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36.00元
作者:何强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64423490
字数:
页码:1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加深入认识我国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提高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何强的这本《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测试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目录
1 前言
1.1 重视体能训练符合女子摔跤项目的发展规律
1.2 体能问题在女子摔跤训练与比赛中日益突出
1.3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女子摔跤运动项目特征的研究
2.2 体能概念和结构的研究
2.3 女子摔跤体能特征的研究进展
2.4 目前研究不足与展望
3 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主要创新点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分析
5.2 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5.3 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评价标准软件系统的研制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专家咨询表
附录二 素质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三 形态测试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四 机能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五 腰背肌力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六 专项体能指标轮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七 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件八 权重系数专家咨询表
作者介绍
何强,男,1979年生,安徽淮北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获体育教育训练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保送研究生资格,2006年获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2007年又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师从葛春林教授,致力于体能训练和女子摔跤训练研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南京财经大学体育部,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科研工作,2013年晋升副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虽然主题听起来颇为硬核,但在展开具体研究内容时,作者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叙事流畅性。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图表和公式,而是巧妙地将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际案例的分析穿插进行。 比如,在讨论某几项核心体能指标时,作者会适时地引入一些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深度剖析,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的理解门槛。 整体阅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他深知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点“包装”成易于接受的形式。特别是关于不同技术风格运动员的体能侧重点对比部分,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这项运动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种平衡感,在学术专著中是难能可贵的,它兼顾了对同行专家的深度服务,也为有志于进入此领域的年轻研究者提供了极佳的入门范本。
评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研究方法的论述部分处理得极其详尽和坦诚。作者没有回避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数据采集的难度,反而将其作为研究过程透明化的一部分进行公开探讨。 我觉得这种坦诚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诚信的体现。 尤其是在提及一些敏感的生理指标采集和伦理规范时,书中的表述非常审慎和专业,显示出作者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丰富经验。 读到这部分,我仿佛能想象出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和训练场上付出的巨大心血,去确保每一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超出了我们通常期待的“结果展示”。 它不仅仅是在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在详细展示“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对于任何想在体育科学领域进行独立研究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一本操作指南,充满了实用的经验和教训,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时代感,那种带着点沉稳和学术气息的封面,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并非市井小书,而是经过严谨考证的力作。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正文排版清晰,注释部分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能让人在深入阅读时迅速定位关键信息。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个宏大的主题吸引的,毕竟“体能特征与评价研究”这样一个领域,往往意味着大量的量化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推导。 拿到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和引言部分,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让人略感压力,但也更添了一份期待。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严苛的标准来审视一个特定群体的专业表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远非一般的体育科普读物可比。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似乎参考了多学科的理论框架,这使得整本书的理论基础显得尤为坚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经验之谈。 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被引导去思考,究竟如何才能科学、全面地定义和衡量一名顶尖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评分这本书在文献综述和理论溯源方面的构建,构筑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知识高地。它不是孤立地提出一套评价体系,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脉络,明确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空白点,并以此来确立自己研究的创新价值。 我对其中关于体能评价模型演进的历史梳理印象尤其深刻,它清晰地展示了从传统经验判断到现代生物力学模型介入的整个学术发展轨迹。 这种追根溯源的做法,使得书中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因为它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作者在引用和讨论国外权威文献时,也展现了其国际视野和学术敏感度。 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某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成果,更是一堂关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体育科学研究的示范课。 它教会读者,真正的创新,往往建立在对前人智慧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之上。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感悟,更多的是一种对细节和个体差异的敬畏。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了对“人”——这些顶尖运动员——的深刻洞察。 书中对不同量化指标的权重分配和动态调整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即使在高度标准化的竞技体育中,个体的生理异质性依然是决定最终表现的关键变量。 它提醒我们,评价一个运动员,绝不能套用一成不变的模具,而必须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高度定制化的过程。 这种对个体化训练和评价的强调,体现了现代体育科学的精髓。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工具,去精准地描摹出每一位运动员的“体能画像”,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施策”,这对于未来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