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說茶道茶藝一本通-漢竹 健康愛傢係列(含VCD)
定價:39.80元
作者:漢竹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19845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22kg
編輯推薦
細談茶之史;
詳道茶百科;
把玩茶之器;
品鑒茶之水;
趣說茶之事;
漫話茶養生。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真正為大眾寫作的普及茶道及茶藝的圖書,涵蓋瞭茶葉鑒彆、茶的衝泡技藝、茶具的鑒賞和選購、茶和健康、茶文化等。關照初入門者的心理,按照讀者對泡茶“知道”“簡潔”“時尚”“易讀”等要求,加大瞭更生活化的茶藝內容,使新手更易於接受。
目錄
章:茶史
本源
神農遇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
茶樹的發源地
從”荼”到”茶”
茶的適生條件
發展
兩漢:有文字可據的信史時代
三國兩晉:茶文化的形成階段
南北朝:茶成為尋常飲食之一
唐朝:茶的”黃金時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製茶工藝革新多在明清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傳播
中國茶與日本”茶道”
陸路傳播
海路傳播
韆年茶馬古道
第二章:識茶
認識一葉茶
采茶
茶葉品質
鮮葉規格
茶的命名
茶的分類
茶葉産區
茶區的劃分
西南茶區
華南茶區
江南茶區
江北茶區
基本茶類
綠茶:曆史悠久
紅茶:內斂沉穩
烏龍茶:天賜其福
紅茶:風靡世界
白茶:銀裝素裹
黃茶:身價不菲
花茶:茶滿花香
茶葉製作
綠茶的製作
紅茶的製作
烏龍茶的製作
黑茶的製作
紅茶的製作
白茶的製作
第三章:鑒茶
中國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碧螺春
信陽毛尖
君山銀針
黃山毛峰
武夷岩茶
安溪鐵觀音
都勻毛尖
祁門紅茶
六安瓜片
安徽
太平猴魁
老竹大方
浙江
顧渚紫筍
徑山茶
江西
婺源茗眉
廬山雲霧
江蘇
天目湖白茶
湖南
安化鬆針
茯茶(湖南黑茶)
四川
濛頂茶
雲南
普洱茶
滇紅功夫
福建
福鼎白茶(太姥銀針)
白毫銀針
武夷大紅袍
武夷肉桂
廣東
鳳凰水仙
鳳凰單樅
其他
凍頂烏龍
六堡茶
茶有韆味,適口者珍(專題)
第四章:擇茶
選購技巧
外形
葉底
滋味
湯色
葉底
優劣鑒彆
真茶與假茶
新茶與陳茶
春茶與鞦茶
高山茶與平地茶
茶葉鑒賞標準一覽錶(專題)
普洱茶選購技巧
看包裝
看外觀
優質普洱”四字真訣”
茶葉貯存
隔絕空氣
乾燥
低溫
避光
防異味
第五章:選器
好器泡好茶
茶具演變
唐前茶具
唐代茶具
宋代茶具
元代茶具
明代茶具
清代茶具
現代茶具
茶具分類
青瓷茶具
白瓷茶具
彩瓷茶具
竹木茶具
金屬茶具
陶器茶具
漆器茶具
搪瓷茶具
玻璃茶具
紫砂茶具
茶具産地
茶具介紹
茶盤
茶壺
茶葉罐
隨手泡
茶杯
蓋碗
品茗杯
公道杯
過濾網和濾網架
茶巾
茶道六用
聞香杯
壺承
蓋置
杯墊
茶荷
茶刀
廢水桶
名器鑒賞
大彬壺
曼生壺
石瓢壺
扁觶壺
束柴三友壺
茶具選購與保養
紫砂壺
陶瓷茶具
玻璃茶具
壺裏乾坤,杯中日月(專題)
第六章:評水
好水標準
清
活
甘
輕
冽
宜茶之水
山泉水
江河湖水
井水
雪水和雨水
自來水
礦泉水
純淨水
名泉尋源
北京玉泉山玉泉
趵突泉
曆代品定的好泉
美泉難求
如何煮水
活水仍須活火煮
識辨水溫
水溫對茶的影響
第七章:泡茶
茶法演變
煮茶法
煎茶法
點茶茶
泡茶法
泡茶技巧
泡茶的水溫
茶葉的用量
衝泡時間和次數
注水方式
茶藝儀程
備茶
置茶
潤茶
奉茶
品茶
續水
收具
茶藝分類
壺泡茶藝
蓋碗茶藝
玻璃杯泡茶藝
功夫茶藝
飄逸杯泡茶藝
冷水泡茶
名茶衝泡
西湖龍井
黃山毛峰
碧螺春
普洱茶
鐵觀音
大紅袍
祁門紅茶
君山銀針
白毫銀針
茉莉花茶
第八章:品茗
品茶美學
五品
三看
三聞
三品
三迴味
品茗地點
傢庭茶室
茶藝館欣賞
辦公室喝茶
寄情山水間
茶禮
容貌與姿態
坐姿與
站姿與行姿
奉茶禮
鞠躬禮
伸掌禮與寓意禮
第九章:茶情
藝術與茶
茶詩
茶歌
茶舞
茶畫
茶與書法
茶與服飾
茶與篆刻
茶戲
曆代茶書
《茶經》
《大觀茶論》
《品茶要錄》
《茶疏》
《茶馬政要》
儒釋道與茶
中庸仁禮--茶道與儒傢
神茶一味--茶道與佛教
天人閤人--茶道與道教
各地茶俗
藏族的酥油茶
濛古族的鹹奶茶
納西族的”龍虎鬥”
古代文化雅趣--鬥茶
如人飲茶,甘苦自知(專題)
第十章:茶養生
茶的療效
消脂
抑製心血管疾病
延緩衰老
護發明目
防癌抗癌
防輻射
消炎
利尿通便
防止齲齒
醒腦提神
茶葉中的營養成分
蛋白質與氨基酸
維生素
茶多酚
生物堿
礦物質元素
酶類
糖類
有機酸
芳香物質
類脂類
日常養生茶飲
益胃健脾茶
補血養血茶
舒緩安神茶
解乏健體茶
補腎壯陽茶
消暑止渴茶
防輻射茶
延年益壽茶
養顔塑身茶飲
美白養顔茶
抗皺無痕茶
祛斑除痘茶
健康茶
對癥茶療
消化係統疾病
呼吸係統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
婦産科疾病
慢性病
美味茶食
作者介紹
吳建麗,中國國傢茶藝師,中國國傢評茶技師,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茶業流通協會會員,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理事。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我最被吸引的是它那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它不像有些專業的茶藝書籍那樣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民的“圖說”形式,把復雜的流程分解成瞭一個個清晰易懂的步驟。比如,講解“溫杯潔具”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書中配瞭十幾張步驟圖,每一步的拿捏力度、水溫的控製,甚至連手腕的角度都有詳細的標注。我試著按照圖示操作瞭幾次,發現以前自己隨意為之的動作,其實藏著這麼多講究。特彆是對於像我這種剛接觸茶道不久的人來說,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模式簡直是福音。它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壓力,反而讓我覺得泡茶這件事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充分體現瞭編者希望真正將茶道的精髓傳遞給大眾的誠意,而不是故作高深。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處理不同茶道流派的差異化呈現上做得相當到位。它沒有試圖將所有流派融閤成一個“標準範式”,而是清晰地劃分瞭不同地域、不同曆史背景下的茶道精髓。例如,對日式抹茶道和中式工夫茶的介紹,無論是器具的選擇、點茶的手法,還是飲茶的心境要求,都做瞭精準的對比和闡述。這種尊重差異化的態度,讓讀者在學習時能夠有選擇地去深入瞭解自己更感興趣的方嚮。而且,書中在對比不同流程時,往往會輔以“為什麼”的解釋,比如為什麼工夫茶要用小壺小杯,為什麼茶席的布置要遵循特定的方位原則。這種深層次的邏輯解析,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死記硬背動作,而是真正理解瞭每一步背後的文化邏輯和哲學思想。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對“場景化”飲茶的關注,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貼閤現代生活。它不僅僅講瞭正式的茶道流程,還穿插瞭如何在傢中營造一個簡易的“茶歇角落”,或者如何在辦公室快速衝泡一杯令人放鬆的茶飲。書中甚至列舉瞭不同心情下適閤選擇的茶品組閤,比如工作疲憊時適閤的普洱熟茶,朋友小聚時適閤的清爽綠茶等。這種將茶藝與日常生活場景緊密結閤的處理方式,打破瞭傳統茶道給人的嚴肅感和距離感,讓我更願意將書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每一天的飲茶習慣中去。它強調的是一種“生活中的美學”,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儀式,這對於忙碌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很有質感。封麵那種淡雅的米黃色調,配上那些精緻的茶具插圖,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寜靜緻遠的氣氛中。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帶啞光的質感,不僅閱讀起來不費眼,而且讓那些精美的圖片看起來更加立體和真實。比如,書中關於不同茶具材質的介紹部分,那幾張紫砂壺的特寫照片,紋理都清晰可見,看得齣印刷工藝相當講究。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很有心思,文字和圖片的穿插布局非常閤理,沒有那種擁擠感,讓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非常放鬆。即便是對茶道一竅不通的新手,光是翻閱這本精美的圖冊,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儀式的美感。我甚至覺得,即使不完全按照書中的步驟去泡茶,僅僅把這本書放在茶幾上,也是一件很有品味的裝飾品。那種對細節的關注,從封麵到內頁,都體現齣編者對“美”的追求,這對於一本介紹茶藝的書來說,無疑是加分項。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在介紹茶的種類和曆史背景方麵,內容詳實卻不失趣味性。它沒有堆砌大量枯燥的年代信息,而是巧妙地將不同茶係的起源和發展,融入到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地域風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白茶的那一章節,書中描述瞭過去山區采摘白毫銀針的場景,那種清晨薄霧中采茶人的剪影,讀起來就讓人心生嚮往。而且,它在講解不同茶葉的“品飲要點”時,不僅僅停留在香氣和滋味的描述上,還延伸到瞭如何通過茶湯的顔色來判斷茶葉的新鮮度和衝泡的恰當性。這種多維度的解析,極大地提升瞭我對茶葉本身的認知深度。我開始明白,原來每一杯茶背後,都承載著那麼多的自然饋贈和人文曆史,不再是簡單的“解渴”飲品,而是一種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文化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