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术伤科集萃
定价:18元
作者:洪敦耕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4422141
字数: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伤科集萃》将武医结合,介绍了跌打损伤的常见疾患及自我诊疗方法,把家传、师传的秘方以及笔者行医四十多年的经验公诸于世。读者按症选方,跌打损伤可以自疗。武术与中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分支。武术与中医旧称国术与国医,被纳入国粹范围。所谓“国粹”,是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如国学、国语、国乐、国画等,统称为“国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武术伤科集萃》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直击人心,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烫金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经岁月洗礼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不像那种流水线生产的现代医学教材,更像是一位老前辈的珍藏医案汇编。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尊重,每一个穴位图的绘制都精细入微,线条流畅而准确,仿佛能触摸到经络的走向。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气”与“力”在武术损伤中作用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战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如何区分跌打损伤中的“内伤”与“外伤”,以及针对不同门派武术特点所采取的差异化治疗手法,这种细腻的区分度是很多普通伤科书籍所欠缺的。阅读体验上,虽然涉及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伤科知识的武术爱好者也能领会其精髓。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从基础的筋骨解剖,到具体的针灸、推拿手法,再到后续的药方调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让人感觉读完之后不仅仅是学到了技术,更领悟到了一种面对伤病时的沉稳心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更像是一部武者精神修养的载体。我花了好长时间才理解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手中有术,心中有道”的含义。内容编排上,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看似与伤科无关的武学心法穿插在具体的治疗案例分析中。例如,在描述如何手法复位肩关节脱位时,他穿插了一段关于“柔和如水,蓄劲如山”的内功心法阐述,指出手法必须顺应患者的生理状态,不能有丝毫的鲁莽或对抗。这种将武学哲学融入临床实践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境界。我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武术练习方式的过程。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发力是否过度刚猛?我的身体柔韧性是否足以支撑我所追求的技术难度?书中许多关于预防性训练的内容,实际上比治疗本身更有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调整发力结构和身体平衡,从源头上减少受伤的可能。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医学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武道修行者的“行为规范指南”。
评分翻开这册书的瞬间,我立刻被其中对伤情辨识的独到见解所吸引。与其他侧重于快速止痛或固定为主的急救书籍不同,《武术伤科集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体质”与“病机”的深层联系。作者似乎深谙“治未病”的古训,书中不仅详细列举了各类常见的武术损伤,例如空翻落地不稳导致的脊柱小关节错位,或是拳击中掌骨的疲劳性骨折,更深入地分析了为何某些体质的人更容易在特定动作中受伤。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在武术运动员身上的体现,分析得鞭辟入里,甚至联系到了运动员的日常饮食和情志调养,这种整体观令人叹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陈旧性损伤”的处理章节,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以动制静”的康复思路,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于伤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的刻板印象。作者强调,对于慢性劳损或恢复期,适度的、有针对性的武术动作练习,反而能更好地疏通气血,加速组织修复。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态度,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启发性,让人忍不住想要对照自身练习中遇到的问题,逐一去验证书中的论断。
评分对于工具书而言,最怕的就是内容陈旧或查找不便,但《武术伤科集萃》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人性化,不仅仅按照损伤部位进行分类,还特别设置了“按武术种类分类”的章节,比如针对太极推手易发的腕部扭伤,或者散打中常见的踢击后肌群拉伤,都有清晰的索引指向。我曾遇到一个棘手的颈部慢性疼痛问题,在书中快速定位到“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章节后,里面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角度的整脊手法,同时配有详细的注意事项,比如哪些动作是绝对禁忌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现代康复器械的应用也持开放态度,虽然根基是传统手法,但对现代的物理治疗仪器的辅助作用也有着客观的评价和使用指导,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务实精神,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无论是作为武术教练的案头必备,还是供习武者自查自疗的参考,都能快速上手,并提供可靠的指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书中有大量关于“恢复期”的论述,这往往是其他伤科书籍最容易轻描淡写的部分。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如何根据伤者恢复的不同阶段,逐步调整用药和手法力度,尤其关注那些看似痊愈实则隐患尚存的“假性康复”状态。比如,对于骨折术后的骨痂塑形期,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按摩手法来影响骨痂的走向,以期达到更好的力学支撑效果。这种对长期预后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武者职业生涯的深切关怀。行文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同理心,作者似乎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伤者因伤痛而产生的焦虑和对重返赛场(或武馆)的渴望。因此,他提供的每一步治疗方案都显得稳健而充满希望,不会给人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暗示。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伤科专著,它不仅教授了“如何修理身体的损伤”,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尊重身体的修复过程”,是武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