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铜器
一 夏代青銅器
二 商代青銅器
三 西周青銅器
四 春秋青銅器
五 戰國青銅器
六 秦漢青銅器
贰 古文字
一 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劃符號
二 甲骨文
三 金文
四 春秋一一漢石刻文字
五 秦漢古文字
叁 陶瓷器
一 陶器
二 瓷器
肆 碑、碣、墓志、石刻造像
一 碑、碣、墓志
二 石闕、須彌座
三 石幢
四 石柱(望柱、華表)石燈塔
五 石刻造像
六 石窟寺
伍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部分唐代佛教文物
陸 錢幣
一 貝幣
二 刀幣
三 布幣
四 圓錢
五 壓勝錢
六 金銀貨幣
七 錢範
柒 度量衡
一 度(尺)
二 量
三 衛
捌 農具
一 砍挖工具
二 收割工具
三 糧食加工工具
玖 車馬具
拾 樂器
一 擊樂器
二 管樂器
三 弦樂器
四 五代墓葬雕刻圖案中所見到的古樂器
拾壹 兵器
一 原始兵器
二 青銅兵器(含鐵製兵器)
拾贰 玉器
一 禮儀、喪葬類
二 裝飾觀賞類
三 生活實用類玉器
拾叁 金銀器
一 兩周金銀器
二 唐代金鋇器
三 宋代金銀器
四 明代金銀器
拾肆 铜镜、陽燧
一 商周銅鏡、陽燧
二 秦漢銅鏡
三 唐、宋、金、元鏡
拾伍 髮式、妝飾、服飾
一 髮式
二 唐代婦女的面部化妝
三 梳
四 笄、釵、簪
五 帶飾
六 鞋、帽
七 補子
拾陸 文化用品及漆器
一 璽印、封泥
二 硯
三 書畫裝裱
四 生活用品一一扇與麈尾
五 儀杖
六 漆器
拾柒 古建築
一 殿宇、民房
二 塔
三 建築材料
拾捌 醫療工具
拾玖 古墓葬
一 新石器時代墓葬
二 商代墓葬
三 西周墓葬
四 春秋墓葬
五 戰國墓葬
六 漢代墓葬
七 晉、南北朝墓
八 隋代墓
九 唐墓
贰拾 人畜骨骼
一 人體骨骼
二 家畜骨骼
附:本書資料來源和
引用參考書目
後記
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更新迭代速度和对新发现的包容性也值得点赞。虽然我手中的是修订版,但它显然吸纳了近些年考古学界的最新成果。我留意到,其中一些在过去十年内才被确定的新地层或新器物类别的命名规范,已经被整合进去了,这说明编者团队一直在保持与前沿研究的同步。对于我们这些依赖最新资料的学者而言,工具书的时效性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够及时更新那些由新出土资料引发的称谓变动和分类调整,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得以持续保持在行业前沿。相比那些多年不曾修订的旧版本,这本书的“新鲜度”让人感到安心,它不只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学术伙伴,确保我们引用的术语和概念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信服。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称谓或概念,编者并没有武断地下定论,而是非常公允地列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支持证据,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当前的学术著作中尤为可贵。特别是那些比较冷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名词,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标注得非常详尽,甚至能追溯到具体的出土报告或早期文献原文,这对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我随机抽取了几个古代玉器上的纹饰名称进行核对,发现其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细微差别把握得极其到位,能够清晰地区分出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演变轨迹。这显然是建立在长期、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之上的成果,绝非简单的资料汇编可以达成,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在图像资料的选取和处理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图典”来说至关重要。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早期陶器刻划符号的部分,那些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简直令人惊叹。很多古代文物的图片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翻拍质量不高而模糊不清,但这里的图片显然是经过了专业的后期处理,不仅保证了原貌,还最大程度地增强了纹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得那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雕刻痕迹也能清晰展现。此外,图片的注释也非常到位,不仅标明了器物的基本信息,还用箭头或虚线精确地指示了图中所要解释的特定称谓所在的位置,避免了读者在复杂的图案中迷失方向。这种对图像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真正让“图”辅助了“典”的阐释,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平时在研究领域经常需要查阅大量专业术语的源流和演变,但很多辞典的检索系统都很混乱,要么分类过于庞杂,要么索引缺失。而这本“图典”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它采用了多维度索引系统,不仅有标准的拼音首字母检索,还有按照时代、地域甚至器物类别的分类检索入口。比如,我想找一个特定时期青铜器上的某种兽面纹饰,我可以通过“时代”索引定位到那个时期,再通过“纹饰”分类快速锁定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更值得称赞的是,条目内部的结构组织,每一个词条都遵循着“定义—图像—出处/考证—相关条目链接”的固定格式,条理分明,让人能够迅速Get到核心信息,避免了阅读时的信息过载。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省去了我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和交叉比对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首先,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非常符合“图典”的气质。封面的设计简洁而有力,主色调是沉稳的墨绿,搭配着烫金的字体,即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格外有档次。我特别喜欢扉页的设计,那几幅精心挑选的古代纹饰的局部放大图,像是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做了一个精致的铺垫。内页的纸张厚实,保证了印刷的清晰度,而且对开本的版式设计考虑得非常周到,无论是看单页的条目还是对照着图片学习,都非常方便,眼睛不容易疲劳。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信息量往往会牺牲阅读体验,但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装帧细节之处见真章,能感受到出版团队对学术严谨性和阅读感受的双重重视,这在如今的出版市场中,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感谢京东,让爱书之人有了屯书的机会?
评分几千年和几千万年是个什么概念?
评分1.时间——在我以为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里,人类现在认识到的文明到底是这几千年的事,还是几万年几千万年在人类的历史中的短暂一瞬。
评分我们所谓的文明是个什么概念?仅仅以文字可考的就是历史,那么这个所谓的历史也太微小了。
评分b.如果反过来推理,如果说文字由人类记录生活和现实需要产生开始,那么可以把易中的“爻”作为“文字”的生命里程中那颗种子的时候,文字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都离不开“爻”
评分1.时间——在我以为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里,人类现在认识到的文明到底是这几千年的事,还是几万年几千万年在人类的历史中的短暂一瞬。
评分再版居然降价了,非常好!有李学勤先生的序,很多人读了之后都有所收获。印象中这么多年一直残留着司母戊大方鼎、三星堆金面铜人头像。
评分参观博物馆看懂古器物的工具书
评分一、 能否将器物各部分的名称用英文翻译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