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切雕盘饰动物造型详解

蔬果切雕盘饰动物造型详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顺龙 著
图书标签:
  • 蔬果雕刻
  • 盘饰
  • 动物造型
  • 手工DIY
  • 烹饪技巧
  • 美食艺术
  • 装饰摆盘
  • 创意生活
  • 家常菜
  • 宴会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3554187
商品编码:3005671950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蔬果切雕盘饰动物造型详解

定价:65.00元

作者:杨顺龙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3554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果蔬雕刻(又称食品装饰艺术)在餐饮国度里是跨领域的魔法师,无论对中西餐各大菜系,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既能美化、突出重点菜肴,又能装饰席面,增加用餐情趣,并烘托愉悦气氛,还能融入文化,点明宴会主题。“果蔬雕刻”结合了美学、设计、数理、刀(雕)工等各项知识。果蔬雕刻的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学好果蔬雕刻首要条件是要有好的教材以及专业师资,由于市场上多数果蔬雕刻教材内容存在叙述简单、图文短少、步骤不明等缺陷,导致学习者无法正确学习,因而引发挫败感及兴趣缺失。本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是果雕制作者不可或缺的好教材。

内容提要


用创意果雕打造餐宴美学,让吃饭成为赏心乐事!果雕大师杨顺龙再度倾囊相授,以20多年的丰富果雕实战经验,亲自操刀、摄影、绘图,进一步演示蔬果雕立体动物的制作,是适合拥有基础技法的你,提升蔬果雕技术的*参考用书。白萝卜、胡萝卜、芋头等素材都容易取得,且书中每一个作品题材都历经实践运用,作者充分掌握蔬果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质,大胆地突破传统题材和具象束缚,改以简洁形象呈现动物造型,*终再加以修饰或组合呈现给大众。书中超1500张步骤图清楚示范,你也能成为蔬果雕大师!

目录


作者介绍


杨顺龙,现任中国台湾远东科技大学餐饮管理系专技助理教授,以及国际各大果雕大赛评审委员。1992年踏入餐饮业,2001年创立彩艺果雕教室——龙门刻栈。2002年在新加坡FHA国际烹饪挑战赛展示盘饰类项目中获得,这也是台湾同胞首度在此比赛中获得得;在2005年与2007年的香港国际美食大赛中,蝉联职业蔬果雕刻个人静态组;2014年在卢森堡举办的世界杯国际厨艺竞赛中,其参赛的蔬果雕作品《敦煌——天籁漫舞》中将飞天女神雕刻得栩栩如生,获评审青睐,以高分勇夺。在2015年香港国际美食大奖中,其蔬果雕作品《钟馗嫁妹》再次拿到该大赛。10多年来,杨顺龙经过不断磨练,斩获外20项果雕大奖,被业界封为“杀手”。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蔬果切雕盘饰动物造型详解》。 ---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实践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专业著作,旨在为古籍修复师、图书馆员、档案工作者以及对传统文化保护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尽的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指南。全书围绕古籍所面临的自然老化、虫蛀、霉变、物理损伤等问题,深入剖析了现代修复理念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应用,重点强调了“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的核心原则。 第一部分:古籍的材质与劣化机理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传统古籍的载体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涵盖了纸张(如麻纸、皮纸、宣纸)、缣帛、以及不同朝代的装帧形式(如册页、卷轴、经折装、蝴蝶装)。详细阐述了这些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的劣化现象。 纸张的化学衰变: 重点分析了纸张老化中的酸性水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由此导致的脆化、变色、酥塌等问题。 霉菌与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提供了详细的霉菌种类图谱和常见虫害(如蠹虫、衣鱼)的生命周期识别方法,并介绍了温湿度控制在预防虫害中的关键作用。 装帧结构的物理损伤: 探讨了线装松散、封面破损、裁口磨损等常见物理性损害的原因与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修复前的准备工作与环境控制 修复工作的前提是对古籍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安全的环境保障。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修复前的准备流程。 现状调查与评估: 讲解了如何运用非侵入式检测技术,如紫外光检测、高倍显微观察,来评估古籍的受损程度和修复难易度。强调了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的重要性。 安全工作环境的建立: 详细阐述了修复室温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洁净度的标准要求。特别指导读者如何搭建符合标准的恒温恒湿贮存环境,以确保修复过程的稳定与安全。 工具与材料的准备: 系统介绍了修复所需工具(如手术刀、镊子、特制刷具、压痕器等)的选用标准,以及修复材料(如特制浆糊、纤维素浆、特种纸张)的性能测试与选择标准。 第三部分:基础修复技术详解 这是全书的核心技术章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从基础到复杂的各项修复工艺。 除尘与去污技术: 区分了“干洗”与“湿洗”的适用范围。详述了使用特制橡皮、吸尘工具进行表面浮尘清理的方法;针对性地介绍了针对霉斑、污渍、水渍的局部湿处理技术,包括溶剂的选择与用量控制。 揭裱与托裱工艺: 深入讲解了传统揭裱(分离受损纸层)和托裱(加固纸张)的精细步骤。重点介绍了如何控制浆糊的粘度,避免因过度湿润造成的纸张变形和墨色洇散。 粘接与补洞技术: 详细演示了不同纸张厚度、纤维走向下的粘接技巧。对于破损严重的区域,介绍了“失口”补接、“袛边”补接以及使用“透光纸”进行薄弱处加固的方法。 虫洞与缺损的填补: 探讨了如何使用与原书材质和颜色相近的纸张,以“接纸”或“填纸”的方式,精准修补虫蛀或缺失的文字区域,力求达到“原貌复原”与“可辨识性”的平衡。 第四部分:装帧修复与重建 装帧是古籍的“外衣”,其稳固性直接关系到书页的安全。 线装的修复与重装: 针对线装书的线绳断裂、打孔扩大、封面脱落等问题,提供了专业的重穿线、补孔洞、加固书脊的处理流程。 卷轴的修复与展平: 针对卷轴的缣布老化、轴头脱落,介绍了缣背的加固技术和卷轴展平过程中的压力控制。 封面与护封的修复: 讲解了皮面、锦面、纸面等不同封面材质的清洁、补洞和加固技术,确保其与内文的整体协调性。 第五部分:数字化保护与案例分析 在传统修复的同时,本书也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辅助作用。 高精度文档记录: 介绍了在修复前、修复后对古籍进行高清影像采集的标准流程,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二次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案例精选: 收录了数个不同朝代、不同破损类型的古籍修复案例,从问题诊断、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步步为营,展示了理论指导下的实际操作效果。 适用读者 本书是古籍修复领域的权威参考书,适合高等院校图书馆学、历史学、文物保护专业学生,专业修复机构的技术人员,以及致力于传统文化抢救与传承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掌握一套科学、严谨、有效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实务技能。 ---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太吸引人了!色彩搭配得这么鲜艳活泼,光是看着那些图片,我就已经能想象到餐桌上摆上这些精美食物时的惊喜场面了。我一直对手工制作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在烹饪方面,总想尝试一些能让家人朋友眼前一亮的小花样。这本书的排版看起来很用心,字体大小适中,图文并茂,读起来应该会非常顺畅。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复杂的造型是如何一步步分解并清晰呈现出来的,毕竟很多时候光看成品图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足够详尽的步骤指导,哪怕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那就太棒了。而且,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食材选择和搭配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好看的摆盘也得建立在食材新鲜美味的基础上嘛。我对那些需要用到特殊工具的技巧也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所介绍,让我可以提前做些准备。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有趣,充满了创意的可能性,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了!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虽然看起来不算低,但如果内容真的如封面所暗示的那样丰富且具有指导性,那么这份投资绝对是值得的。我总觉得,好的烹饪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它不仅要教你技艺,还要培养你的审美。我特别好奇书中对“造型的平衡感”是如何阐述的。一个成功的盘饰,不仅仅是把东西堆砌上去,而是要讲究空间的留白、重量的分配以及色彩的和谐。我希望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这些理论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照猫画虎”。如果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刀工练习”模块,帮助读者建立起手部的肌肉记忆,那就太贴心了。想象一下,如果能把普通的胡萝卜变成栩栩如生的花朵,那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艺术表达。这本书如果能激发我这种强烈的创造欲望,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食谱本身。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尤其在招待贵宾时,餐桌上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主人的用心程度。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白,但“详解”二字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不同硬度蔬果(比如土豆、西瓜、萝卜等)的处理方法差异。毕竟,处理硬质根茎类蔬菜的技巧,和处理柔软多汁的番茄或黄瓜,所需的刀法和力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书中能清晰地指出,哪些造型更适合使用哪种刀具(雕刻刀、锯齿刀、柳刃刀等),并说明工具选择对最终效果的影响,那这本书的专业性就大大提升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天然的“瑕疵”或者“边角料”来增添趣味性的创新思路。毕竟,在追求极致美观的同时,也不能造成过多的食物浪费。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兼顾艺术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那它绝对是值得我珍藏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看起来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实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能保证在厨房操作时,即使沾上一点点水渍或油污,内容也依然清晰可辨,这点对于经常下厨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我这个人对手工的精细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对细节的呈现非常关注。我希望书中的每一个造型,无论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是模仿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态,都能有放大后的特写镜头,让我能清楚地看到刀口的走向和力度控制的微妙之处。对于那种需要耐心和稳定性的技巧,比如雕刻细小的纹理,书中是否有提供一些“秘诀”或者“防抖”的小窍门?另外,这本书如果能涵盖一些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摆盘灵感就更好了。比如,秋季的丰收主题,或者生日派对的活泼风格,这样我就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了。能够拥有一本这样兼顾美观与实操性的工具书,感觉自己的厨艺水平都要提升好几个档次了。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家庭聚会,一直苦于找不到能让宴席增添亮点的点子。传统的摆盘方式已经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了,我需要一些既能体现用心又能彰显品味的新鲜玩意儿。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心头一紧,这不就是我需要的“秘密武器”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切”,更重要的是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切”。比如,某些特定的切法能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持蔬果的口感和营养,或者不同颜色的搭配在视觉上有什么讲究。如果它能深入探讨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食物造型的偏好差异,那就更拔高了这本书的深度。我特别看重实用性,如果书中的造型设计能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效率,比如哪些可以在聚会前一天准备好,哪些必须现做,那就太贴心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框架,让我可以举一反三,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独特装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