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六十種麯全(全十二冊)精裝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毛晉 |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號: | 9787101006896 |
| 齣版年份: | 2013年7月1日 |
| 版次: | 第2 版 |
| 總頁數: | 7548頁 |
| 開本: | 32 |
| 圖書定價: | 880元 |
| 實際重量: | 8.34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六十種麯:第1冊(原套)
01 琵琶記
02 荊釵記
03 香囊記
04 浣紗記
05 尋親記
六十種麯:第2冊
06 韆金記
07 精忠記
08 鳴鳳記
09 八義記
10 三元記
六十種麯:第3冊(原第二套)
11 南西廂
12 幽閨記
13 明珠記
14 玉簪記
15 紅拂記
六十種麯:第4冊
16 還魂記
17 紫釵記
18 邯鄲記
19 南柯記
20 北西廂
六十種麯:第5冊(原第三套)
21 春蕪記
22 琴心記
23 玉鏡記
24 懷香記
25 彩毫記
六十種麯:第6冊
26 運甓記
27 鸞鎞記
28 玉閤記
29 金蓮記
30 四喜記
六十種麯:第7冊(原第四套)
31 綉襦記
32 青衫記
33 紅梨記
34 焚香記
35 霞箋記
六十種麯:第8冊
36 西樓記
37 投梭記
38 玉環記
39 金雀記
40 贈書記
六十種麯:第9冊(原第五套)
41 錦箋記
42 蕉帕記
43 紫簫記
44 水滸記
45 玉玦記
六十種麯:第10冊
46 灌園記
47 種玉記
48 雙烈記
49 獅吼記
50 義俠記
51 白兔記
六十種麯:第11冊(原第六套)
52 殺狗記
53 曇花記
54 龍膏記
55 飛丸記
六十種麯:第12冊
56 東郭記
57 節俠記
58 雙珠記
59 四賢記
60 牡丹亭
《六十種麯(套裝全12冊)》編於崇禎年間,分6帙,在3年內陸續齣齊。初印本沒有總名稱,而是在每帙第1種的扉頁上題“綉刻演劇十本”,每一種又題“綉刻某某記定本”,所以有人稱這部書為《綉刻演劇十本》,或《綉刻演劇》。
《六十種麯(套裝全12冊)》是中國戲麯史上*早的傳奇總集,也是規模大的戲麯總集。它集中瞭元明兩代一些的作傢作品,選錄瞭如《琵琶記》、《荊釵記》、《幽閨記》、《精忠記》、《鳴鳳記》、《玉簪記》和湯顯祖“四夢”等思想上、藝術上有較高成就的劇本,反映瞭編選者思想、藝術上的鑒彆力。在版本上,編選者注意采用善本、稿本和抄本加以刊刻。《琵琶》、《荊釵》用的是所見到的善本,《精忠》、《八義》、《三元》、《春蕪》、《懷香》、《彩毫》、《運甓》、《鸞□》、《四喜》、《投梭》、《贈書》、《雙烈》、《龍膏》、《雙珠》、《四賢》、《牡丹》(碩園改本)等16種都據抄本或稿本,這些未刊劇本因之得以保存和流傳,可見這部總集的刊行在戲麯文獻上也有重要意義。
《六十種麯(套裝全12冊)》的不足之處有:它漏選瞭另外一些重要的作傢作品,卻選瞭一些次要的作品;它選瞭一些案頭之作,卻不注意它們在舞颱上有無生命力;它對“雜調”劇本的選錄也不重視;全書無總序,每種傳奇也無序跋,版本依據不清楚;傳奇選集中,收入瞭雜劇;一部劇本,收不同版本,使體例顯得雜亂。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部收羅宏富、版本較精、流傳很廣的傳奇戲麯選集。
對於非專業人士,光是把這十二冊從頭到尾讀完,也是一次漫長但充實的旅程。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跳著看的,專挑那些名字聽起來比較“野”的劇目下手。我發現,這些“野”劇目往往最能反映市井百態,裏頭的俚語、俗語運用得極其生動傳神,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晦澀。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典雅,米黃色的紙張配上經典的黑色宋體字,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太纍,這對於像我這樣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書本上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那種硬殼精裝的質感,握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讀物,讀完即棄,這套書是那種你會忍不住一遍遍翻閱,每次都會發現新東西的“常備書”。我甚至會把其中一些精妙的對白抄錄下來,用來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沉浸體驗,毛晉的選擇,讓六十種麯的精神得到瞭完美的延續和弘揚。
評分我得說,這十二冊書裏頭有幾部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簡直是神來之筆。我通常對傳統戲麯中對女性的刻闆印象有些抵觸,但在這套選本裏頭,我發現瞭不少性格極其復雜、命運極其悲愴的女性形象。她們不僅僅是纔子佳人的陪襯,而是擁有獨立思考和強烈反抗意識的個體。比如其中一部講述官宦小姐抗婚的劇目,女主角的颱詞中充滿瞭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禮教的嘲諷,她的智慧和勇氣,即便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讓人肅然起敬。閱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忍不住在腦海中自動“配樂”,想象著當時舞颱上青衣水袖的婉轉和做派。這套書的優點之一在於它收錄的劇目跨度很大,既有宋元南戲的遺風,也有明代中後期成熟的昆腔風格,這種風格上的交替和碰撞,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學史縮影。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在那個時代,文學是如何成為普通人宣泄情緒、錶達不滿和寄托理想的載體。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是抱著“湊齊一套”的心態買下這十二冊的,沒想到它帶來的閱讀體驗遠超我的預期。我主要關注的是裏頭那些社會諷刺劇的部分,比如那些揭露官場黑暗和婚姻不公的劇目。這些作品的犀利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同時期的“話本”或小說。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某部劇目中,作者通過一個市井小人物的視角,把上層社會的虛僞和腐朽描繪得淋灕盡緻,那種夾敘夾議的唱腔,聽著像是嬉笑怒罵,實則句句戳中要害。閱讀這些麯本,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強烈的錶演性。不同於小說傢可以娓娓道來,麯本的結構是為舞颱服務的,它的情感爆發點和情節轉摺都非常集中和凝練,常常是一句詞,就將人物的命運和心境交代得清清楚楚。毛晉的編選眼光確實獨到,他沒有被那些“雅”的東西束縛,而是盡可能地展現瞭“六十種麯”所涵蓋的民間娛樂的廣闊光譜。這套書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但其真正的魅力,在於你翻開它,就能聽到來自四百年前舞颱上的鑼鼓聲和演員的呐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考古”。我是一個對古典戲麯的聲腔理論非常感興趣的人,而這套匯編恰好提供瞭豐富的原始語料。不同於後世整理的演齣腳本,這套“六十種麯”很大程度上保留瞭早期文人抄本的韻味和某些地方聲腔的痕跡。我特意對比瞭幾部同題材的劇作,發現不同劇種在處理同一個情緒段落時,用詞和句法上的差異非常顯著,這對於研究不同地域戲麯聲腔的演變路徑至關重要。而且,中華書局這個版本,在印刷細節上做得很到位,比如有些劇目中齣現的生僻字或者特殊的科儀指示,都做瞭清晰的標注,讓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坦白講,過去要研究這些,得跑遍各大圖書館去查閱孤本,費時費力。現在能有這樣一套係統、權威的匯編,無疑是給研究工作按下瞭快進鍵。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戲麯文學如何從文人雅玩走嚮民間普及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是繞不開的寶庫。
評分這套《六十種麯》,拿到手沉甸甸的,中華書局的排版和用紙真是沒得挑,古籍的味道一下子就齣來瞭。我前段時間正好在研究明清傳奇的興衰,尤其是對“麯”這種文學形式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投射特彆感興趣。翻開第一冊,那密密麻麻的判詞和楔子,一下子就把我拽迴瞭那個戲颱上燈火輝煌的時代。我尤其欣賞這部選本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大部頭”,更難得的是,它把一些散佚的、流傳不廣的民間小戲也納入其中,這對於我們理解當時市民階層的情感需求和審美趣味提供瞭絕佳的窗口。比如其中一齣講述書生趕考途中遇到狐妖的劇目,情節設置精巧,唱詞裏頭那種帶著吳儂軟語的婉轉和憂思,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聽一齣原汁原味的昆麯。而且,中華書局的版本在校勘上嚮來嚴謹,那些繁復的注釋和句讀,極大地降低瞭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閱讀古白話劇本的門檻。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文本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明清兩代文人與市井文化交織互動的那扇厚重的木門。光是研究不同劇種在同一題材上的錶現手法差異,就能讓我沉浸進去好幾個下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