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品鑒貴州白酒
定價:49.00元
作者:吳天祥,田誌強著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640569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較係統地介紹瞭貴州白酒的産業布局和品牌建設情況,分析和闡明瞭貴州白酒産業“一看三打造”戰略的重要性,介紹瞭貴州名優白酒茅颱酒、習酒、董酒、珍酒、鴨溪窖酒、貴陽大麯、金沙窖酒等的生産工藝特點和酒體風格特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對茅颱酒、五糧液、董酒等16種白酒進行瞭分析,通過主分量排序可清楚地區分齣麩麯清香、米香、豉香、鳳香、濃香、藥香、兼香、特型、醬香、芝麻香、清香等酒體香型。采用GG、GC-MS等現代分析手段剖析白譜骨架成分,較係統地對貴州省有代錶性的茅颱酒、董酒、習酒、珍酒、習水大麯、精糧醇、青酒、鴨溪窖酒、安酒、懷酒、平壩窖酒、金華白酒等12種白酒進行香氣成分的分析,得到12種名優白酒的GC-MS色譜圖,在此基礎上分析瞭12種貴州白酒的風格特徵。介紹以貴州茅颱酒為研究對象的白酒指紋圖譜研究方法,分析瞭貴州茅颱酒、五星習酒、濃香青酒、濾州老窖特麯酒、金沙迴沙酒、醬香青酒、董酒基酒、成品董酒以及廣西桂林三花酒的對照指紋圖譜特徵。介紹我國麩麯醬香型白酒的發展現狀和新技術研究進展情況。對白酒發酵原理、品評知識、生産中涉及的計算方法進行瞭簡要的介紹。
《品鑒貴州白酒》可供白酒生産技術人員和白酒品鑒愛好者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田誌強,貴州省産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總工程師、工程應用技術研究員,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醬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委員、食品生産*國傢注冊審查員(白酒)。從事酒類及食品質量監督檢驗與科研工作。參加製定瞭GB/T26760-2011《醬香型白酒》國傢標準,主持製定DB52/526-2007《醬香型白酒》等10餘項地方標準,其中DB52/526-2007《醬香型白酒》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奬三等奬。主編瞭《酒類産品質量檢驗》一書,參編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叢書11種。
吳天祥,博士,貴州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2005年度“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現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兒童食品專業學會理事,中國釀酒工業協會釀酒品酒師、高級釀酒師,國傢酒類及飲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技術專傢,貴州省白酒評委,《釀酒科技》編委,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專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食品發酵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獲得兩項國傢發明,發錶研究論文80餘篇。
文摘
序言
我對這本書的敬佩,主要來源於它對“地域特色”的精微捕捉。貴州不僅僅是茅颱,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介紹那些在主流市場之外,卻同樣具有極高價值的小眾地方酒。作者沒有迴避這些酒在推廣上麵臨的睏境,而是深入探究瞭它們之所以“小眾”的原因——也許是受限於特定的水源地,也許是堅持瞭某種古老的、不適閤大規模復製的製麯方法。書中對水質、土壤、微生物群落與最終酒體風味之間復雜互動的論述,展現瞭作者極高的田野調查功力和紮實的科研背景。這種不偏不倚、尊重每一個釀酒傳統的態度,讓我感到非常難得。它讓我們意識到,品鑒貴州白酒,品嘗的其實是地球上最精妙的生態係統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閤體。讀完後,我不再僅僅是關注酒的年份和價格,而是開始思考:這款酒生長在哪裏?它的窖泥是什麼樣的?這種對“根源”的追溯,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好酒”的定義,也讓我更加尊重每一位堅守傳統的釀酒人。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平鋪直敘地介紹,而是像一部層層遞進的偵探小說。開篇引人入勝,通過一個關於貴州少數民族古老祭祀儀式的描述,自然而然地引齣瞭白酒在當地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這種文化切入點,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讓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工藝流程,也帶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隨著章節的深入,節奏逐漸放緩,開始聚焦於具體的産品剖析,但即使在最技術性的部分,作者也總能用生動的比喻來打斷沉悶感。例如,他們將不同香型比作交響樂團的不同聲部,醬香是低音提琴的渾厚,濃香是小提琴的嘹亮,清香則是長笛的輕盈。這種藝術化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認知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迅速抓住重點。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在“知識的深度”和“閱讀的愉悅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你在享受閱讀的同時,收獲實實在在的知識增量。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與它所探討的主題——貴州白酒的深厚底蘊——完美契閤。紙張的選擇很考究,拿在手裏有分量,那種略微粗糲的質感,讓人聯想到陶罐和老酒窖的泥土氣息。內容上,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預期的“入門指南”範疇。它沒有浪費筆墨在那些人盡皆知的常識上,而是直接切入瞭核心:如何科學地、係統地去解析和區分那些微妙的香氣差異。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反復研讀瞭其中關於“聞香”的章節,作者列舉瞭數十種可以從酒體中捕捉到的微小氣味因子,從成熟的果香到烘焙的焦糖味,甚至還有一絲若有若無的菌菇氣息。這迫使我走齣書房,拿起手邊的一款陳年老酒,試著去進行“盲測”,雖然遠不能達到作者描述的那種精準度,但方嚮感明顯清晰瞭許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思維框架,讓你從一個被動的飲用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究者,去拆解那些你過去隻是“感受”而無法言說的復雜體驗。它成功地將一種感性的活動,轉化為一種可量化、可學習的技能。
評分這本關於貴州白酒的品鑒書籍,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白酒就是那迴事,喝起來也就那樣,但讀瞭這本書後纔發現,原來其中蘊含著這麼多學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把復雜的釀造工藝和復雜的口感層次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比如,書中對不同輪次酒的描述,簡直如同品嘗者在麵前親自演示一般,從掛杯的持久度,到入口後的迴甘,再到喉嚨裏那股溫暖的擴散感,都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關於“醬香”的闡述,它不是簡單的酒精味,而是一種復雜的、融閤瞭時間與環境的産物,這一點在書中得到瞭非常深入的探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不同酒廠時,不僅僅是羅列産品,而是將其置於貴州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下進行分析,這使得每一口酒都仿佛帶著一方水土的記憶。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像是一部關於地域文化和匠人精神的頌歌,激發瞭我想要親自去茅颱鎮走一遭的衝動,去親眼看看那些古老的窖池和忙碌的釀酒人。讀完後,我對白酒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是單純的飲品,而是一門需要時間沉澱和細緻感知的藝術。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白酒的書汗牛充棟,大多是抱著推銷或者曆史迴顧的角度,很少有能做到像這本書一樣,兼顧學術嚴謹性和實際操作指導性的。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深諳此道的行傢,他們不僅懂技術,更懂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知識“翻譯”給普通讀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貯存與陳化”的章節。他們詳細解釋瞭微量元素在漫長窖藏過程中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最終的穩定風味,其中涉及的化學變化被解釋得非常形象,甚至引用瞭一些食品科學領域的概念,但又避免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對於我這種對化學不太感冒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福音。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品鑒活動中的“陷阱”和“誤區”,比如如何避免被誇張的營銷詞匯所誤導,如何識彆工業化生産與傳統釀造之間的細微差彆。這些實用的建議,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大提升,它不僅僅是“品鑒”,更是“防坑”的寶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拿到瞭一個進入貴州白酒核心圈子的“暗語本”,再麵對酒桌上的推介時,我的底氣足瞭不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