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
定价:32.00元
作者:洪烛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031841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热爱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不仅相信吃什么补什么、合理膳食能延年益寿,甚至相信食物搭配对怀孕生子乃至生男生女都不是一点没有作用。中国人常说:“药补不如食补。”甚至创造了药膳。把种种药材,烹调成美食。其实,所有食物,都堪称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补药。而“洪烛美食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们读者很惊喜,并为我们读者提供的一顿精神大餐。因为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该是天生的美食家。
内容提要
洪烛边走边唱、边吃边写,积累下一大堆美食散文。先后在《北京青年报》开设“不散的筵席”专栏,在《深圳特区报》开设“闲话美食”专栏,在《南京日报》开设“洪烛谈吃”专栏,还在《齐鲁晚报》、《大河报》、《扬子晚报》、《大公报》等成系列发表。部分旧作曾结集出版,并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洪烛是以赞美的态度来对待美食的。他赞美故乡的美食,赞美异乡的美食,赞美祖国的美食,赞美属于全人类的美食。本书系“洪烛美食书”,为美食文化类图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洪烛,原名王军,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萌芽》文学奖及《中国青年》、《诗刊》、《星星》等相关奖项;2012年入选十年“影响中国百名”。
出版作品有:《北京:城南旧事》、《名城记忆》、《仓央嘉措心史》、《闲说中国美食》等数十部。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 to Z》等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分别有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及繁体中文版出版。
文摘
序言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宏大且系统的中国美食地理观。它不仅仅是罗列地域,而是深入分析了气候、水文、物产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塑造出该地人民独特的饮食习惯。举个例子,书中对南方湿热地区与北方干燥地区食材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逻辑严谨,观点独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南方人爱吃辣”,而是探究了为何在特定环境下,麻辣能成为一种解暑祛湿的有效方式。这种带有社会学和地理学视角的解读,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美食随笔。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的饮食结构,开始关注食材的“来历”和“归属”。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更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的视角——从餐桌开始,丈量这片土地的广袤与多元。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且值得向所有热爱生活和文化的朋友推荐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种“地图”式的结构会不会显得过于松散,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对于不同区域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就像地图上的线条一样,虽然区域划分明显,但整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却非常好。特别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偏远地区的美食时,那种探索的精神和对“被遗忘的味道”的抢救性记录,尤其令人敬佩。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尤其欣赏它没有一味地追捧那些已经被过度宣传的“网红美食”,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藏在深巷、只为当地人服务的质朴味道。这种坚持,让整本书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真实感和温度。每次读到那些关于小城镇生活场景的描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记忆,那种被食物治愈的感觉,是任何高档餐厅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成功地唤醒了我对“本真”味道的怀念。
评分这本《舌尖上的地图》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同一般,那种对食物近乎虔诚的描述,让人读着都能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对着电脑屏幕昏昏欲睡,随便翻开了其中关于川渝地区的章节,结果一下子就被那生动的笔触拉进了热辣的江湖之中,仿佛鼻腔里真的弥漫开了花椒和辣椒的混合香气。特别是对于那些地方特色小吃的挖掘,简直细致入微,连制作过程中火候的把握、食材选择的讲究,甚至是当地人吃这些东西时的那种神态和氛围,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大全,它更像是一部流动的、活着的中华美食地理志。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地方吃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吃”,背后蕴含着的是历史的沉淀、气候的影响以及人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读完后,我立刻订了去某个小城火车票的计划,就为了去探访书中提到的那一家老字号面馆,那种冲动,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质量也相当出色,为文字增色不少,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成功地将美食与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络。我以前看美食类书籍,大多是侧重于烹饪技巧或者食材溯源,但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大得多,它更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吃”这件事情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所扮演的角色。作者的笔触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出大江南北风土的差异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饮食哲学;时而又细腻入微,捕捉到街头巷尾那些被时间打磨出的老味道里,蕴含着的浓浓人情味。比如,书中对北方一些节令食品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不时不食”的古老智慧,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与自然规律和谐共处的体现。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美食指南”,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拿出来翻阅的文化读本,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体会到以前忽略掉的那些文化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这个阅读频率较高的读者。有时,它的语言就像是资深饕客的私房话,带着一种老饕特有的那种略带戏谑和骄傲的语气,娓娓道来某个地方菜肴的“奥秘”;而另一些时候,笔锋一转,又变得极其抒情和诗意,将食物与思乡之情、团圆之意紧密结合起来,读起来令人动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味觉转化为具象的色彩和触感的能力。比如形容某种海鲜的鲜甜时,不是简单地说“很鲜”,而是用“仿佛能尝到海浪拂过舌尖的微咸和阳光晒干的甜润”,这种描绘手法非常高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不是在向你推销食物,而是在邀请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品鉴之旅,让你在文字中提前预演味蕾的震颤。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其他美食书籍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