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十日谈——思想文化十日谈丛书
定价:18.00元
作者:邓球柏,邓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326289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通俗性、知识性为特点,以一日一谈为形式,全面介绍了论语的思想,如“艰难困苦的经历,闪闪发亮的人生”、“三部论语的异同,半部论语的功用”、“学而时习的意义,学行结合的境界”等等,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论语一书思想的来龙去脉,以进一步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目录
日 艰难困苦的经历 闪闪发亮的人生
第二日 三部论语的异同 半部论语的功用
第三日 学而时习的意义 学行结合的境界
第四日 里仁为美的真谛 好静乐山的情趣
第五日 仁者爱人的胸怀 杀身成仁的精神
第六日 知者不惑的头脑 知命知礼的君子
第七日 勇者不惧的气概 不迁不愠的修养
第八日 尊美屏恶的文明 为政以德的理想
第九日 道艺双馨的人才 利器善事的理念
第十日 修己安人的孔子 博文约礼的教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所谓的“思想文化十日谈丛书”中的《论语》部分,给我带来的感受实在有些复杂。说实话,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浅出、能真正触动我灵魂的对孔子思想的现代解读。然而,实际读完这“十日谈”后,我感觉更像是一场蜻蜓点水的、略显敷衍的导览。作者似乎急于在十天内完成一个宏大的命题,结果导致很多关键的章节和核心的“仁”、“义”、“礼”的辩证关系,都只是点到为止,缺乏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洞见。比如在谈论“君子不器”时,我本以为能看到对当代知识分子困境的深刻反思,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仿佛是从任何一本入门级的导读中都能轻易找到的段落。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在众多论语解读中显得平庸,少了一份锐气和独到的视角。对于一个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支柱的读者来说,这种浅尝辄止的论述,最终留下的更多是意犹未尽的空虚感,而不是充实的知识或思想的启发。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聚焦某一个点,比如“孝”在现代社会的不同解读,然后深挖下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广撒网,结果哪儿也没能真正落脚。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作者似乎在努力模仿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对话体”,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与先哲面对面交流的错觉。然而,这种刻意的平衡感最终导致了语气的摇摆不定。有些段落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将原本富有哲理性的表达变得过于口语化,削弱了原典的庄重感和思辨性;而另一些段落又试图回归学术的严谨,却又缺乏足够详实的注释和背景支撑,使得那些艰深的词汇和典故成了悬空的符号。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处理,让我不禁思考,作者究竟是想写给谁看?是给那些从未接触过《论语》的纯粹门外汉,还是给那些希望得到新知的中级学习者?清晰的定位是优秀论著的基石,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尤为模糊,导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自行去脑补缺失的上下文,这无疑大大减慢了理解的速度,也影响了整体的阅读心流。
评分最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个速成班的课程大纲,而不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藏之作。它似乎过度依赖于读者对孔子思想的基础认知,一旦读者的知识储备稍有欠缺,那么那些快速跳跃的论点和相互关联的缺失,就会成为阅读体验中的巨大障碍。我甚至翻阅了其中关于“温故而知新”的章节,试图从中汲取一些方法论上的启发,但所得甚微。它没有真正教会我如何“温故”——即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去重温和理解古代的智慧,也没有提供“知新”的路径——即如何将这些智慧有效地迁移到我日常的决策和判断中去。对于一本以“思想文化”为旗帜的书籍而言,未能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内化的思维工具,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失职。它停留在告诉“是什么”,却未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最终沦为一本略显鸡肋的泛文化读物。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确实颇具匠心,看得出出版方在视觉体验上下了功夫,那些穿插其中的古典插画风格的纹饰,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氛围。但这美观的外表之下,内容上的失衡感愈发明显。阅读体验上,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十日谈”的结构安排,似乎更像是为了凑够天数而强行划分的模块,逻辑上的连贯性很弱。某一天可能突然深入探讨了子路的好勇,紧接着下一天又跳跃到颜回的德行,读者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建立不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它更像是一套零散的文化笔记集合,而非一部系统性的思想导论。如果以文化普及的角度来看,或许对初学者尚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而言,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带来的挫败感大于收获。我更青睐那种能够层层递进,如同剥洋葱一般,将复杂概念层层剖析清楚的论著,而不是这种让人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阅读过程。
评分我特意留意了作者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的方式,比如关于“礼治”与“法治”的张力,以及孔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女性和奴隶态度的解读。在一个追求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对经典进行批判性继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这本“十日谈”中,我发现这些复杂议题几乎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仿佛是为了避免“得罪人”而选择了最安全、最中庸的表述。这种做法固然可以保证书籍的“不出错”,但却丧失了思想交流中最宝贵的部分——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探索未解之谜的勇气。一本好的文化读物,不应该只是对古人观点的美化性复述,而应该提供一个现代的透镜,去重新审视和拷问这些思想在当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对于这些关键点的回避,使得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官方的、经过“净化”的历史回顾,而非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