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手办基础教程

粘土手办基础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抱熊氏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粘土手办
  • 手办制作
  • 粘土
  • 模型
  • 手工
  • DIY
  • 教程
  • 艺术
  • 兴趣
  • 动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06415
商品编码:10111956136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抱熊氏 编著 著作 定  价:49.8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16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406415 第1章粘土手办制作基础知识
1.1认识制作手办的粘土
1.1.1认识超轻粘土
1.1.2各种粘土的种类及特性
1.1.3超轻粘土的使用技巧
1.2工具的选择
1.2.1粘土常用工具
1.2.2其他辅助工具
1.3色彩基础知识
1.3.1色彩常识
1.3.2超轻粘土配色技巧
1.4人体结构知识
1.4.1成年人体比例
1.4.2萌系人体比例
1.4.3Q版人体比例
第2章制作银时
2.1绘制银时的线稿
2.2银时配色步骤
2.3具体制作步骤
2.3.1制作面部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具的选用取决于画家所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铅笔适宜勾勒清晰的线条,水笔宜于表现平面。精美的笔触可用铅笔勾勒,而广阔的田野则可用毛笔挥洒。炭笔是两者都可兼用的。对工具的正确选用是完成一幅作品的首要条件,不同的作品则需要不同的工具语言来表述,才能更加体现画面的效果,作品才能更加完美。
在本书中跟随作者韩涛开始学习素描吧,本书的内容设置和结构安排均从绘画爱好者的兴趣点着手,从简单的基础造型开始层层推进,讲述了树木与树枝、岩石与山峰、河流与湖泊、天空与云朵、建筑等景色的绘制方法。每个案例均配有绘制要点和技巧,绘画过程简单明确。不论遇到了怎样的美景,您都能在书中找到描绘的方法,让您下笔胸有成竹。

抱熊氏 编著 著作 抱熊氏,姓名李婧怡。80后,出生在天鹅之城——三门峡。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主攻插画。201 1年开始接触超轻粘土,作品被众多粘土爱好者推崇,深受业界好评。在多家论坛和贴吧担任版主,分享自己创作粘土手办的经验和乐积。
创意无限的数字艺术殿堂:从零开始的3D建模与打印实战指南 图书名称:《创意无限的数字艺术殿堂:从零开始的3D建模与打印实战指南》 图书简介: 在这个快速迭代、视觉体验至上的时代,将想象力转化为实体,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的雕塑材料,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无限可塑的数字领域——三维计算机图形学(3D CG)的奇妙世界,以及如何通过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将屏幕上的虚拟形象带入现实。 本书专为对数字创作、角色设计、工业造型,乃至新兴的元宇宙内容制作抱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和希望拓展技能的现有创作者而设计。它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采用项目驱动的学习模式,以清晰、直观的步骤,带领读者构建起一座从概念诞生到成品输出的完整数字创作桥梁。 第一部分:数字雕塑的基石——软件认知与基础操作(约400字) 本部分将读者引入现代三维建模领域的核心工具——先进的数字雕刻软件(例如ZBrush或类似的高精度建模软件)。我们将深入解析软件界面布局、笔刷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像使用真正的粘土一样,在屏幕上通过“拉伸”、“挤压”、“平滑”等基础操作来塑造形体。重点讲解动态拓扑(DynaMesh)和ZRemesher等非破坏性工作流程,确保模型在后续细化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网格结构。内容涵盖如何建立基础体块、捕捉动态姿态、理解光影对造型的塑造力,并介绍如何利用数字“遮罩”功能进行精确的局部调整。此外,还将涉及次世代角色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低模拓扑(Retopology)概念,为动画或游戏引擎的优化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从概念到细节——高模精修与材质准备(约450字) 当基础形态确定后,我们将进入高精度细节的雕琢阶段。本章将系统介绍如何运用数字工具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材质肌理,例如皮肤的毛孔、布料的褶皱、金属的磨损痕迹。我们会详细演示Alpha笔刷库的导入与应用,以及如何通过Subdivision Levels(细分层级)来实现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纹理的平滑过渡。此外,本部分会强调“叙事性细节”的重要性,即每一个雕刻的细节都应服务于角色的背景故事和个性表达。紧接着,我们将转向贴图绘制的基础工作流,介绍PBR(基于物理渲染)材质流程,如创建高光图(Specular Map)、粗糙度图(Roughness Map)和法线贴图(Normal Map)。读者将学会如何利用软件的烘焙功能,将高模的细节信息高效地转移到低模上,为最终的模型输出做准备。 第三部分:虚拟世界的构建——场景搭建与渲染预览(约350字) 三维作品的展示效果,离不开一个精心设计的虚拟场景。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灯光系统来烘托主题和情绪。我们会探讨三点布光法(主光、辅光、背光)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置环境光遮蔽(AO)来增强模型的深度感。内容还包括相机设置(焦距、景深)的调整,以达到电影级或产品摄影级的视觉效果。读者将学习如何使用渲染器(如Cycles或V-Ray的原理性介绍),理解渲染参数设置对最终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掌握后期合成的基础知识,如色彩校正和对比度调整,确保最终的渲染图能够完美传达模型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数字转化为实体——3D打印实操与后处理(约350字) 本书的另一大核心——将数字模型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本部分将全面解析3D打印流程。我们将详细解释STL文件格式的结构及其在打印中的作用。重点剖析支撑结构(Supports)的设计与移除,这是成功打印复杂模型的关键步骤。读者将了解不同打印技术(如FDM、SLA/DLP)的优劣,并学会如何根据模型复杂度和所需精度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树脂/线材。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后处理技术,包括清洗、UV固化、打磨、补土以及基础的上色技巧(如喷罐和渗线),确保最终的实体作品达到专业水准。 本书以实战为导向,旨在帮助读者掌握一套完整的、跨越数字与实体边界的创作技能包,让每一次点击和拖动,都成为通往创新实物作品的坚实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展现了一种极度务实和细致的态度。很多教程会推荐一系列昂贵且专业的工具,把新手吓退。然而,这本书似乎很体谅普通爱好者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它会明确指出哪些工具是“必需品”,哪些是“进阶可选项”,甚至提供了许多“替代方案”。比如,在讲解基础塑形手法时,它详细列出了用日常厨房用品可以临时替代专业雕刻刀的几种方法,并且非常中肯地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这种对“可行性”的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我特别欣赏它在安全注意事项上的强调,每一个可能涉及切割或加热的步骤前,都有醒目的提示框,文字简练却力道十足,体现了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对“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平衡感,是很多教程所欠缺的。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后期处理”这一环节的论述,其深度远超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同类书籍。很多教程在作品完成后就草草收场,但这本书却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保养”与“展示”。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材质的表面打光、做旧和防尘保护的技术,还拓展到了如何为成品设计合适的展示底座和背景光。其中关于不同光线环境下色彩表现差异的分析,尤其让我眼前一亮——这已经涉及到一点点摄影和陈列学的知识了。作者似乎非常清楚,一个优秀的手工作品,最终的价值体现不仅仅在于制作本身,更在于它如何被呈现给世界。这种对作品“生命周期”的完整规划,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手工艺品美学”的入门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手工制作很有兴趣,但传统的手工教程往往过于侧重于宏观的理论介绍,读起来干巴巴的,真正实用的技巧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细道来。我注意到它在讲解材料特性的部分,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物理变化,比如描述某种粘合剂的干燥过程,作者会用“像清晨的露水蒸发一样,需要耐心等待”这样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这种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让人感觉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技艺,其实触手可及。读完前几章的导读,我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实践充满了信心,因为它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教科书式”灌输。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递进设计得非常巧妙,完全符合一个新手从零开始的认知发展曲线。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而是将基础知识拆解成一个个可独立完成的小模块。例如,第一个单元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完美揉捏一块基础色块,让它不出现气泡或裂纹;第二个单元则在此基础上,教你如何将两个不同颜色的块进行无缝衔接。这种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构建方式,使得学习过程稳扎稳打,每完成一个小单元,都会有一种“我确实学会了一项技能”的成就感,而不是学完一整章后依然感到茫然。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有效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是其高明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一抹柔和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艺术画册。我特地在书店里翻阅了几页,发现它在排版上花了不少心思,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不会有那种信息密度过大的压迫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细腻平滑,即使用水性笔做标记也不会轻易洇墨。特别是那些步骤图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纤毫毕现,这对于一个追求精度的手工艺教程来说至关重要。我本来还担心线上看到的图片和实物有差距,但拿到手里才发现,作者对视觉呈现的重视程度,绝对是专业级别的。那种对细节的打磨,让人感觉作者不仅在教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美”的追求。如果只是随便看看,这本书的颜值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更别提它里面可能蕴含的知识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