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誰發動瞭十月革命
定價:88.00元
作者:鄭異凡 ,鄭異凡、蔡愷民、薑鴻霄等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08147997
字數:323000
頁碼:430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17年,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100周年,100年前的這場革命,不僅改變瞭俄國的曆史,也改變瞭世界的格局,開創瞭人類曆史的新紀元,由此誕生瞭世界上*個社會主義國傢。100年來,世界格局諸多變化,社會主義陣營也經曆過挫摺,此時,迴顧這場的革命,仍然具有啓示意義。
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齣版的《格拉納特百科詞典》在“蘇聯捲”(第41捲-3分冊)中有一個附錄《蘇聯和十月革命的活動傢》,共收240多人的傳記,這些傳記大部分為自傳,小部分雖非自傳,也都經本人審定,因此,就傳記本身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手資料。由於這些傳記寫於20年代中期,內容沒有受後來黨內鬥爭結局的影響,因此比較符閤實際。
內容提要
本書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齣版的《格拉納特百科詞典》中挑選齣56人,將這56人的傳記匯編成書。作者根據現在可以找到的資料,對其進行瞭補充,也寫齣瞭各位傳主的後來活動和遭遇。這些傳記不是記敘生活瑣事,而是把個人經曆同各個時期的革命鬥爭、革命事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因此給我們提供瞭大量有關俄國革命曆史的生動的寶貴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鄭異凡,1952年入復旦大學中文係學習,1954—1959年就學於蘇聯列寜格勒大學曆史係。曾任中央編譯局研究員、俄羅斯研究中心顧問,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蘇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列寜全集》中文第2版第43捲的校訂者。享受特殊貢獻津貼。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情感基調處理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避開瞭許多同類書籍容易陷入的“說教腔”或“煽情化”。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既不過分渲染革命的激情與犧牲,也不流於冷漠的學術分析。我讀到一些關於底層民眾在劇變時期生活狀態的側寫時,內心受到瞭極大的觸動。那些被宏大敘事常常忽略的普通人的命運,在作者筆下展現齣瞭令人動容的生命力。這種將高層政治博弈與民間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此外,書中對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碰撞描繪得尤為精彩,它展示瞭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如何相互滲透並最終引發質變。這本書不隻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在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意味著什麼”。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現代社會的很多結構性問題,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反思,這是一本真正能夠引發思考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發現作者在組織材料時,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時間綫和空間維度的交叉敘事方式。前幾章著重於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的鋪陳,讀起來有點像在攀登一座巨大的知識高山,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而紮實。隨著閱讀的深入,情節的張力逐漸增強,各種勢力之間的暗流湧動,被作者用極其精準的語言描繪齣來,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特彆是在描述關鍵的幾次會議和私下交鋒時,對話的張力簡直能讓人屏住呼吸。我發現自己對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體瞭起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對“人”的關注,它沒有將曆史人物工具化,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在巨大曆史轉摺點上的脆弱和堅韌。讀完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曆史絕不是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一團由無數個體意誌交織而成的復雜網。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喜歡深度思考曆史脈絡的朋友,它絕對能刷新你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引人注目,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我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翻到它的,當時就被封麵上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字體設計所吸引。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段沉睡的曆史。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敘事上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沒有將曆史事件描繪得如同戲劇般跌宕起伏,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將復雜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動機層層剝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去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因為正是這些細節,構建起瞭宏大的曆史圖景。比如書中對當時知識分子群體在思潮碰撞中的內心掙紮的刻畫,那種既渴望變革又對未知充滿恐懼的矛盾心理,真是寫得入木三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那個特殊的年代,以及我們自己麵對曆史洪流時的選擇。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梳理不同派係觀點時的那種公正性,沒有明顯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將每個決策背後的邏輯都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樸實,卻充滿瞭匠心。內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對於一本厚重的曆史著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但我真正想稱贊的是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將引用和論述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史料成瞭論證的骨架,而不是簡單的腳注。我尤其關注到作者在引用一些一手文獻時的細緻之處,比如對不同版本文獻的比較分析,這顯示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這些細緻的對比,我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曆史記錄本身也存在著多重麵嚮和解釋的可能性。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是,任何重大的曆史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無數次的小規模衝突、妥協與思想交鋒中逐漸孕育成熟的。閱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次高強度的智力拉練,讓人在享受知識帶來的充實感的同時,也感受到對曆史真相不斷探索的激情。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可能會在初期的信息量轟炸下感到吃力。我剛開始讀的時候,也經曆瞭一段“適應期”,很多專有名詞和曆史典故需要我頻繁地去查閱。然而,一旦跨過瞭那個最初的坎,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他能用最簡潔的句子錶達最復雜的意思,這一點非常難得。我特彆欣賞他對“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關係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用結果來反推原因,認為一切都是注定的,但這本書卻提醒我們,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一個微小的失誤或一次臨時的決定,都可能徹底改變方嚮。這種對曆史不確定性的尊重,讓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思辨的深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用後人的視角去評判過去,而是嘗試站在當時的立場上去理解他們的睏境和選擇。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謙卑的心態去麵對曆史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