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其训练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41.00元
作者:王智明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64421519
字数: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其训练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家健美操集训队的成年男子队员(包括重点队员和预备队员)的体能结构特征及体能训练进行研究,其目的旨在深刻理解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出体能的核心构成要素,分析专项体能结构特征,构建男子竞技健美操项目体能评价体系,确立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及体能训练周期安排的负荷和结构。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外关于体能的研究
2.2 竞技健美操项目体能训练研究
2.3 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及体能结构分类指标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的研究
4.2 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结构各分类指标的拟定与分析
4.3 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4.5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周期安排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作者介绍
王智明,1972年生,辽宁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2009—2012年博士在读期间,跟随国家健美操队训练实践。从2012年起跟随拳击、足球、网球运动项目进行体能训练实践。担任2014年全国网球青少年训练营的体能教练。2014年承担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出版系列来看,“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这个标签,无疑给这本书镀上了一层浓厚的学术光环。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方法规范,并且很可能包含了大量原创性的实证数据。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尚未被大众所熟知的、关于健美操专项体能的“隐性知识”。比如说,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运动恢复技术,比如高压氧舱的使用效果对比,或者最新的营养干预方案如何影响跳跃高度和肌肉修复速度?更深层次地,我猜想这本书会尝试建立一个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毕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训练环境、遗传背景存在差异,一个完全照搬国外的训练模式可能并不适用。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本土化的、科学化的参照系,指导我们如何更高效、更安全地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美操选手。它可能在方法论上就非常严谨,从实验设计到数据统计,都体现出高水平研究的特质,适合那些醉心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学者们进行交叉验证。
评分这本看起来就很硬核的书,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专业到极致的气息。“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其训练研究”,这个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道知识的壁垒。我完全可以想象,这本书里塞满了各种详尽的生理学指标、力量测试数据、柔韧性评估模型,以及针对这些数据构建的、极其精细的周期化训练方案。它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健身指南”,更像是为国家队教练或者体能专项研究人员量身定制的工具书。我猜,里头肯定有关于爆发力、耐力极限以及特定动作完成所需的肌肉募集模式的深度剖析。对于一个普通健身爱好者来说,这些数据可能晦涩难懂,但对于业内人士,这些或许就是通往更高竞技水平的“金钥匙”。它可能详细对比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项目(比如自由操和双人项目)运动员体能的差异性需求,并用大量图表来支撑这些结论。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不会立刻练出六块腹肌,但你绝对会对“竞技健美操”这项运动的幕后支撑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明白那些看似轻松自如的空中转体和高难度造型背后,是多么严苛的体能科学在支撑。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带着专业背景去啃读的学术专著,而非休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如果能和它的题目成正比,那一定是一部相当有分量的著作。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每一章都像是一篇独立的微型论文,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初读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梳理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的“专项体能特征”逐步聚焦到微观的“训练手段优化”的。我尤其好奇它在描述“特征”时,究竟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指标。是单纯的力量测试,还是更复杂的生物力学分析数据?比如,某个特定的高难度动作,其完成时对核心稳定性的瞬间要求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扭矩输出?书中会不会用大量的配图,展示那些被测运动员在进行最大负荷测试时的动态影像捕捉图?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区分“科普”和“研究”的关键点。如果它真的做到了对专项体能特征的精准刻画,那么后续的训练建议就不仅仅是经验之谈,而是基于客观事实推导出的必然结果。这对于纠正目前可能存在的、经验主义的训练误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所承载的重量,恐怕远超出一本普通的体育书籍。它代表了我国在特定优势项目上,科研人员多年来对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总结。它不仅仅是关于健美操的,更是关于中国体育如何从经验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缩影。我预感,这本书的发行,或许会带动国内健美操训练体系的一次小范围的、但却是深刻的变革。那些在基层训练中摸索的教练们,可以从中找到理论支撑和科学验证;那些刚刚起步的年轻运动员,则有了一份清晰的、可量化的成长路线图。读完之后,人们或许会更加尊重这项运动背后的科学含量,认识到竞技体育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它像是为中国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立下的一块里程碑,记录了我们对“最强体能”的探索历程。
评分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蕴含的“训练哲学”上的革新。竞技健美操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它要求力量、柔韧性、协调性、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在这种多维度的、甚至是相互制约的体能要素之间找到最优的配比?例如,过度的力量训练是否会以牺牲柔韧性为代价,从而影响动作的舒展度?反之,过度强调柔韧性,是否又会削弱支撑性力量,导致稳定性下降?我设想,本书可能提出了一个关于“体能结构模型”的理论框架,清晰地界定了不同体能维度对最终成绩的贡献权重。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在当前国际赛场上,哪一种体能结构更具优势,并给出相应的训练路径图,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未来训练方向的预测和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