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竞赛场地理论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52.00元
作者:赵长军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4424473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运动竞赛场地理论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体育学视角系统研究了运动竞赛场地,初步构建了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包括竞赛场地的本涵诠释分论、竞赛场地的结构解析分论、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分论、竞赛场地的竞技价值分论和竞赛场地的建造理念分论五个分论。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归纳和总结出运动竞赛场地的本质、分类、特点和构成要素,论述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动力及其发展趋势,诠释和解析运动竞赛场地各构成要素的竞技意义和价值,系统梳理运动竞赛场地与竞技体育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揭示竞赛场地的项群特征,论述运动竞赛场地建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了竞技体育学理论研究,体现了新思维的理论创新价值。
目录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任务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2章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目的
2.2 构建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实践和研究基础
2.3 构建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思维和逻辑起点
2.4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成及其构建
第3章 竞赛场地的本涵诠释分论
3.1 竞赛场地概念丛
3.2 竞赛场地分类
3.3 竞赛场地的特性
第4章 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分论
4.1 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
4.2 竞赛场地的发展动力
4.3 竞赛场地的发展趋势
第5章 竞赛场地的结构解析分论
5.1 竞赛场地的形状要素
5.2 竞赛场地的尺度要素
5.3 竞赛场地的质地要素
5.4 竞赛场地的色彩要素
5.5 竞赛场地的图案要素
5.6 竞赛场地的环境要素
第6章 竞赛场地的竞技价值分论
6.1 竞赛场地形状要素的竞技诠释
6.2 竞赛场地尺度要素的竞技诠释
6.3 竞赛场地质地要素的竞技诠释
6.4 竞赛场地环境要素的竞技诠释
6.5 竞赛场地色彩和图案要素的竞技诠释
6.6 竞技参赛理论中关于竞赛场地问题的研究
6.7 竞赛场地群的项群特征
第7章 竞赛场地的建造理念分论
7.1 竞赛场地建造基础性文件
7.2 竞赛场地的审美与设计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附录
附录1 关于运动竞赛场地发展趋势的调查问卷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3 专家具体信息表
致谢
后记
作者介绍
赵长军,男,1978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博士,讲师,现任广西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主任。2002年获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竞技体育学和体育场地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竞赛场地理论以及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参与各级科研项目4项,副主编大学体育教材1部,参编大学体育教材2部。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人因工程学”在场地设计中的深度融入。它不仅仅关注了运动员的生理需求,更着眼于每一个参与者——包括工作人员、媒体、安保人员乃至残障人士——的体验流程。书中对于无障碍通道的设计标准、紧急疏散路径的优化布局,以及不同视角的观赛体验差异,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量,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设施设计的包容性和人性化精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身体验到从步入场馆大门的那一刻起,到最终离场的所有环节,每一步的动线设计是如何被精心计算和布局的。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追求,是成就卓越工程的基石。它告诉我们,设计一个运动场,本质上是设计一种流程,一种体验,而这本书,就是教授我们如何完美设计这种体验的权威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体育管理专业的学生,我发现这本书在“运营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模型”方面的论述,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管理学书籍都要来得具体和接地气。它没有停留在空谈“如何让场馆更受欢迎”,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类型场馆(如专业训练基地、社区多功能场馆、大型赛事场馆)在不同运营周期内的收入结构、成本控制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点。作者对场地使用率最大化、跨界合作模式的探讨,充满了商业智慧。例如,书中对大型体育场在非赛事日的空间再利用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这些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不仅解决了闲置资源的浪费问题,还创造了新的盈利点,极大地提升了体育基础设施的整体投资回报率。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运动竞赛场地,其“硬件”固然重要,但其背后的“软件”——即运营策略——才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探讨“空间美学”和“人文关怀”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当令人惊喜的高度。它跳脱出了传统工程学思维的窠臼,开始将体育场地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审视。作者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观众在特定空间布局下的心理感受,以及运动员在特定环境中爆发潜能的内在机制。那种对光影、声学、色彩在运动体验中作用的细腻描写,简直像是在描绘一幅流动的艺术品。特别是其中关于“场地与城市肌理的融合”的探讨,提供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思路,如何让一个巨大的体育建筑群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水泥,而是能与周边社区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书中给出的案例和分析极具启发性。对于那些追求卓越设计,希望打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人文温度的运动场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超越技术层面的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赞叹。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部完整的学术体系的构建。从宏观的场地选址原则、宏观环境评估,到微观的器材标准、安全规范,层层递进,密不透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标准与创新”这一对矛盾体时的平衡艺术。一方面,他对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的引用和解读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确度,确保了实用性;另一方面,对于新兴运动项目对传统场地提出的挑战,以及未来科技(如虚拟现实、物联网)如何重塑运动空间,也有独到的预判和分析。这种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的论述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回顾过去的工具书,更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灯塔。对于需要撰写项目建议书或进行学术答辩的读者而言,书中提供的批判性分析框架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部著作简直是一部体育建筑领域的百科全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方方面面。它不像那些空泛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实证和数据支撑,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从早期的简陋场馆到如今高科技、多功能的综合性体育中心,作者对历史沿革的梳理极为到位,让人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运动场所”的认知是如何演变的。特别是关于场地功能分区、流线设计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章节,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做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提供了金标准。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所需特定环境参数的详细论述,如田径跑道的材料选择、游泳池的水文控制等,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体育场馆的“灵魂”——即如何平衡竞技需求、观众体验和运营效率——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把握,这对于任何从事场馆设计、管理或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次知识的饕餮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