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09雲南普洱茶·鼕
:28.00元
作者:雲南科技齣版社,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
齣版社:雲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41634468
字數:
頁碼:8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的山很多,齣名的不多。中國種茶的地方很多,但被叫做“正山”的地方很少。就雲南而言,能被叫做“正山”的,不外乎六大茶山、景邁山、猛庫大雪山等數十座山而已。所謂的正山。是産正宗普洱茶的地方。由此可見,正山是跟物産有關的。
正山,至少在喜歡茶葉的朋友眼中是名山。
中國多名山,這些地方都是天地之氣所獨鍾的地方。因其氣場殊勝,古往今來被曆代文人騷客所歌頌,連司馬遷也不忘記將其煌煌著作《史記》,藏之名山,以待來者(《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受太史公的影響,在古代。名山事業多用來指著書立說,寫下能與名山一起傳世的文章。據說,白居易晚年,集畢生之作,裝訂成冊。抄錄八份後。遣人馳駿馬,送至八大名山,八大寺院,以免天火兵燹,文章不傳。
山本無名。因人而名。正是無數文人留下與山同在的文章,纔使得山的名聲遠播。而正山之所以齣名,是因為齣産好茶,即所謂的“山以茶名”。文章是文人的事業,茶是茶人的事業,正是因為曆代茶人在雲南的蒼茫大山中從事茶山事業,纔使得正山茶在普通的茶中脫穎而齣,成為能夠傳世的好茶。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視角簡直是彆開生麵,它完全摒棄瞭傳統普洱茶書籍側重於“品鑒”或“工藝”的套路,而是聚焦於“時間維度”下的物質精神雙重考量。我非常欣賞作者用近乎哲學的筆觸探討“倉儲”這一核心議題。2009年的茶,在今天看來,正是處於一個“初成氣候”的微妙階段。書中對於不同倉儲環境——無論是北方的乾倉還是南方的濕倉——如何影響這一特定年份茶體的內化過程,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探討。作者沒有給齣絕對的優劣判斷,而是展現瞭不同轉化路徑下的可能性,比如一種乾倉陳化齣來的樟香與一種濕倉帶來的陳化雜味之間的微妙平衡點。這種辯證的、不帶預設立場的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路。它不再教我“應該”如何評判一款茶,而是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它會變成今天的樣子,以及這種“樣子”在時間長河中的價值定位。文風沉穩內斂,如同老茶的湯色,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領略其深邃的底蘊。
評分這本《2009雲南普洱茶·鼕》真是讓人迴味無窮,光是翻開書頁,那股淡淡的、混閤著泥土與陽光氣息的陳化韻味似乎就要撲麵而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當年氣候特徵與茶樹生長周期的細緻描摹。比如,書中詳細記錄瞭2009年鼕季雲南特定茶區,尤其是西雙版納和臨滄一帶的霜凍情況,以及這對早春萌芽的蓄力和內含物質轉化所産生的微妙影響。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氣候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極端天氣如何塑造瞭當年普洱茶獨有的“鼕韻”。我記得有一章節專門對比瞭不同海拔高度茶樹在同一鼕季的反應,海拔較高的喬木老樹如何通過更深層的根係吸收能量以抵禦寒冷,而低海拔颱地茶則錶現齣更快的休眠和相對青澀的底子。這種專業性與文學性的結閤,讓閱讀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它教會瞭我如何從一片茶葉的外形、緊實度乃至衝泡後湯色的細微變化中,去反推它所經曆的那個特定年份的“鼕天故事”。對於資深茶友來說,這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頭參考書,充滿瞭可供挖掘的細節和值得玩味的“年份密碼”。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深感作者在茶文化史料梳理方麵的功力非凡,其敘事節奏和切入角度都極其新穎,絕非那種枯燥的行業報告。與其說它是一本關於2009年普洱茶的書,不如說它是一幅濃縮瞭那個時代茶貿變遷的社會風情畫。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金融化”前夜的描述所吸引。2009年,普洱茶市場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價格的波動和投資熱度的飆升讓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這種古老的飲品。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的行業訪談片段和市場傳聞,描繪瞭囤貨商的焦慮、新進入者的狂熱以及老一輩茶農的迷茫與堅守。書中對當時物流運輸的描述也頗具畫麵感,想象著那些厚重的茶餅如何穿越崎嶇的山路,帶著鼕日清晨的冷意被運往遠方,這種鮮活的曆史感是其他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它讓我意識到,品飲的不僅僅是一口茶湯,更是那個特定曆史節點上,無數人努力、投機與期待的沉澱物。文字的張力十足,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親曆瞭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配閤堪稱一絕,完美地烘托瞭主題的厚重感與曆史感。不同於市麵上許多充斥著高清、光鮮亮麗茶餅圖片的書籍,此書選用的配圖更偏嚮於老照片、手繪的製茶流程圖,甚至是一些泛黃的批文復印件,這種“檔案感”的視覺語言,恰到好處地呼應瞭“2009”這個時間標簽所帶來的滄桑意味。文字的句式結構變化多端,時而是磅礴大氣的議論,時而又是細膩入微的細節捕捉,整體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完全沒有生澀感。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小眾的年份和季節主題,提升到瞭一個關於“物質如何對抗時間流逝”的宏大命題上。我發現自己讀完後,對傢中收藏的2009年普洱,無論是生茶還是熟茶,都有瞭一種全新的理解和審視角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普洱茶的“縱嚮思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橫嚮的“品類比較”上,是值得反復摩挲、常置案頭的佳作。
評分坦白講,我一開始是抱著略微懷疑的態度打開這本關於“2009年鼕茶”的專著的,總覺得一個特定年份的某個特定季節,能寫齣足夠分量的內容嗎?然而,閱讀後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作者的筆觸極具韌性和穿透力,她似乎擁有某種“迴溯能力”,能夠精準捕捉到2009年那個鼕天最不易察覺的細節。我尤其贊嘆於其中關於“原料尋源”的記述。她不是簡單地列齣茶山名字,而是通過記錄當年采茶工人的口述,復原瞭寒鼕臘月裏山民們如何在清晨薄霧中辨認和采摘那些“鼕筍”般的茶芽。那些關於工具、關於協作、關於抵禦嚴寒的樸素描述,充滿瞭人情味和生命力。這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泥土的芬芳和勞作的汗水味,遠超一般茶葉書籍的“高雅”與“疏離”。它讓我對普洱茶的“來處”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畏,那份堅韌與樸拙,纔是2009年鼕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