基本信息
书名:吴裕泰新注茶经
定价:46.0元
作者:毛克起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30
ISBN:9787547713662
字数:1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近几年,“明前茶”“雨前茶”“大红袍”“普洱”都成了高不可攀的天价茶,很难为普通百姓所享用。本书独辟蹊径,向读者推荐了十几种物美价廉却寡为人知的新品种茶叶——海南的“18℃水仙”、四川的“宜宾春芽”“翠谷幽兰”、浙江的“顾渚紫笋”、湖南的“黄金一号”、贵州的“绿宝石茶”、安徽的“黄山毛峰”、河南的“信阳毛尖”、安徽的“太平猴魁”、湖北的“山峡云雾”、北京的“茉莉花茶”、福建的“福鼎白茶”……从产地、到品相再到冲泡方法、茶汤色味、功效作用,这些新茶以*立体、*实惠的形态被呈现在读者面前,且读者无需“纸上谈兵、望梅止渴”,因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平民茶都可在全国各地的“吴裕泰茶庄”中买到,从读茶经到品茶汤,吴裕泰公司倾情为爱茶人打造了一趟“草根好茶乐享之旅”。
内容提要
本书由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倾情打造,堪称当代茶书中完整、全面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既有专家的解读,又有与内容息息相关的书画作品和妙处横生的典故,文字精炼、配图精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茶叶百科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毛克起先生与吴裕泰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多年,遍访中国各大茶产区,对茶学颇有造诣,是茶学研究、茶学写作领域中久负盛名的一位知名实力派研究者。另外,在创作本书时,毛克起先生还得到了大批来自吴裕泰茶业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支持,堪称当代中国的茶学写作团队。
文摘
数九寒冬,百年“吴裕泰”会在万木萧条的正月里推出当年的批新绿茶 ——海南绿茶。在寒冷的冬天里,这对于爱茶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元旦当日,来自海南的“华夏春茶”——海南翠螺、18℃水仙正式上市,将千里之外南国的阳春暖意早早地送到了京城。2008 年12 月中旬,连续下了多日大雪,北京天寒地冻之时,吴裕泰孙丹威利用周末时间,从北京踏雪征程三千里,携吴裕泰的技术人员焦春慧、孙倩来到海南的五指山下,她要在这里寻找中国早采摘的“华夏春茶”——海南绿茶。脱下羽绒服,换上南国短衫的瞬间,她们已完成从京城人到海南茶农变身。她们不顾路途艰辛,风尘仆仆,来到茶园,也许是因为刚刚下完雨,山里面的云和阳光玩起了捉迷藏,远远望去,茶树在四面的山上,不时地被云雾轻轻地掠过。他们摘下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又开始仔细地观察茶叶的出芽情况,一连三天里,她们走遍山上山下,穿梭于茶园之中,密切关注当地茶山气候和茶树的生长情况,与茶农商谈佳的采摘日期,考察早春茶的生产和炒制状况,并和专家一起亲自到生产线参观茶叶的生产过程。孙丹威说:“作为北京茶庄,让消费者喝到更鲜、更实惠的茶,是吴裕泰的始终追求。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北京人时间喝到好的海南早春绿茶。”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意境”的捕捉和提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探讨。作者在论述茶的物理属性之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茶与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书中探讨如何通过观察水汽的升腾来判断心境的平和,以及如何通过茶汤的颜色变化来反观自身的生活节奏。这种将品饮过程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写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我开始意识到,品茶并非仅仅是解渴或追求口感的优化,它更是一种对当下瞬间的全然接纳与欣赏。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重新产生了敬畏之心,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随着阅读的深入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戳我了,封面那种沉静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古色古香的氛围里。拿到手里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翻阅起来非常顺滑,一点都不会有廉价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插图和图示,每一幅都画得极其精美且考究,它们的布局和内容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让那些抽象的制茶、品茶的步骤和意境变得具体可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反复把玩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在默默诉说着对茶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作为一个对茶略知一二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信息过载和碎片化带来的阅读疲劳。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却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它并非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从基础的茶树品种分类,到复杂的制作工艺流程,再到不同茶具的适配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切入,而不会感到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流派纷争或历史争议时,展现出了罕见的客观和包容。他清晰地呈现了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强行站队,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严谨可信,真正做到了“兼听则明”,让人信服。
评分我通常阅读这类传统文化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文风,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但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成功地在保持其专业性和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做到了语言的流畅和现代读者的友好对接。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复杂的茶学理论、繁琐的采摘工序,用一种非常清晰、富有画面感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读到关于不同季节茶树生长状态的描述时,我仿佛真的能闻到清晨茶园里弥漫的湿润气息和淡淡的草木香。这种“在场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没有急于灌输知识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在茶室里与你对饮,用轻松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引导你进入茶的世界,让人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只有沉浸式的享受。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样一本看似“正统”的书抱有一丝警惕,总担心它会流于空泛的说教。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是极其扎实的。它没有停留在“要保持心境平和”这类空洞的口号上,而是落脚到了极其微观的操作细节。例如,对不同水温下茶叶内含物质析出速度的量化描述,或者对不同投茶量对冲泡时间影响的细致推演,这些都为我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提供了非常清晰的量化参考。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日常泡茶的水量和闷泡时间,立竿见影地改善了口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道”必然是寓于“术”之中的,这本书完美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完美闭环,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