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茶道(4书+4DVD)
定价:118.80元
作者:中映良品著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8835275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巧煮三江好水,细品千年文明
茶典 茶史 茶艺 茶饮 茶具 茶事中国名茶宝典
茶是国饮,诗为文宗,自古多少文人墨客品茶吟诗,叙事读经,以求在读笑间感受宁静淡泊,于喧嚣凡尘中悟出和睦清心。
专业茶师教授四大名茶冲泡品饮茶艺
品质鉴赏 选购储藏 制作绝技
四精美图书 4高清DVD佳品珍藏版。
唐代刘贞亮认为“以茶可以行道,以茶可以雅致。”真正的茶人能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 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能放下凡尘谷事,做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茶道中人。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包括:《普洱茶道》、《铁观音茶道》、《龙井茶道》和《乌龙茶道》。
《普洱茶道》普洱荼的品饮是一门艺术,通过正确的冲泡,可充分展现普洱茶的茶性、荼美、茶风,使品饮者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养生延年的目的。
普洱荼的储藏是一种境界,一个真正懂得品饮普洱茶的人,他总是能够多买新荼,藏少量旧茶,延续自己对普洱荼的喜好和追求。
和绿茶、红茶的挑选来比,普洱茶的选购因涉及到更多万面,比如生普还是熟普、干仓普还是湿仓普、新普还是陈普等,所以其选购更具挑战性……
《铁观音茶道》我们曾慎重而又精细地思考过,要编一本关于铁观音的书籍给喜欢铁观音茶的朋友看,应该包括哪些大项呢?首先我们设定的目标群是“爱喝铁观音茶的人”,是想学泡茶、学喝茶,想了解何谓“茶道”的人。这样的茶友需要知道铁观音茶叶如何制造而成,为什么会分成那么多种类,好坏茶如何造成,如何区分;选茶和藏茶的艺术,铁观音茶要如何冲泡才能尽显良茶风韵,如何品饮才能品出茶中乾坤;茶具的应用与欣赏,简单的茶史,历代重要的茶书,铁观音与健康的关系等。
《龙井茶道》希望通过品茶、识茶、藏茶的正确观念,引导读者从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五个方面来鉴别龙井的不同品质,例如陈茶与新荼的区别以及“西湖龙井”的鉴别;同时寻访知名龙井茶原产地和茶厂;进而更好地构建好的茶室,配备齐全的茶具,并培养正确的藏茶观念,使用正确的冲泡技术品饮龙井,在平静淡然的心态中追求品茶的高境界。以期帮助爱茶朋友们在了解龙井茶的同时,做个品饮与收藏双赢的大赢家。
《乌龙茶道》乌龙茶名品众多,闽北乌龙名品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等;闽南乌龙名品有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广东乌龙名品有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台湾乌龙名品则有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
选购乌龙茶,主要有四种方法,即望、闻、沏、开汤冲泡,尤其后一种方法,是判定乌龙茶品质的主要方法。
目录
《普洱茶道》
前言 喝普洱茶就是在品味历史
章 悠您古道传奇茶
跨越千年的茶马互市
故事行走千百年五条茶马路
那一路的风情古道西风下的马帮
第二章 功德无量的美丽错误
普洱茶的萌芽
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争
普洱茶名遍天下
第三章 神茶唯诞彩云南侣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牡
高山多雾出名茶云南是我国的适茶区一
云南是普洱茶的产地
适制普洱茶的主要茶树品种及特性
第四章 工艺奇
传统普洱加工工序的演变
现代普洱茶工艺的发展
现代普洱茶加工程序
渥堆与干湿仓
第五章 奇特珍贵铸普洱
奇特因素促成特殊品质
化学成分与普洱茶质的关系
第六章 品类繁多细分
普洱茶的分类
普洱茶原料的品质特征
成品普洱茶的品质特征
第七章 好茶还需善品鉴
陈色之辨
香气之辨
味道之辨
第八章 精选良茶慎殄藏
普洱茶的选购
普洱茶的贮藏
第九章 人生如茶茶亦人
熟悉茶性是基础
冲泡茶具及辅助器具
普洱茶的冲泡
创新发展的现代普洱茶泡饮方法
饮普洱茶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第十章 神茶自有奇效
历史上对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关于普洱茶功效的现代研究成果
普洱茶药方
第十一章 名门佳品誉天下
勐海茶厂生产的普洱茶
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茶
龙生茶厂生产的普洱茶
其他茶厂生产的普洱茶
具收藏价值的经典古茶
第十二章 百族共仰齐传颂
特色的饮茶习俗
普洱茶的古老传说
后记 神茶复兴美名扬
《铁观音茶道》
序言 茶中——铁观音
章 铁观音的神奇身世
梦与传说中诞生的铁观音
紧随移民足迹的铁观音
沉沦的铁观音
1949之后振兴的铁观音
第二章 铁观音故里
地——适宜的地理位置
天——独特的自然环境
史——久远的种茶历史
茶——茶树良种的宝库
景——茶文化的旅游胜地
第三章 铁观音的种类
安溪的铁观音良种
纯种铁观音与台湾正丛铁观音
其他分类标准的铁观音种类
第四章 铁观音制作工艺
铁观音采摘工艺
铁观音初制工艺
铁观音精制工艺
第五章 铁观音品牌
〔凤山〕牌
〔八马〕牌
〔魏荫〕牌
〔茗山〕牌
〔华福〕牌
〔天一甘露〕牌
第八章 铁观音品质鉴定和贮藏
铁观音的质量标准
铁观音的品质鉴评
铁观音的证明商标
铁观音的贮藏方式
第七章 铁观音茶艺
铁观音的冲泡器具
铁观音之备水
安溪茶艺
铁观音台湾二十一式泡法
第八章 铁观音的功效
铁观音茶叶中所含有的成分
铁观音的十大保健功能
关于铁观音保健功效的报道
第九章 铁观音茶缘
铁观音茶文
铁观音茶俗
铁观音茶杰
附录 铁观音茶王赛
《龙井茶道》
《乌龙茶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化解读敬而远之,总觉得很多所谓的“茶道”解读得过于玄乎,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把你绕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人,耐心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我最欣赏它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风格。比如,它讲到“和、静、怡、真”这几个核心理念时,不是生硬地抛出概念,而是结合了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来阐释,让人很容易就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共鸣点。我试着按照书里介绍的“行茶”步骤,慢下来,专注于每一个动作——温杯、投茶、注水,再到最后的出汤,整个过程下来,原本烦躁的心情竟然真的平复了许多。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一种仪式感,转化成了一种实实在在可以操作、可以体验的生活美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读完关于“茶与禅”的那一章节,我甚至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安放自己心灵的指南。
评分坦白说,我对DVD内容的期待值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很多附带的影像资料往往只是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缺乏真正的教学价值。然而,这套书的DVD部分却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它们不仅仅是演示如何泡茶,更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微型纪录片。画面的质感非常讲究,光影的运用,环境的布置,都体现出一种克制的美感。我特别喜欢看其中关于茶园采摘的部分,那种清晨薄雾中,茶农们熟练而轻柔地掐取嫩芽的镜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更重要的是,DVD里请到的几位老师的讲解,口吻和书本的文字风格是互补的。书里是严谨的体系构建,而影像则是鲜活的演示,两者结合起来,让那些抽象的茶道礼仪变得具体可感。我甚至把其中关于水温控制的那一集反复看了好几遍,才真正理解了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对水温的敏感度差异到底有多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拿到设计展上去评奖了。我买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做到像它这样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纸张的选择非常有讲究,摸起来有一种天然的纤维感,油墨的印刷清晰且沉稳,没有那种廉价的漂白感。而且,装帧的设计似乎也暗合了某种茶道哲学——内敛而有层次。它不像有些精装书那样过度雕琢,而是恰到好处地散发着一种“素雅”的气质。我注意到,在每一章节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一些留白的设计,让人在信息密集轰炸之后,可以有一个小小的喘息之机。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把控,体现出编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说实话,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作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都觉得提升了整个房间的格调。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光是外壳的质感就透着一股雅致与厚重。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想了解一下茶文化的皮毛,结果被里面的内容深度给‘惊’到了。它似乎没有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泡茶、品茶”的浅层技巧,而是深入到了很多历史脉络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不同朝代饮茶习俗的演变,那种细节描述,简直像是在翻阅一部清代的生活史,让我忍不住去想象古人在竹林下、月光中,是如何慢条斯理地烹煮那一碗清汤的。特别是关于茶具的材质和对应的心境,讲得非常细致,什么宜兴紫砂如何承载茶汤的“气”,什么白瓷的“素”如何衬托茶汤的“色”,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说实话,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间布置考究的茶室之中,心绪也跟着沉静了下来。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个安静的午后,按照书里说的,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对“一杯茶”的定义了。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速成”和“捷径”的看法。它没有提供“三分钟学会泡好一杯茶”的窍门,相反,它告诉你,真正的茶道,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心力投入的过程。书里介绍的那些复杂的传统礼仪,并非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你在繁复的操作中,强迫自己将注意力聚焦于当下,从而达到“入静”的效果。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节奏,在每天被各种信息流裹挟的今天,这本书像是一剂清凉的药方,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即便是书中关于茶史的论述,也充满了辩证的眼光,不会把任何一个时代的神化或贬低,而是客观地呈现出文化的流动性。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传授泡茶技艺,更在于提供了一种面对世界的、更从容、更具内省精神的态度。我感觉,我收获的远超我当初付出的价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