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心静语
定价:198.00元
作者:徐志坚,刘玥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18117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心静语》是一本轻松的介绍茶的书,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制作,再到饮茶的正确方式一一娓娓道来,内容详尽又不失趣味性,还配有手绘的版画风格的插图。《茶心静语》的一大特征是在详细论述茶的同时,拓展到分析茶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茶的内在,归于“茶心”部分;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茶与人类之间的生物上的共性,从而解答为什么好的茶令人可以得到美好的感觉,归于“静语”部分。《茶心静语》提供了新的角度来认识茶,对于好茶人士又是一大福音。
内容提要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普通现象一披上“茶”的外套就变得高深或很有学问。例如,所谓的“茶艺”就有着极其繁琐的程序,实质却是“九分九的表演点一分的喝茶”;一些国际上或我国已明令禁止在茶叶中出现的高致病物质,如残留农药、化肥、重金属、霉菌等,却被宣传为喝了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过度神化“茶叶功效”或“茶文化”的内涵,似乎所有的喝茶都与“养身”或“文化”高度相关;甚至贮存一点自喝的茶叶,也与金融投资行业紧密结合了;许多茶叶被吹成天上有地上无,尤其是促使茶叶的价格脱离价值本身。
其实,“茶叶”是一把双刄剑,喝对了是可以医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良药;反之,则是可以致病甚至致癌、伤害身体的毒药。
《茶心静语》是作者多年对茶的认识的一个总结,围绕着茶学,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阐述植物如何变成“茶叶”;哪些茶叶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哪些茶叶可能致病伤害身体;茶叶如何直接影响一些国家的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等认识。《茶心静语》以科学的理念来宣传茶文化,带领读者轻松地主识茶的本质。本稿主要内容包括:茶树、茶叶、泡茶和茶与社会生活。《茶心静语》文字深入浅出,配图包括实物相片和专门绘制的精美插图,通俗易懂,知识性又强,适合于社会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关注心理学、医学、茶学等各类人群阅读。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因为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古典韵味,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晦涩。没想到,它在传统意境的框架下,展现出一种极具现代感的通透。作者对于“当下”的捕捉,非常精准,他能敏锐地察觉到现代人精神世界中的那些细微裂缝——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展示后的空虚,或者在信息流中找不到锚点的焦虑。但他的解决方案,不是让你断网逃离,而是教你如何在身处漩涡中心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静止点”。书中提到,真正的“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当你心中有了坚实的中心,外界的喧嚣就无法撼动你。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呼吸”的论述,他将呼吸描绘成连接身体与心智的唯一桥梁,并提供了一套近乎直觉性的练习方法,而非刻板的步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对话,作者站在我的对立面,提出精妙的观察,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对时间、对自我、对周遭世界的既有认知。它成功地将一种东方哲学理念,用一种非常个人化、极富感染力的当代笔触表达了出来,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禅意,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几笔苍劲有力的书法,初翻开时,指尖触及的纸张也带着一股沉静的气息。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时,那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比如,书中有一段描绘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竹林,在老旧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的场景,文字的节奏仿佛随着那光影的移动而缓慢下来,让人瞬间感到时间仿佛静止了。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露水的味道。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做某事的大部头,而更像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分享他对于“慢”的理解。他谈论的那些日常小事,比如一碗热腾腾的粥、一次不疾不徐的散步,都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重量感。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留意窗外那些我平日里忽略的细节,比如树叶的脉络,或者墙角苔藓的生长。这本书的魔力在于,它成功地将“静”从一种外在的环境,转化成了一种内在的心态。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支撑,只有纯粹的、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感悟,读完后,心里的那股浮躁之气真的散去了不少,留下的只是对简单美好的由衷敬意。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通常偏爱那种情节跌宕起伏、逻辑严密的非虚构作品,所以一开始接触这本书,差点因为它的散文化而放弃。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作者日常心境的碎片化记录,时而跳跃,时而又沉溺于某个微小的意象中,反复打磨。但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才发现这种“松散”正是它精妙之处。它强迫你放慢速度,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急着追逐下一个事件。有一段文字,作者花了整整三页来描绘晾晒在院子里的一块旧棉布,从它如何被阳光烘烤,到风把它吹得像一面旗帜,再到收回时那种干燥而温暖的触感。这种对日常物件的凝视,达到了近乎冥想的程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大多数的“忙碌”,其实是对生活中那些珍贵细节的集体失明。这本书就像一副经过精心校准的滤镜,它没有改变眼前的世界,却改变了观看世界的方式。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只是为你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是如何在匆忙中“错失”了生活本身的。对于一个习惯了信息轰炸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排毒疗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是“留白”。作者的用词极其克制,很多时候,他只描绘了场景和动作,而将读者的情感投射空间留得非常大。例如,描述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独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文字里没有出现“孤独”、“沉思”或“疲惫”这些词汇,仅仅是“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他踩着碎石路,沙沙作响”。但正是这种克制,让那种悠远而略带伤感的氛围自然地弥漫开来。我感觉自己在阅读时,也下意识地放轻了呼吸。它不像那些心灵鸡汤那样,急于灌输“积极向上”的口号,而是接纳生命中所有情绪的复杂性,包括那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阴影和犹豫。它肯定了“停下来”的价值,而不是一味推崇“前进”。我读完后,并没有那种“今天一定要做成点什么大事”的冲动,而是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满足感——一种与自我达成和解的平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位,书脊的材质和字体选择,都体现出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让人在阅读之外,也感受到一种仪式感。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头上这些宣扬“静心”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空泛,要么就是矫揉造作地堆砌辞藻。然而,这本读起来却有一种久违的真实感,它的笔触非常“接地气”。作者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脱离尘世的仙气,相反,他把那些禅思妙悟安放在了最寻常不过的烟火气里——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邻里间偶尔的争执,乃至雨水打湿屋檐的滴答声,都被他捕捉并加以点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等待”的章节,作者没有用那种老生常谈的方式去劝人耐心,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就像等待一壶水自然沸腾,你催促火焰,水温不会升得更快,反而可能因为心神不宁而错过蒸汽升起的最佳时机。这种基于经验的阐述,远比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来得有力。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一种“活法”。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并肩坐在石阶上,看着远处的云卷云舒,分享着彼此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知。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多么华丽,而在于它能否触及你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真实的角落,这本书做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