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礼仪书

我的本礼仪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艾伯利,彭晓忆 著
图书标签:
  • 礼仪
  • 社交
  • 人际关系
  • 情商
  • 自我提升
  • 沟通技巧
  • 处世哲学
  • 生活智慧
  • 个人成长
  • 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49072
商品编码:299999576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本礼仪书

定价:29.80元

作者:(美)艾伯利,彭晓忆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44249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帮助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修养时开阔视野,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本书的内容并不只是普通的礼仪规则,还包括如何将这些规则转化为日常习惯的例子、建议和活动。

目录


的起点
 1月1日: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学礼仪
 1月2日:家里家外
 1月3日:“请”“谢谢”“对不起”
 1月4日:道歉
 1月5日:恰当的称谓
 1月6日:鞠躬,亲吻和握手
 1月7日:尊重他人的感情
 1月8日:接受赞美
 1月9日:赞美他人
 1月10日:守时
 1月11日:尊重他人
 1月12日:为他人开门
 1月13日:体贴他人
 1月14日:有借有还
 1月15日:损坏物品时
 1月16日:当孩子不知所措时
合家欢
 1月17日: 爸爸妈妈回家时
 1月18日: 亲属关系
 1月19日: 尊重继父继母
 1月20日: 尊重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1月21日: 当临时保姆照看孩子时
 1月22日: 当孩子的朋友对孩子的兄弟姐妹更感兴趣时
 1月23日: 当孩子的朋友不喜欢孩子的兄弟姐妹时
 1月24日: 不要吓唬他人
 1月25日: 不要用力关门
 1月26日: 看电视
 1月27日: 用电脑
 1月28日: 玩纸牌和棋类游戏
 1月29日: 爱护书籍
 1月30日: 零花钱
 1月31日: 孩子独自在家时
 2月1日:家务琐事
 2月2日:集中注意力
 2月3日:孩子的卧室
和其他孩子交往
 2月4日:友谊
 2月5日:好的朋友
 2月6日:做其他孩子的好朋友
 2月7日:学做忠诚的朋友
 2月8日:不要欺负弱小
 2月9日:当孩子需要一个新朋友时
 2月10日:搬到新地方
 2月11日:举家乔迁
 2月12日:当朋友搬家时
 2月13日:公共游乐场
 2月14日:做个好邻居
 2月15日:同邻居礼貌相处
 2月16日:使用邻居的游泳池
 2月17日:家有宠物
 2月18日:送人宠物
 2月19日:善待他人的宠物
 2月20日:乘坐校车
 2月21日:打断他人的话
 2月22日:换个话题
 2月23日:令人讨厌的举止
 2月24日:朋友的亲人辞世时
 2月25日:听到朋友的坏消息时
 2月26日:朋友的父母离婚时
介绍
 2月27日:介绍的顺序
 2月28日:记住他人的名字
 3月1日:念出对方的名字
 3月2日:介绍父母的姓氏及称谓
 3月3日:忘记他人的名字时
 3月4日:向很多人做介绍
 3月5日:起立相迎
电话交谈
 3月6日:打电话
 3月7日:接电话
 3月8日:记录电话留言
 3月9日:让别人在电话上等待
 3月10日:在电话上等待
 3月11日:孩子独自在家时接电话
 3月12日:孩子不想听电话时
 3月13日:电话答录机:录音
 3月14日:电话答录机:留言
 3月15日:打电话的时间
 3月16日:结束通话
 3月17日:打错电话
 3月18日:使用手机
 3月19日:电话恶作剧
什么人说什么话
 3月20日:积极的幽默
 3月21日:如果孩子爱开玩笑
 3月22日:不说脏话
 3月23日:谈论金钱
 3月24日:方言
 3月25日:拒绝和酒精
 3月26日:悄悄话
 3月27日:纠正朋友的错误
 3月28日:不要用手指点他人
 3月29日:碰上讨厌的人时
 3月30日:孩子不想和朋友玩时
 3月31日:司机喝醉时
 4月1日:有人和孩子说话时
 4月2日:不友好的话语
 4月3日:不要指责他人
 4月4日:严肃的事情不能轻率对待
 4月5日:使用不同凡响的语言
 4月6日:身体语言
 4月7日:目光接触
 4月8日:提出引导性问题
 4月9日:积极的说话方式
 4月10日:不要说话散漫
 4月11日:语音语调
 4月12日:不闻不该问的问题
 4月13日:回答不该问的问题
 4月14日:当成年人行为失当时
 4月15日:尊重成年人
 4月16日:纠正成年人的错误
 4月17日:积极倾听是良好交谈的步
 4月18日:十个敏感话题
 4月19日:练习初级谈话技巧
书面用语:信件、感谢卡和电子邮件
 4月20日:感谢卡
 4月21日:写感谢卡的时间
 4月22日:感谢卡的内容
 4月23日:送出感谢卡的方式
 4月24日:认真写信
 4月25日:给名人写信
 4月26日:撰写商业信函
 4月27日:感谢信
 4月28日:悼亡信
 4月29日:在同学录上留言
 4月30日:网络礼仪之一: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
 5月1日:网络礼仪之二:保护孩子的安全
 5月2日:网络安全“九不要”
 5月3日:电子邮件
 5月4日:涂鸦
餐桌礼仪
 5月5日:正确的用餐姿式
 5月6日:日常用餐礼仪
 5月7日:不能带上餐桌的物品
 5月8日:正确布置餐桌
 5月9日:正式场合中的餐桌布置
 5月10日:宴会用餐礼仪
 5月11日:不要朝食物吹气
 5月12日:餐桌上的废纸
 5月13日:正式宴会用餐指南
 5月14日:感恩祷告:感恩的艺术
 5月15日:感恩祷告:出门做客时
 5月16日:布菜的顺序
 5月17日:传递食物
 5月18日:喝饮料
 5月19日:清理餐桌
 5月20日:正确的切肉方法
 5月21日:如果客人是素食主义者
 5月22日:如果你的孩子是素食主义者
 5月23日:变质的食物
 5月24日:勺子和刀叉的用法
 5月25日:正确使用餐具
 5月26日:刀叉的两种摆放方式
 5月27日:餐巾的用法
 5月28日:餐桌礼仪“十不许”
 5月29日:再来一份
 5月30日:开始用餐的时间
 5月31日:用餐过程中离开餐桌
 6月1日:上菜
 6月2日:净化你的味觉
 6月3日:洗手碗的用法
 6月4日:在正式宴会中寻找指定座位
 6月5日:正式宴会用餐结束时
 6月6日:孩子不喜欢的食物
 6月7日:如果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
 6月8日:下午茶
 6月9日:布置茶桌
 6月10日:准备茶水
 6月11日:制作烤饼
 6月12日:吃烤饼
 6月13日:喝下午茶的礼仪
 6月14日:倒茶
 6月15日:孩子是否能喝咖啡
避免用餐时的尴尬
男孩须知
女孩须知
邀请:接受与拒绝
公共场合礼仪
在教堂做礼拜或参加其他宗教仪式
生日、婚礼、宴会以及其他特殊的场合
礼尚往来
节日礼仪
度假旅行
做客之道与待客之道
做合格的运动员
做模范的美国人
关怀特殊群体
个人卫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吾之规矩》 第一章:无声的语言——身体的表达与空间的界限 在你迈入社交的殿堂之前,身体首先是你传递信息的第一媒介。这并非关乎华丽的辞藻,而是最本真的姿态。我们探讨的,是站姿的庄重与随和,坐姿的优雅与得体。站立时,挺直脊背,肩部放松,双脚自然分开,这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支撑,更是内心自信与尊重的展现。避免无谓的晃动,不要将手插入口袋,那会显得局促不安。当你坐下时,切忌瘫软,膝盖并拢或微微分开,双手自然放置膝上或扶于椅边。想象一下,你不是被椅子“吸住”,而是优雅地“坐”在上面。 目光的交流,是灵魂的触碰。凝视对方的眼睛,是真诚与专注的信号,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交流充满温度。避免游离的目光,那会传递出疏忽与不屑。在交谈中,适时点头,表示你正在倾听,理解并认同对方的观点。微笑,并非只有在喜悦时才绽放,一个适度的微笑,能消弭尴尬,缓解紧张,为每一次互动增添暖意。 空间,是无形的礼仪画布。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无声地诉说着你的社交智慧。在公共场合,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不要过分靠近,也不要疏远到令人感到冷漠。拥挤的空间里,学会如何巧妙地穿行,将身体微微侧转,用手臂轻柔地推开阻碍,而非粗鲁地挤撞。在私密空间,如家中待客,又应如何把握分寸,既显热情好客,又不失分寸,让客人倍感舒适,又不至于侵犯其自在。 餐桌上的肢体语言,更是集体的默契。用餐时,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对食物的欣赏与对同伴的关注。避免斜靠,或者将身体完全向后仰,那会显得慵懒与怠慢。在取餐时,耐心等待,轮流进行,展现出秩序与对他人的体谅。刀叉的摆放,餐巾的使用,每一项都承载着对细节的考量,以及对用餐环境和同伴的尊重。 第二章:言语的艺术——倾听的智慧与表达的修养 言语,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心灵的桥梁。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说,更要学会如何听。倾听,是一种艺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当他人说话时,请放下手中的事物,将全部注意力聚焦于他。用眼神回应,用点头示意,用适当的“嗯”、“是的”,告诉对方,你正在聆听,你重视他的话语。切勿打断,即便你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请等待对方说完,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更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如何表达,是智慧的体现。说话清晰,语速适中,避免含糊不清或过快。音量,应根据场合调整,公共场合应洪亮而清晰,私密场合则可轻柔而亲切。选择恰当的词语,避免使用粗俗、带有攻击性或歧视性的言语。即使在争执中,也要保持冷静,用理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情绪的宣泄。 “请”、“谢谢”、“对不起”,这三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们是润滑剂,是感激的表达,是弥补错误的桥梁。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使用它们。一句“请”,能开启一扇门;一句“谢谢”,能温暖一颗心;一句“对不起”,能化解一场误会。 话题的选择,也考验着社交的敏感度。在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环境中,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如天气、旅行、书籍、电影等,避免触及敏感、争议或过于私人的话题,如政治、宗教、收入、疾病等,除非对方主动提及,并且你确信可以进行得体而有益的交流。对他人经历的提问,应充满好奇与善意,而非刨根问底式的审问。 赞美,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但必须发自真心,切忌空洞或过度的奉承。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真诚地表达出来,这不仅能让他人感到愉悦,更能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好感。反之,批评,即使是善意的,也需谨慎。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私下进行,并聚焦于行为而非人格,这样更能达到建设性的效果。 第三章:社交的礼仪——相遇的尊敬与离别的温情 每一次的相遇,都蕴含着潜在的连接。初次见面,握手是标准的礼仪。力度适中,目光交流,展现出你的热情与自信。交换名片,是一种商务礼仪,更是对对方身份与尊重的确认。接名片时,仔细阅读,并记住对方的姓名,下次见面时能准确称呼,这会让你显得更加用心。 称谓的使用,是区分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志。在正式场合,使用对方的姓氏加上职务或头衔,如“张总”、“王教授”。在非正式场合,如果关系熟络,可使用名字,但切记,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否则不要随意使用昵称。 聚会与宴请,是社交的重要载体。作为主人,热情周到是你的职责。提前准备,合理安排,关注每一位客人的需求,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作为客人,准时到达,尊重主人的安排,积极参与,与他人愉快交流,不要只顾自己。 送礼,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心意的传递。送礼不在于贵重,而在于用心。根据场合、对象和关系,选择合适的礼物。包装精美,附上卡片,更能体现你的诚意。收礼时,要真诚感谢,并根据情况妥善处理,避免随意展示或贬低。 离别,并非终结,而是期待下一次的重逢。告别时,应主动而有礼。与在场的所有人道别,特别是主人。短暂的问候,表示感谢,并表达再次相见的愿望。乘坐交通工具时,让年长者、女性或需要帮助的人优先。 在网络社交的时代,虚拟世界的礼仪同样重要。言语的表达,更需谨慎,因为文字没有表情,容易产生误解。回复信息,及时而周到,表示你对对方的重视。分享内容,审慎而负责,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在评论或互动中,保持友善与尊重,即使观点不同,也要理性沟通。 第四章:生活的格调——细节的品味与品格的彰显 礼仪,并非仅仅存在于特定的社交场合,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人品格的自然流露。从着装的得体,到言行的举止,再到生活习惯的自律,都彰显着一个人的品味与修养。 着装,是外在的表达。穿着整洁、得体,符合场合要求,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不是追求名牌,而是追求与场合相协调的风格。无论是商务会议还是朋友聚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 attire。 公共场合的规范,如排队、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也是个人素质的证明。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感到舒适与安全。 在数字时代,我们与科技共存。手机的使用,也有一套无声的礼仪。在公共场合,将手机调至静音,避免大声喧哗。在与人交谈时,将手机放在一边,全身心投入到对话中。 对待服务人员,应怀有敬意。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应以礼相待,不傲慢,不无理取闹。一句“您好”、“谢谢”、“辛苦了”,都能传递出温暖与尊重。 家庭的礼仪,是温馨的港湾。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夫妻之间互相体谅,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餐桌上的礼仪,家务的分担,沟通的方式,都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总而言之,《吾之规矩》并非一本冰冷的条文汇编,而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尊重,以及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它告诉我们,礼仪并非束缚,而是让你在任何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展现出最美好的自我,成为一个值得被尊重和喜爱的人。它将引领你,在细微之处,品味人生的格调,在每一次互动中,彰显你的品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感受,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随和的人,不太在意那些所谓的“规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所谓的“规矩”,其实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之上。它并没有用生硬的说教来灌输我,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让我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界限”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在人际交往中,既要保持亲近,也要懂得尊重彼此的独立空间。我以前可能因为害怕疏远,而过度地干涉他人,或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承担了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学会如何在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礼仪,是建立在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能够让双方都感到舒适和愉悦的沟通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加成熟和包容了。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留意过的世界。在翻开它之前,我一直以为礼仪不过是一些繁文缛节,是刻意做作的表演,与我自由不羁的灵魂格格不入。然而,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惊喜地发现,所谓的“礼仪”并非束缚,而是润滑剂,是沟通的艺术,是懂得尊重他人,也善待自己的智慧。书中的例子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有趣,一点也没有枯燥说教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餐桌礼仪的部分,以前总觉得那些繁复的刀叉使用方法是矫揉造作,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这背后蕴含着对食物的尊重,对一同用餐者的体贴。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以传递出积极的善意和真诚。在社交场合,我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得体地表达自己而感到局促不安,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在我耳边低语,教我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开口,如何倾听,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显得突兀,也不被忽视。它并没有告诉我必须怎么做,而是让我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让我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这让我觉得,学习礼仪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愉悦过程。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懂得基本礼貌的人,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过了一个更加细致入微的礼仪世界。书中对于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潜规则”和“潜台词”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常常因为不理解他人的意图而感到困惑,或者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而惹人误会,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信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感谢”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一句简单的“谢谢”,可以包含多少真诚的情感,可以拉近多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之前可能只是出于习惯地说“谢谢”,而现在,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力量。这本书并没有要求我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礼仪达人”,而是鼓励我去发现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意义,去用心地实践。它让我感觉到,学习礼仪,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建立更美好连接的过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只要真诚待人,就能赢得尊重,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曾经迷茫的角落。它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我思考。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真诚”,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了别人。书中关于沟通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习惯于直抒胸臆,有时会显得过于急躁和不近人情,而这本书则教我如何用更委婉、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更是用心去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通过学习这些,我发现在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交流中,我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一些曾经困扰我的社交难题,似乎迎刃而解。这本书并没有把礼仪变成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对他人的尊重,这让我觉得,学习礼仪,其实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在生活中散发出更多的温暖。

评分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礼仪”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礼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充满距离感的概念。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它并没有充斥着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将礼仪融入到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场景中,比如如何优雅地接受一份礼物,如何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如何恰当地称呼他人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些“小小的”举动,竟然能对人际关系产生如此积极的影响。书中关于“给予”的章节,让我深有感触。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过于关注自我,而忽略了身边需要帮助和关爱的人。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的语气,点醒了我那些被忽略的盲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内心充实了不少,对周围的世界也更加敏感和积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