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調味(第二版)
定價:38.00元
作者:牛國平
齣版社:湖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57584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Array
內容提要
本書為瞭解決廣大廚藝愛好者的這些煩惱,作者走街串巷,尋訪各地美食達人,匯編瞭這本調味秘籍。書中既有正宗的祖傳秘方,也有廚藝達人們的創新力作;既總結瞭調味之基本常識,也介紹瞭繁雜的調味組閤;既包含瞭傳統菜肴調味技巧,也囊括瞭國外流行的調味品的使用方法。
目錄
部分 調味必知常識
節 調味基礎知識
一、調味有方法,顯五大特點 2
二、調味其作用,有五個方麵 2
三、調味有時機,加熱前中後 2
四、調味有原則,七點必記住 3
五、調味品盛裝,用器有講究 3
六、調味品存放,環境須適當 4
七、調味品多樣,擺放有順序 4
第2節 調料及各種味道
一、基本味及其性能 5
1. 鹹味 5
2. 甜味 5
3. 酸味 6
4. 鮮味 6
5. 苦味 6
6. 辣味 7
二、常用調味料的作用 8
1. 鹽 8
2. 醬油 9
3. 魚露 9
4. 食醋 10
5. 味精 10
6. 番茄醬 11
7. 甜麵醬 11
8. 糖漿 12
第二部分 調料運用秘訣
節 鹹味
一、原料醃漬時,用鹽有講究 24
二、炒菜用碘鹽,勿用熱油炸 24
三、烹調菜肴時,兩次加鹽好 24
四、菜肴炸與汆,用鹽不一般 24
五、燉煮菜清淡,鹽量把握好 25
六、炒製蒜薹菜,用鹽需加重 25
七、四川泡菜好,用鹽有講究 25
八、根據油品種,定下鹽時間 25
九、豆腐乳調味,運用有技巧 26
十、豆豉醬入菜,掌握四要點 26
十一、炒菜用醬油,不宜過早放 26
十二、剁椒醬味鹹,注意使用量 26
第2節 甜味
一、偏甜菜調味,糖鹽有順序 27
二、甜麵醬入菜,先用熱油炒 27
三、鹹菜入肴饌,調味加白糖 27
第3節 酸味
一、烹魚加些醋,除腥又提香 28
二、加醋燒豬蹄,營養風味好 28
三、牛肉燒和煮,點醋速熟爛 29
四、製作紅燒肉,加醋效果好 29
五、涼拌綠葉菜,加醋不宜早 29
六、心裏美蘿蔔,涼拌宜加醋 29
七、辣椒有辣味,加醋可消減 29
八、突齣酸味菜,醋分兩次放 30
九、擠點檸檬汁,烤肉味道奇 30
十、茄醬味酸澀,使用有三招 30
十一、酸性菜肴中,不宜加味精 30
第4節 辣味
一、豆瓣醬調味,訣竅有3點 31
二、肉片味道麻,要加花椒麵 31
三、青花椒調餡,不能直接用 32
四、青花椒入菜,加熱忌過長 32
五、鹵製禽畜肉,青花椒油泡 33
六、青花椒燙香,拌涼菜味好 33
七、花椒製麻蓉,青紅閤用好 33
八、烹調羊狗肉,花椒應少放 33
九、老泡菜調味,其他料少放 33
第5節 鮮味
一、烹菜用味精,投放有時間 34
二、味精提鮮度,論菜而施加 34
三、涼菜加味精,先用水化開 35
四、雞精味道鮮,兩點應注意 35
五、蠔油味鹹鮮,混用有禁忌 35
六、蠔油來調味,久煮失鮮味 35
七、使用蠔油芡,先用湯拌勻 35
八、肉料醃味時,加入蠔油好 35
九、凍魚入肴饌,返鮮有妙招 36
十、鹽漬野生菌,調味有技巧 36
第6節 苦味
一、杏仁功效多,用量需謹慎 37
二、陳皮能止痰,溫水泡至軟 37
三、茶葉去味佳,盡量用新茶 38
第7節 香味
一、酒類品種多,做菜數黃酒 39
二、料酒入肴饌,方法有3種 39
三、烹製動物料,用酒有講究 39
四、調製魚蝦膠,盡量不用酒 40
五、烹調用到酒,掌握好時間 40
六、製美味泡菜,白酒不能少 40
七、原料異味重,先烹酒後醋 40
八、調製香料水,沸水浸燜好 40
九、香料紗布包,使用效果好 41
十、烹菜用香料,不宜長時煮 41
十一、動物料焯水,加點增香料 41
十二、咖喱粉調味,熱油先炒過 41
十三、烹製紅燒魚,香料熱油炒 41
十四、菜肴淋明油,依菜而不同 42
十五、蔥薑蒜熗鍋,油溫要適中 42
十六、蔥薑蒜熗鍋,用火不能小 42
作者介紹
牛國平等,山西人,中國烹飪協會高級會員、山西食文化研究會會員。現為國傢高級烹調師。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飲食營養,保健養生等知識,先後在《中國烹飪》、《國際食品》、《烹調知識》等30多傢報刊上發錶烹調文章數百篇。現已齣版《麵食絕招大全》、《新編醬料大全》等30多本烹調書。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懷疑,因為書名看起來有點學術化,擔心內容會晦澀難懂。結果一翻開,發現完全是我的多慮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自然,即便是講解一些相對專業的概念,也總能用生活化的例子來打比方,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特彆是關於“味覺疲勞”和“味覺的周期性”那幾節,寫得特彆有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連續吃幾頓重口味的菜後,對味道的感知會下降。書裏還穿插瞭一些名廚對於“一勺鹽的哲學”的見解,這些“幕後花絮”讓原本嚴肅的調味學習過程變得生動起來。我最喜歡它的“錯誤示範糾正”部分,很多是我以前做菜時經常犯的錯,比如“炒菜時過早加醋會導緻醋味酸澀”等等,這些細節的提醒,簡直是把我從無數次“差點做砸”的邊緣拉瞭迴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好,讓人感覺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廚在廚房裏聊天交流心得,非常親切實用。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對日常食材的深度挖掘上。它沒有過度推崇那些昂貴或者稀有的進口調料,而是花瞭大量篇幅來教我們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廚房裏最常見的那些基礎調味品。比如,如何通過改變大蒜的切法和油溫來控製它釋放的辛辣程度;如何通過控製白糖的焦化時間,製作齣不同色澤和焦香度的糖色,而不是簡單地依賴老抽。我照著書裏關於“醬油的層次感”的介紹,嘗試瞭使用生抽、老抽和少許蠔油按特定比例混閤,用來紅燒肉,那顔色和味道的融閤度,比我以往憑感覺加料的效果要和諧太多瞭,紅燒肉不再是單一的鹹甜,而是有瞭一種迴甘和醬香的韻味。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教會瞭我們如何“做減法”和“做平衡”,讓調味不再是手忙腳亂地往裏堆砌味道,而是有條不紊地構建風味結構。對於那些追求傢常菜精緻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指導意義是巨大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烹飪界的“救星”!我得說,我之前對“調味”這個概念一直處於一種懵懂狀態,總覺得放點鹽、醬油就差不多瞭。直到我翻開這本《調味(第二版)》,纔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真正手把手教你如何“玩轉”味道。比如,它詳細解析瞭酸、甜、苦、辣、鹹這五味的平衡藝術,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放多少糖”,而是告訴你為什麼在這個菜裏放糖能起到提鮮的作用,以及不同種類的醋在風味上的細微差彆。我尤其喜歡它關於“鮮味”那一章的闡述,裏麵提到瞭好幾種我聞所未聞的天然增鮮食材組閤,試著用它介紹的方法用乾香菇和海帶熬製高湯,那味道的層次感,簡直是質的飛躍。這本書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很多關鍵的調味比例都有錶格清晰列齣,對於我這種廚房新手來說,簡直是福音,終於不用憑感覺亂加調料瞭。看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廚房的掌控力瞬間提升瞭一個檔次,以前做菜總怕“翻車”,現在信心倍增,迫不及待想去嘗試更多復雜的菜式。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完全不是市麵上那種浮於錶麵的食譜書可以比擬的。它更像是一本味覺的“百科全書”和“操作手冊”的完美結閤體。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世界各地特色調味品的那一整塊內容,什麼中東的紮塔爾香料,東南亞的魚露發酵原理,乃至意大利傳統香醋的陳釀工藝,都有相當詳盡的介紹。這種國際化的視角讓我意識到,原來調味的世界是如此浩瀚。更贊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介紹層麵,還深入到瞭調味品背後的化學變化,比如不同溫度下某些芳香物質的揮發特性,這讓我對“爆香”有瞭更科學的理解。我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指引,自己動手製作瞭一款融閤瞭煙熏甜椒粉和少許柑橘皮屑的混閤醃料,用在烤雞上,那風味簡直絕瞭,那種復雜的香氣不是簡單的購買成品調料能達到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你“思考”調味,而不是僅僅“模仿”食譜,絕對是值得廚房愛好者收藏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質量,也絕對是頂級的。盡管內容涵蓋瞭大量的風味分析和技術講解,但絲毫沒有顯得擁擠或混亂。圖文並茂的設計,尤其是一些分子結構圖(雖然不深入,但足以幫助理解)和食材對比圖,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比如,書中對比瞭不同品種的辣椒素含量和風味前體物質的差異,配上清晰的色彩圖示,我一下子就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辣椒是單純的辣,而有些卻是帶有果香的辣。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平衡”的探討非常到位,不僅是味道的平衡,還有“質地”的平衡。書中提到瞭在製作醬汁時,如何通過澱粉或其他增稠劑來調整最終的掛壁感和口感的豐潤度,這在其他調味書中是很少被如此細緻論述的。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備極高操作性的“調味聖經”,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好吃”這件事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再滿足於“能吃”,而是追求“精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