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华惠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2446571
字数: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是一本集文化与趣味于一身的著作。它不仅讲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并且从这些饮食文化中发掘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以及人生哲理。《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语言精练,简洁易懂,结构清晰,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阅读,是人们闲暇之余消遣的不错选择。
  《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以中国的八大菜系为主线,并以中华饮食文化为辅线,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美、情、礼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你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赞叹不已!《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同时也是一种味觉的享受!
内容提要
《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详细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和中国名优小吃。看了《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你就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菜肴和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有关,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成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中国的山东菜,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中国的江苏菜擅长蒸、炖、焖、煨等;中国的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中国的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炸等。
目录
前序 寻美食,品文化,中国饮食吸引你
章 中国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及其发展
2.古代饮食观念及类型
3.中国饮食民俗风情
4.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5.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6.中国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
7.中国饮食文化名人与美食家
第二章 中国八大菜系
1.八大菜系的渊源
2.中国八大菜系的特色
3.中国菜系的发展趋势
4.八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
5.八大菜系组成的二十四种制作工艺
第三章 细说中国鲁菜
1.鲁菜的文化渊源
2.鲁菜的特色
3.鲁菜的分类
4.鲁菜的制作技法
5.鲁菜用料大盘点
6.鲁菜的经典之作
7.鲁菜故事
8.鲁菜的现状
9.鲁菜
第四章 细说中国粤菜
1.粤菜的文化溯源
2.粤菜的特色
3.粤菜的菜式
4.粤菜的制作要求
5.粤菜用料大盘点
6.粤菜故事
7.粤菜的现状
8.粤菜新食风
9.研究粤菜的意义
第五章 细说中国川菜
1.川菜的文化溯源
2.川菜的调味特点
3.川菜的烹饪技艺
4.川菜的派别菜式
5.川菜的发展现状
6.川菜的趣味故事
第六章 细说中国苏菜
1.苏菜文化溯源
2.苏菜的特色
3.苏菜的菜式
4.苏菜的代表
5.苏菜故事
6.苏菜小趣闻
7.苏菜用料及制作要求
8.苏州菜的现状
第七章 细说中国闽菜
1.闽菜文化溯源
2.闽菜的特点
3.闽菜的分类
4.闽南菜占据闽菜重要位置
5.闽菜的经典菜系
6.闽菜故事
7.闽菜的现状与发展
第八章 细说中国浙菜
1.浙菜文化溯源
2.浙菜的特色
3.浙菜的经典流派
4.浙菜的制作要求
5.浙菜中的经典菜式
6.浙菜的美丽传说
7.浙菜的现状与发展
第九章 细说中国湘菜
1.湘菜文化溯源
2.湘菜的特色
3.湘菜的菜式
4.湘菜的代表
5.湘菜故事
6.湘菜俗语
7.湘菜近况
第十章 细说中国徽菜
1.徽菜文化溯源
2.徽菜的特色
3.徽菜特点的形成原因
4.徽菜的代表
5.徽菜故事
6.徽菜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
7.徽菜的现状
8.徽菜精选
9.徽菜的标准化
第十一章 中国名优小吃
1.中国小吃概述
2.蕴含淳朴之风的北方小吃
3.中国四大小吃
4.各省小吃介绍
5.中国地方小吃的传说
6.中国特色小吃中的爱情
第十二章 饮食文化杂谈
1.宫廷、贵族的饮食文化
2.市井、老百姓的饮食文化
3.中国饮食中的茶文化
4.中国饮食禁忌
5.中国菜与酒的搭配
6.中国饮食入座礼仪
7.中席的菜系
作者介绍
文摘
川菜
  川菜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末汉初时期就开始形成规模,唐宋时期有了迅速的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已深有名气,现今川菜馆已经遍布世界。正宗的川菜主要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为代表。川菜非常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少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还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3种。从而,形成独特的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其代表菜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粤菜
  西汉时期,就有关于粤菜的记载,粤菜也是比较悠久的菜系之一。由于受到南宋时御厨迁往羊城的影响,到明清时期迅速得到了发展。20世纪随着对外通商大潮,粤菜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市就有数千家粤菜馆。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其主要的代表菜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焗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闽菜
  闽侯县是闽菜系的发源之地。其中,闽菜是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方菜肴为代表逐渐发展起来的。色调美观,滋味清鲜是闽菜的特点。其擅长的烹调方法是炒、溜、煎、煨,尤其以“糟”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出各式菜肴,别具风味。其主要代表的菜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
  苏菜,在南北朝时期初有规模。到了唐宋以后,与浙菜竞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苏菜主要以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地方菜为代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擅长的烹调技艺为:炖、焖、烧、煨、炒。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人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其中“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为苏菜的主要代表。
  浙菜
  浙菜主要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方风味菜组成。浙菜以清、香、脆、嫩、爽、鲜为主要特点。浙江盛产鱼虾,也是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淡雅宜人。因此,就有其菜如其景的说法。不少名菜,都来自民间,其制作精细,变化多端。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其中“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为浙菜久负盛名的代表菜肴。
  湘菜
  湘菜主要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地方菜肴为代表逐渐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中的代表菜肴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序言
这本《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9787802446571)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当初是被这个名字勾起了无限遐想,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条充满烟火气、飘散着各种诱人香味的街道,耳边回荡着食客们的欢声笑语,眼前是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精致佳肴。我总是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绝不仅仅是停留在餐桌上的菜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域风情的缩影。这条“饮食文化一条街”的概念,让我对如何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一种具象化、可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充满了好奇。它是不是描绘了一条实际存在的街道,还是一个虚拟的理想化空间?如果真的是一条实体街道,那么它又是如何规划设计,才能将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中国美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比如在空间布局上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在商铺选择上如何平衡经典与创新,在氛围营造上又如何通过建筑风格、音乐、表演等元素来增强文化体验。读完这个书名,我甚至开始幻想,这条街上是不是会有非遗美食的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会不会有关于各地特色食材的介绍,甚至是否会有一些关于饮食与节庆、饮食与民俗的互动活动。总之,这个书名给我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迫切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将“津津有味”和“中国饮食文化”这两大概念有机结合,并具象化为一条引人入胜的“一条街”的。
评分仅仅从《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美食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美好画面。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真的要打造这样一条街,那么“津津有味”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单纯的食物口感上的“有味”,还是它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历史渊源、人情世故都同样“有味”?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如何让这条“饮食文化一条街”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味蕾,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它是否会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带领读者穿越不同地域,去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去了解食材的来龙去脉,去聆听那些代代相传的美食故事?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的特色小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某个老字号背后的经营哲学是怎样的,或者在“一条街”的规划中,如何通过不同的“区域”划分,来呈现中国不同菜系的风貌,如川菜的麻辣鲜香,粤菜的清淡滋补,淮扬菜的精致典雅等等。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方法。比如,是否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美食节、民俗展、文化表演等,来增强这条街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是否可以通过引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来提升这条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总之,这个书名给我留下了一种“不止于食”的深刻印象,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充满了好奇。
评分《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这个书名,让我对“打造”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种美食汇集一处,更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的、充满匠心的创造过程。我猜想,本书或许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可能会深入分析,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才能将那些珍贵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元素,以一种吸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使其在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一条街”的构想,是偏向于现实中的某个具体项目,还是一个理想化的蓝图?如果是前者,那么书中是否会包含具体的选址考量、设计理念、业态组合、招牌故事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如果是后者,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理论上构建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饮食文化一条街”的框架,比如它在文化多元性、地域代表性、用户体验、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会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打造”的深层思考,比如它是否会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是否会探讨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餐饮技术的结合,甚至是否会触及到餐饮业的创新创业模式。总而言之,这个书名暗示着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一种将文化转化为现实体验的努力,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美食与文化交融的大门。我一直对如何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通过“吃”这个最直观、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深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我所追求的重点——“打造”。这不仅仅是罗列美食,而是需要一种策略、一种规划、一种对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呈现。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真正做到“打造”一条有灵魂的“饮食文化一条街”。它是否会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塑造等宏观层面,来解读如何营造出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街区氛围?或者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细节,比如如何设计独特的招牌、如何布置桌椅、如何选择合适的音乐、甚至如何培训服务人员,让他们也能成为传递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我特别想知道,在“打造”的过程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在地化”的思考,也就是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普遍性又具独特性,既能吸引本地居民又能赢得外地游客的“金字招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比如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让这条“街”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从而真正实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评分看到《津津有味:打造中国饮食文化一条街》这个标题,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美食街区,比如成都的锦里、西安的永兴坊,又或者是上海的田子坊。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有各式各样好吃的食物,更在于它们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如何去“打造”一条饮食文化街。它会不会是从规划设计入手,详细讲解如何选址、如何布局、如何吸引商户入驻?还是更侧重于内容运营,比如如何挖掘和推广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平衡。毕竟,一条成功的饮食文化街,既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商业活力,又能深刻体现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案例分析,或者理论性的指导,告诉我如何在现代化的商业运作中,保持传统饮食文化的纯粹性和生命力。比如,如何吸引那些拥有独特手艺的老字号,如何鼓励创新而不失本源,如何通过活动策划来增加街区的文化附加值,甚至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线上平台、虚拟现实等,来拓展饮食文化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关于美食,更是关于如何将一种深厚的文化符号,通过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