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被长期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的学术主题——八股文,重新提升到了历史研究的核心地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繁复的引文和注释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参考文献的广度令人叹服,这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但它并非那种只有专家才能读懂的晦涩之作。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明代的科举训练与后世的某种标准化考试进行类比,让当代读者能够迅速抓住其精髓。尤其是最后关于八股文在晚明“士人自救”运动中的作用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让人思考,当制度僵化到极致时,文化还能如何自我调适?这本书的文字简洁有力,少有冗余的抒情,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对事实的精准梳理和深刻洞察之中,是一部扎实、有料、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开创性的跨学科视角。它没有将八股文孤立地放在文学史的框架内审视,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有一段论述,探讨了地方宗族势力是如何利用八股文的应试培训,来巩固其在乡里的文化领导权,这简直是把教育、宗族政治和科举制度完美地串联了起来。我过去总觉得八股文的弊端在于其僵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的“功用性”——它如何成为了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标准化“货币”。作者对“题旨的惯例化解释”的分析尤其到位,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维护体制话语合法性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涉及到对儒家经典的“官方解释权”的争夺。对于想理解明代知识分子阶层心路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锐利的工具。
评分这本《明代八股文史》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明代士人精神世界充满好奇的“老古董”量身定做的宝藏。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入微。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扎根于浩如烟海的档案和科举试卷中,把八股文那种看似僵化、实则暗藏玄机的结构,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几章专门讨论了“破题”、“承题”的起草技巧,那种如何将一个看似平凡的题目,通过复杂的程式化论述,最终引向“抱持正统”的结论,中间的逻辑推演和遣词造句的讲究,简直是一场智力的迷宫探险。它不仅仅是讲“怎么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这种形式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文字的规训来巩固统治的。读完后,我才真正理解,八股文绝非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而是明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缩影,其复杂性和精妙性,远超初学者想象。这本书的史料梳理能力极强,文献引用扎实,让我能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制度的骨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阅读体验被彻底颠覆了。以往看明清小说,总觉得那些士大夫的对话和应酬有些虚浮,但有了《明代八股文史》作为背景知识,一切都变得合理而有迹可循了。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极其深厚,他能用现代的学术语言,清晰而精准地阐述复杂的古代文法和思想逻辑,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绝无当代人居高临下的批判色彩。书中对“代圣人立言”这一概念的辨析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勾勒出了读书人如何在“忠君”与“求真”之间走钢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制度的源起到具体的写作技法,再到后来的社会影响,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完整,让人可以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可以说,它为研究明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毕竟“八股文”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陈旧的味道。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像是一部层层剥茧的侦探小说,把明代不同时期八股文风格的流变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它对比了弘治年间那种尚存气象的文风,和中晚期逐渐走向雕琢、空洞的趋势,这种“时代病”的呈现非常具有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位重要考官的生平介绍,这些“阅卷人”本身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他们的偏好和黜陟,直接决定了数万读书人的命运。书里穿插的小故事,比如某次乡试因为对策中一句话的解读不同而引发的轩然大波,都让冰冷的制度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理论分析集,它更像是一部微观史,通过“文”来洞察“人”和“世”,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冷场。
评分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评分很给力的书,用来训练逻辑思维正好。
评分接着就开始起讲了。正如《明史•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评分明代八股文史,了解历史,学习八股文。
评分该书结合明代政治、文化、文学、经济等时代背景,考察八股文的发展规律,将明代八股文的衍生发展分为八大阶段进行研究,较为详尽地勾勒出了八股文的发展历程,对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文化内涵、文学价值、经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既有八股文史的宏观观照,又有对八股文名家名篇的个案分析。
评分难得。
评分岳麓书社的、研究八股文的、1版1印的,好书。
评分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评分不错,正在读这方面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