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MIDI技巧集程伊兵人民音樂齣版社全新考研大專9787103042366

正版MIDI技巧集程伊兵人民音樂齣版社全新考研大專978710304236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伊兵 著
圖書標籤:
  • MIDI
  • 技巧
  • 程伊兵
  • 音樂
  • 考研
  • 大專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編麯
  • 樂理
  • 音樂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佳期如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9787103042366
商品編碼:29684816416
頁數:14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MIDI 技巧集
叢書名: 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係列叢書
作者/主編:  程伊兵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號:  9787103042366
齣版年份:  2012年    
版次:  第1版
總頁數:  141頁
開本:  1/16
圖書定價: 38.00元
實際重量:  381 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MIDI技巧集》以“手把手”的方式,直觀而詳盡地講解、演練各類MIDI技巧,剋服同類教程操作性不強的缺點。閤同步練習,其中分示範習題、模仿習題、進階習題,有效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所附CD內含練習素材與音響。





第*講 音符、力度與時值(一)示範內容在MIDI事件錶中錄入單鏇律模仿練習一習題001 用MIDI事件錶錄入單聲部音樂示範內容二在MIDI事件錶中錄入多聲部音樂模仿練習二習題002 用MIDI事件錶錄人多聲部音樂進階練習習題003 用MIDI事件錶錄入單聲部音樂習題004 用MIDI事件錶錄入二聲部音樂習題005 用MIDI事件錶錄入二聲部音樂習題006 用MIDI事件錶錄入自選單聲部音樂習題007 用MIDI事件錶錄入自選二聲部音樂習題008 用MIDI事件錶錄入自選三聲部音樂 第二講 音符、力度與時值(二)示範內容一通過力度改變音樂演奏效果模仿練習一習題009 通過音符力度改變音樂演奏效果示範內容二通過時值改變音樂演奏效果模仿練習二習題010 通過音符時值信息改變音樂演奏效果示範內容三通過開始時間改變音樂演奏效果模仿練習三習題011 通過音符開始時間改變音樂演奏效果進階練習習題012 根據參考音響改變音樂演奏效果習題013 根據參考音響改變音樂演奏效果習題014 根據參考音響改變音樂演奏效果 第三講 MIDI中的力度控製示範內容一通過錶情踏闆信息以數據方式完成漸強演奏效果模仿練習一習題015 通過錶情踏闆信息以數據方式完成漸強演奏效果示範內容二通過錶情踏闆信息以圖形方式完成漸強演奏效果模仿練習二習題016 通過錶情踏闆信息以圖形方式完成漸強演奏效果示範內容三通過通道音量信息以數據方式改變音樂演奏效果模仿練習三習題017 通過通道音量信息以圖形方式完成漸弱演奏效果進階練習習題018 非實時方式處理管樂器演奏錶情習題019 實時方式處理管樂器演奏錶情習題020 非實時方式處理弦樂器音樂錶情習題021 實時方式處理弦樂器演奏錶情 第四講 音色選擇信息示範內容一標準音色的調用模仿練習一習題022 標準音色的調用示範內容二庫音色的調用模仿練習二習題023 庫音色的調用進階練習習題024 標準音色的調用習題025 根據音色名稱寫齣程序變換取值習題026 根據程序變換取值寫齣音色中英文名稱習題027 庫音色的調用習題028 庫音色的調用習題029 根據音色名稱寫齣調用數據習題030 根據調用數據寫齣音色中英文名稱 第五講 彎音及彎音敏感度第六講 調製及觸後第七講 通道像位第八講 效果器第九講 滑音第十講 濾波器第十一講 振幅包絡第十二講 XG NRPN第十三講 XG NRPN顫音第十四講 XG打擊樂NRPN第十五講 信息第十六講 XG參數 



《MIDI技巧集》以“剝洋蔥”的方式構思習題。首先是學習過程中呈現齣的“剝洋蔥”式的遞進關係。習題分為三類。一類是示範習題,也就是步進式教程所要完成的習題。第二種是由示範習題引申延展的模仿類習題。這類習題往往都是由步進式教程完成瞭一半,要求讀者模仿著完成另外一半的操作。第三類為進階習題,是專門根據該講的主要內容設計的一批習題。為完成這些習題,讀者要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是知識內容裏所蘊涵的“剝洋蔥”式的遞進關係。整個教程沒有以MIDI的技術理論為綫索,而是以MIDI技術在實踐中應用的需要為主綫,由淺至深、由易至難地組織教程、劃分講次。例如,根據實踐中對音樂力度控製的需要,將音符力度(Velocity)、錶情踏闆(Expression)和通道音量(Channel Volume)信息放在一起講授和練習。 




音樂製作與數字音頻處理的深度探索:一部麵嚮未來的實踐指南 本書聚焦於數字音頻技術的前沿應用、音樂製作的係統化流程,以及聲音設計的復雜技巧。它旨在為音樂學院學生、專業音頻工程師、以及對音樂科技有濃厚興趣的自學者,提供一套全麵且高度實用的技術框架與實戰經驗。 --- 第一部分:數字音頻基礎與工作站環境的精細化配置(約400字)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現代數字音頻工作站(DAW)的核心架構,超越基礎操作層麵,直達軟件與硬件交互的底層邏輯。我們將詳細闡述延遲補償機製、時鍾同步原理(如Word Clock與SMPTE時間碼),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項目需求(例如,低延遲現場錄音或高精度母帶處理)優化DAW的緩衝設置。 采樣率與位深的選擇藝術: 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羅列,我們將探討在不同音樂風格(如古典交響樂、電子舞麯或電影配樂)中,選擇特定采樣率(如44.1kHz, 96kHz, 192kHz)對瞬態響應、高頻信息和心理聲學感知帶來的細微影響。位深方麵,我們將對比24bit與32bit浮點處理在動態餘量管理上的優劣。 聲學生態係統的構建: 詳細指導如何建立一個可靠且聲學準確的監聽環境。內容涵蓋房間模式的計算、首反射點處理、以及不同類型吸聲材料(如法拉第籠、亥姆霍茲共振器)在消除特定頻率駐波中的實際應用。我們還將對比近場、中場監聽的擺位規範,確保聽音決策的準確性。 MIDI與控製協議的進階應用: 拋開基礎的音符輸入,本章將重點解析MIDI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參數,如輪詢數據流、Sysex(係統獨有信息)的編輯與備份,以及如何利用MPE(MIDI Polyphonic Expression)技術實現更富有錶現力的樂器演奏控製。 --- 第二部分:錄音藝術與聲場捕捉的精深技藝(約450字) 本部分專注於將聲學轉化為數字信號的“第一公裏”——高質量錄音的實現。重點在於理解拾音設備(麥剋風)的物理特性如何影響最終音色。 麥剋風的聲學拓撲學: 係統性分析動圈、電容、鋁帶麥剋風的內部構造和瞬態響應差異。針對不同音源(如人聲、原聲吉他、鼓組),詳細闡述多點拾音技術(如ORTF、A/B立體聲、Decca Tree)的精確擺位距離和角度計算,強調相位關係在立體聲聲場構建中的決定性作用。 前置放大器的音色塑形: 探討高質量話放(如變壓器耦閤、晶體管、電子管)的飽和度麯綫、輸入阻抗匹配(Input Impedance Loading)對電容麥剋風振膜響應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增益結構(Gain Staging)在不引入噪音的前提下,最大化信號的動態範圍。 多軌錄音的復雜管理: 針對大型錄音項目,如管弦樂隊或多角色戲劇錄音,本章提供詳盡的軌道命名規範、標記係統(Markers)和區域劃分策略。討論如何使用“虛擬演播室技術”來模擬大型空間混響,並確保不同錄音批次的聲學一緻性。 --- 第三部分:混音工程的動態雕塑與空間化(約400字) 混音不再是簡單的音量平衡,而是一門關於能量分配、頻譜管理和深度構建的學科。 頻譜的精細化處理與競爭分析: 深入講解多頻段動態處理技術(Multi-band Dynamics),而非單一的壓縮器。重點分析如何利用動態EQ來“馴服”特定頻率的共振峰,尤其是在人聲、貝斯與底鼓相互競爭的低中頻區域。引入“側鏈處理”的進階應用,如側鏈均衡和側鏈門限的使用,以實現清晰的節奏律動。 混響與延遲的時間維度設計: 探討捲積混響(Convolution Reverb)的脈衝響應(IR)文件的選擇與編輯。區彆於預設程序,本章教導如何通過分析目標空間(如教堂、石室)的聲學特性,手動編輯IR文件以實現更具沉浸感的空間模擬。延遲效果(Delay)的應用將著重於Ping-Pong、Slapback以及作為聲像擴展工具的使用。 聲像定位與三維聲場: 講解傳統聲像(Pan Pot)的局限性,轉而深入立體聲擴展器(Stereo Imager)的矩陣運算原理。對於前沿的沉浸式音頻(如Dolby Atmos, Ambisonics)基礎,我們將解析其環繞聲道的編碼原理和基礎的聲道擺位矩陣,為未來音頻格式做準備。 --- 第四部分:母帶處理與聲音的最終定型(約250字) 母帶處理是確保音樂在所有播放介質上錶現一緻的關鍵步驟。 響度標準與響度戰爭的規避: 全麵解析Loudness Units(LUFS)測量標準,區分Integrated LUFS、Short-Term LUFS和Momentary LUFS。提供針對流媒體平颱(如Spotify, Apple Music)和傳統CD製作的精確響度指標指導,強調響度的“感知一緻性”優於“峰值響度”。 最終動態控製與限製器優化: 探討現代磚牆限製器(Brickwall Limiter)的Lookahead設置對其瞬態響應的影響。分析不同限製器算法(如True Peak vs. Sample Peak)在處理瞬態信息時對聲音“泵感”或“削平感”的細微區彆。最終目標是實現最大響度的同時,保持音樂的動態呼吸感。 格式轉換與質量控製: 涵蓋Dithering(抖動)和Noise Shaping(噪聲整形)技術在下變換(Downsampling)過程中的必要性,確保數字信號在不同比特率和采樣率之間轉換時,失真最小化。 --- 本書的特色在於,它不僅傳授“做什麼”,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揭示每個技術決策背後的聲學原理和工程邏輯。 讀者將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錄音師那樣思考,並能獨立解決復雜的音頻工程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需要經常查閱參考資料的進階學習者,我非常看重工具書的“可檢索性”和“實用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紮實,可以說,它在“學術嚴謹性”和“工具屬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首先,索引做得極其詳盡,當我需要快速迴顧某個特定的小節進行或轉調方法時,可以迅速定位到相關頁麵,節省瞭大量翻找的時間。其次,它在附錄部分收錄瞭一些非常實用的“速查錶”,比如各種變體和弦的指法或音高標記,這些都是日常練習中極易遺忘但又極其關鍵的細節。我發現很多其他教材會把這些零碎的知識點分散在正文各處,導緻查找起來非常麻煩。而這本書將這些“乾貨”集中起來,形成瞭一個可供隨時翻閱的“應急工具箱”。這使得它不僅是一本用來係統學習的教材,更是一本在創作、編麯或排練過程中可以隨時依賴的“案頭寶典”。這種實用主義的設計思路,充分體現瞭作者對學習者實際需求的深刻理解。

評分

這本樂理書的排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老派但又帶著點現代氣息的字體選擇,給我的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樂趣。 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翻頁的時候那種沙沙的聲響,讓人感覺非常踏實,不像有些書,摸起來滑膩膩的,總覺得少瞭點“書捲氣”。 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那些復雜和弦進行時,插圖的清晰度。很多教材在這方麵做得不好,圖示模糊不清,結果光是看圖就得費半天勁。但這本書裏,無論是五綫譜還是簡譜的對照,都處理得非常到位,綫條乾淨利落,沒有多餘的乾擾元素。 尤其是關於聲部寫作的那幾個章節,作者的邏輯梳理得極好,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你身邊循循善誘,把原本晦澀難懂的規則,拆解成瞭可以一步步實踐的小任務。我常常覺得,學音樂理論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很多書隻給你路綫圖,卻不告訴你腳下的石頭有多滑。而這本,它很貼心地告訴你哪裏容易打滑,哪裏需要抓緊。盡管內容很專業,但整體的閱讀體驗卻是流暢而愉悅的,讓人願意沉浸其中,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閣當作工具書。這對於需要長時間與樂理打交道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在處理不同音樂時期的風格差異上,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和平衡感。很多教材在介紹和聲學時,往往會不自覺地以巴赫或莫紮特那個時期的規範為絕對標準,導緻學習者在麵對德彪西或者肖邦的作品時,會産生“不和諧”或“規則被打破瞭”的錯覺。這本書則不然,它非常清晰地劃分瞭不同曆史階段的和聲語言的“有效性邊界”。比如,在討論到功能和聲的瓦解時,作者沒有簡單地斥之為“錯誤”,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必然的審美轉移。這種尊重曆史、尊重音樂自身發展規律的態度,讓我這個追求“正版”理解的學習者感到非常受用。它教會我的不隻是如何正確地寫和弦,更是如何去理解不同時代音樂傢選擇的必然性。這讓我在進行樂麯分析時,不再是生硬地套用公式,而是能夠更深層次地進入到作麯傢的思維框架中去。這種對音樂史和理論交織點的精確把握,是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功力”。

評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對“聽覺訓練”部分特彆挑剔的人,因為理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耳朵上。市麵上很多教材的聽寫練習部分,要麼就是題量太少,要麼就是練習的風格過於單一,聽完一二十個例子後,耳朵就開始疲勞,再也聽不齣差彆瞭。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從最基礎的音程辨識開始,逐步過渡到復雜的屬七和弦、導音七和弦、再到各種變化音和非功能和弦的聽辨。更巧妙的是,它安排瞭不同風格的聽力材料,既有古典時期的規整和聲,也有浪漫主義時期色彩豐富的半音進行,甚至隱約觸及瞭二十世紀早期的某些和聲概念。而且,它的練習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穿插在理論講解之後,形成瞭一個完美的閉環——學瞭,練瞭,馬上檢驗效果。這種即時反饋機製,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學習效率。每完成一個部分的聽力訓練,我都有一種“我的耳朵變靈敏瞭”的實在感受,這比單純的刷題要有價值得多。

評分

我拿到這本教材的時候,其實對“考研”和“大專”這些字眼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麵嚮考試的書籍難免會犧牲掉一些對音樂本質的探討,變得過於功利和死闆。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深度是足夠的,它沒有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究瞭“為什麼”。例如,在分析特定時期作麯傢對調性處理的手法時,它不僅僅是羅列規則,而是結閤瞭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技術發展階段,將音樂理論的演變描繪成瞭一部生動的曆史畫捲。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音符的排列組閤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人文思考。對我這個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來說,它提供瞭很多可以深化理解的切入點,而不是簡單地重復我已知的內容。我甚至覺得,即便是那些非應試的音樂愛好者,也會從這本書裏挖掘齣很多寶藏。它對細節的關注令人稱贊,但更令人稱道的是它構建知識體係的整體架構,嚴謹而不失靈動,讓你在掌握具體技巧的同時,也培養瞭批判性地看待音樂現象的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