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美味成殇 | 作者 | 西坡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8612735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美味成殇》这个名字,意为“对美食的追逐,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好的病”。本书以“美食”为核心,基本上对美食以及围绕美食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和故事的敷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学术性,也有较好的可读性、文学性。全书共分五辑,条理分明,富有弹性和梯度。 |
| 作者简介 | |
| 西坡(龚建星),别署剑箫、驷马等。新民晚报副刊部副主任、主编、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理事;著有《上海往事》《吃着碗里》《吃嘛嘛香》《上海珍档》等;主编《明清娱情小品撷珍》《夜光杯文丛》等近二十种书籍。 |
| 目录 | |
| 辑 饕餮相 吃相 …………………………………………… / 3 吃相续谈 ……………………………………… / 6 吃相三谈 ……………………………………… / 8 点菜的艺术 …………………………………… / 10 劝菜 …………………………………………… / 12 吃热与吃冷…………………………………… / 15 “吃热与吃冷”余话 ……………………………… / 18 吃甜与吃咸 …………………………………… / 22 再说“吃甜与吃咸” …………………………… / 25 生食 …………………………………………… / 29 怪吃 …………………………………………… / 33 原始吃法 ……………………………………… / 38 望“材”兴叹 …………………………………… / 42 吃饱了撑的 …………………………………… / 45 点得太多与吃得太多 ………………………… / 48 第二辑 麻辣烫 “看不懂” ……………………………………… / 53 差一点 大“推板” …………………………… / 56 大饭店 小厨房 ……………………………… / 58 低碳主张下的饮食 …………………………… / 60 端午吃粽的文化使命 ………………………… / 63 孩子的饮食 …………………………………… / 65 豪宴 …………………………………………… / 67 口味迁移 ……………………………………… / 69 美食家的肩胛 ………………………………… / 71 美食家制造美食制造家 ……………………… / 74 美味天成 ……………………………………… / 78 明天吃什么 …………………………………… / 82 生活还得继续 ………………………………… / 86 无冕之“家” …………………………………… / 90 细节决定品质 ………………………………… / 94 小龙虾的涅槃 ………………………………… / 97 中国人的口福 ………………………………… / 101 第三辑 吃江湖 私家尊严 ……………………………………… / 105 农家菜陷阱 ……………………………………… / 108 官府菜私房菜及其他 …………………………… /111 招牌菜 ………………………………………… / 114 吃厨子 ………………………………………… / 116 烹调秀 ………………………………………… / 118 早餐 …………………………………………… / 120 婚宴 …………………………………………… / 124 婚宴“三剑客” ……………………………… / 128 圣诞大菜 ……………………………………… / 134 年夜饭 ………………………………………… / 138 年夜饭的图腾 ………………………………… / 140 年终聚餐 ……………………………………… / 144 春节无美味 …………………………………… / 147 自赏 ……………………………………… / 151 进补 …………………………………………… / 154 吃饭与唱戏 …………………………………… / 157 舌尖上的微信(上) …………………………… / 164 舌尖上的微信(中) …………………………… / 168 舌尖上的微信(下) …………………………… / 173 第四辑 茶烟歇 喝茶 …………………………………………… / 179 茶具 …………………………………………… / 181 茶食 …………………………………………… /184 茶道 …………………………………………… / 187 茶馆 …………………………………………… / 189 抽烟 …………………………………………… / 192 烟斗 …………………………………………… / 195 烟雾可以“斗”量 ……………………………… / 199 劝酒 …………………………………………… / 203 酒德 …………………………………………… / 206 红与白 ………………………………………… /208 愤怒的葡萄 …………………………………… /212 酒文化 ………………………………………… / 214 围猎红酒 ……………………………………… /216 被牛轧的和被鸟结的 ………………………… / 220 一年种榧千年香 ……………………………… / 224 巴旦木仁 ……………………………………… /228 味橄 …………………………………………… / 232 味橄之后 ……………………………………… / 237 千里共蝉娟 …………………………………… / 241 第五辑 海上嗨 上海人吃月饼 ………………………………… / 247 劝君更进一杯酒 ……………………………… / 251 那些姓“老”的饭店 …………………………… / 256 开在弄堂里的餐馆 …………………………… / 261 金融投影下的餐馆 …………………………… / 267 |
| 编辑推荐 | |
| 民以食为天,关于饮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读者更加关注美食背后的东西。在本书中,作者以“美食”为中心讲述了背后的现象,在感动于现在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某些现象的感悟。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描绘出了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被压抑和扭曲的美感。从对服装细节的描摹到特定场景的灯光运用,都透露出一种精心计算过的颓废与奢靡。然而,这种对表象的过度迷恋,似乎稀释了故事原本应该有的力量感。我期待看到在这样华丽的外壳下,有着一颗坚硬而有力的核心,能够刺穿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直击人性的脆弱。但故事的结局处理得过于温吞和模糊,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反而像是在一场盛大派对结束后,只留下一地狼藉和无人收拾的残局。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虽然可能被解读为“留白”,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作者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回避,未能给读者一个足够有力的情感收束。期待作者能更果断一些,无论是选择彻底的悲剧,还是给予一丝微弱的希望,只要是明确的指向,都会让这部作品的整体格局显得更加完整和震撼。目前的收尾,让人感觉像是一部戛然而止的歌剧。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探讨“记忆与遗忘”主题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这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困境。这本书无疑触及了这些深刻的议题,尤其是在描述主角面对创伤时的反应上,确实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然而,作者似乎过度依赖于“碎片化叙事”这一现代文学手法,导致信息散落得太过厉害。很多关键性的转折点和情感爆发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铺垫和释放,而是以一种近乎跳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拼图,手里拿着许多精美的碎片,但始终找不到将它们组合成完整画面的正确方法。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一些角色的动机转变显得极为突兀和不合逻辑,这种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在文本中几乎是缺失的,只能靠读者自己脑补。这种阅读体验的挫败感,来源于作者给予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基石。我宁愿看到一个线性叙事中扎实的情感积累,也不愿面对一个充满“未竟感”的哲学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大胆,它采用了多时间线并行推进的方式,试图描绘一个宏大而错综复杂的故事群像。我欣赏这种野心勃勃的尝试,因为好的群像戏总能带给人震撼。然而,这次的执行效果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同的故事线索之间衔接得过于生硬,仿佛是几部完全不相干的小说被强行缝合在了一起。每当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即将展开高潮时,叙事视角就会猛地跳到另一个角色的日常琐事上,这种切换频率高得让人应接不暇,极大地破坏了故事的沉浸感。特别是关于其中一条支线,它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地存在着,仿佛只是为了凑够页数或者强行构建一个“世界观完整性”的假象。如果能更清晰地梳理脉络,或者给每条线索分配更合理的篇幅,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而不是在不同的时空中迷失方向,这本书的整体观感会大大提升。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结构过于复杂的交响乐,所有乐器都在演奏,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挥,导致声音混乱。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文艺腔”所震撼,那种用词的考究和句式的繁复,显然是作者下了很大功夫雕琢的。我最初的设想是,这会是一部探讨人性深层欲望与社会规范冲突的深刻作品,带着一丝哲学思辨的冷峻。但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却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一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很多段落的描写,虽然辞藻华丽,辞藻堆砌的痕迹却也相当明显,仿佛作者生怕读者看不出他知识的广博,却忽略了“大道至简”的道理。书中关于主角内心挣扎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晦涩的比喻和长篇的内心独白来呈现,而不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对话来展现其复杂性。这使得角色的形象变得有些扁平化,像是一个个符号,承载着作者想表达的抽象概念,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我更偏爱那种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叙事方式,而不是这种需要我拿着放大镜去解读的“文字迷宫”。它更像是一本给专业文学评论家准备的范本,而不是给普通读者带来享受的消遣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光影处理,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关于禁忌与诱惑的故事。我本来是冲着封面上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美学去的,期待能看到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似乎有些过于沉迷于环境的铺陈,导致故事的主干线索一度变得模糊不清。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虽然细腻,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一幅精致但静态的油画,而非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特别是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背景的描述,虽然考究,但似乎与核心情节关联性不强,占用了过多篇幅,让本来就略显缓慢的节奏雪上加霜。我希望作者能在保持其独特美学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情节的张力和人物动机的清晰度,让读者能够更快地沉浸到故事的核心冲突之中,而不是停留在对氛围的揣摩上。整体而言,它像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原料顶级,但后劲不足,让人意犹未尽,更多是记住那种微醺的氛围感,而非饮品本身带来的震撼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