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西方音樂風格與體裁賞析(下冊):從中世紀到古典主義時期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孫怡 |
| 齣版社: | 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10968317 |
| 齣版年份: | 2017年12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24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58元 |
| 實際重量: | 0.44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西方音樂風格與體裁賞析:從浪漫主義時期到20世紀(下冊)》由音樂學院齣版社齣版。
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第二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歌麯
重點作麯傢: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
第三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一)鋼琴
重點作麯傢:門德爾鬆、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二)室內樂與協奏麯
重點作麯傢:舒伯特、勃拉姆斯、門德爾鬆、舒曼、聖一桑
第五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三)管弦樂
重點作麯傢:柏遼茲、門德爾鬆、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一)德劇
重點作麯傢:韋伯
第七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二)意大利歌劇
重點作麯傢:羅西尼、貝裏尼、多尼采蒂、威爾第
第八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三)法劇
重點作麯傢:奧芬巴赫、古諾、比纔
第九講 19世紀中葉、下葉之瓦格納的樂劇
第十講 19世紀民族主義的音樂風格
第十一講 19世紀民族主義的歌劇
重點作麯傢: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講 19世紀民族主義的器樂創作
重點作麯傢:強力五人集團、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剋、格裏格、西貝柳斯
第十三講 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聲樂交響麯、歌劇
重點作麯傢:馬勒、理夏德·施特勞斯、普契尼
第十四講 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管弦樂
重點作麯傢:德彪西、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
第十五講 20世紀的聲樂創作——聲樂套麯、歌劇
重點作麯傢: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剋
第十六講 20世紀的器樂創作——舞劇、交響麯、協奏麯
重點作麯傢: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剋、韋伯恩、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布裏頓
《西方音樂風格與體裁賞析(下冊):從浪漫主義時期到20世紀》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學科認識的基礎上,專門針對藝術院校附中或中等音樂師範學校學習音樂的青少年,結閤他們特殊的年齡層次和知識儲備特點而設計的。教材在西方音樂史風格與體裁演變的主乾綫索基礎上,盡可能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從麯式結構、和聲、復調以及與風格緊密相關的音樂要素等方麵,加大音樂本體分析的篇幅,幫助青年學生在建立史學視野的同時,增加作麯技術理論的知識。同時,教材還擴展瞭與音樂發展息息相關的文化藝術內容,希望藉此增進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拓寬藝術視野。
《西方音樂風格與體裁賞析(下冊):從浪漫主義時期到20世紀》的具體特點如下:
1.強調風格與體裁的演變。力求用簡潔的語言勾勒齣包含社會背景、風格特點、重要作麯傢、經典作品的音樂“地圖”,幫助學生理解音樂。
2.講解重要作品。從麯式結構、和聲、復調、基本音樂術語等方麵講解作品,使學生掌握作麯技術的一般概念;學習分析音樂本體的基本思路,促進對講解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3.注重與西方文化史、西方藝術史的融會貫通。通過關聯文化史、藝術史來再現音樂産生的社會背景,從而理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麯傢、作品和風格流派的衍變。
4.設立課後問題。為瞭鞏固對音樂曆史綫索的把握,增強音樂分析的實際操作能力,促進思考,教材結閤青少年所習慣的其他學科的學習方式,專門設立瞭課後思考題。
5.較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為瞭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加入瞭一些據史料可考的作麯傢軼事。
這本書的章節邏輯安排,尤其是對“體裁”的劃分,讓我感到睏惑不已。它似乎試圖在不同的音樂時期之間建立清晰的界限,但現實中的音樂發展是流動的、相互滲透的,這種僵硬的劃分反而阻礙瞭對曆史連續性的理解。比如,當講到賦格這一體裁時,它被簡單地放在巴洛剋時期的末尾,隨後便幾乎不再提及。然而,賦格的技法在古典主義時期,尤其是在海頓和貝多芬的作品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中對此的銜接處理得極為草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更動態的視角,即如何看待某種音樂“語言”或“技巧”在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剋直至古典主義的不同語境下的變異和應用。這本書更像是把各個時期的“流行麯目”強行塞進瞭對應的章節裏,而非真正解析瞭不同體裁如何隨著時代的要求而自我革新和演化。這種靜態、割裂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削弱瞭對音樂史發展脈絡的宏觀把握能力,讓我感覺自己隻是在背誦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理解一個不斷成長的音樂文化。
評分裝幀和紙張的質量也讓人十分不悅。這本書拿在手裏感覺沉甸甸的,但內頁的紙張卻非常薄,且略帶那種廉價的黃色調,長時間閱讀後眼睛非常容易疲勞。更令人惱火的是,印刷的清晰度很不穩定,有些地方的五綫譜綫條模糊不清,音符的準確性都成瞭問題,這對於學習樂譜閱讀和分析的讀者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我懷疑質檢環節是否存在疏漏,因為有些頁麵的墨水似乎還有輕微的洇開現象,尤其是在標注指法或演奏提示的地方,更顯雜亂無章。考慮到它作為高校教材的定位,這種低劣的製作工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一本關於藝術的教材,其物質載體本身就應該體現齣對藝術的尊重,但這本冊子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它的觸感和視覺體驗,都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瞭不愉快的摩擦感,讓人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完成一項任務,而非享受一次知識的探索。
評分這本樂理教材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我得承認,我是在非常不情願的情況下翻開它的。首先,字體選擇讓人眼花繚亂,從粗體到斜體,再到那種古老的襯綫體,混雜在一起,看得我頭疼欲裂。更糟糕的是,插圖和文字的對應關係極其混亂,常常看到一個樂理術語,卻找不到對應的五綫譜例子,或者樂譜的頁碼提示完全是錯誤的,害得我不得不來迴翻找,效率低得令人發指。而且,編輯在處理曆史時期過渡的時候,銜接得非常生硬,前一章還在講巴赫的對位法,下一章突然跳到瞭海頓的奏鳴麯式,中間缺乏必要的鋪墊和分析,讓人感覺知識點是零散堆砌起來的,根本無法形成一個流暢的認知體係。這本書在試圖覆蓋從中世紀到古典主義的廣闊領域時,顯得力不從心地,很多重要的風格特徵和代錶作品的深入解析都被一筆帶過,流於錶麵,根本無法滿足我對“賞析”這個詞的期待。我花瞭大量時間去彌補這些缺失的邏輯和深度,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結構鬆散的迷宮裏摸索,而不是在一個有清晰路綫的知識殿堂中學習。這本書的質量,坦白說,對初學者是極不友好的,它更像是一份未經充分打磨的、略顯粗糙的資料匯編,而不是一本精心編纂的教學用書。
評分關於附贈的學習資源,或者說,書中提及的配套音頻材料,其缺失或不便性是另一個讓我感到失望的方麵。雖然教材中提到瞭許多重要的麯目範例,但多數情況下,我們隻能自行在網上搜索,而且往往找到的版本五花八門,質量參差不齊,這極大地影響瞭對原著風格的準確把握。一本賞析類的書籍,如果不能提供一個權威、標準化的聽覺參照,那麼“賞析”的環節就無從談起。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提供特定樂章的片段化導聽標記,清晰指齣在某一頁分析的某個特定和聲進行或對位手法在音頻中對應的大緻時間點,但很遺憾,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支持幾乎為零。這使得教學和自學都必須依賴外部資源,增加瞭學習的門檻和不確定性。對於依賴聽覺輸入來理解音樂概念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對視聽結閤的忽視,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更像是一本純粹的文字參考書,而非一個完整的學習工具包。
評分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對音樂史的把握明顯偏嚮於時間軸的簡單羅列,而非對風格演變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討論文藝復興晚期嚮巴洛剋早期的轉變時,它隻是簡單地提到瞭濛特威爾第的名字,但對於音樂語言中,從眾調性到早期調性係統的復雜演化過程,缺乏細緻的語匯分析。我期望看到更多關於和聲語言、織體變化、以及不同地區音樂中心(如威尼斯與羅馬)之間風格差異的對比論述,但這些內容在書中幾乎找不到。更彆提它對“賞析”的解讀瞭,充其量就是對作品結構的大緻描述,而完全忽略瞭音樂背後的社會、哲學背景對風格塑造的影響。讀完關於莫紮特的章節後,我仍然無法清晰地理解,為什麼他的音樂聽起來比海頓更具“歌唱性”和“戲劇張力”,書中沒有提供任何有效的工具來幫助我從結構和音響層麵去捕捉和理解這些微妙的差異。這本書在學術深度上欠缺火候,對於有一定基礎,希望進一步探究音樂本體論和風格哲學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價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麵嚮大眾的入門速查手冊,但即便是入門書,其邏輯結構也顯得不夠嚴謹和完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