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观看之道》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伟大的艺术评论家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观看之道》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观看之道》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有原创力也*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哲学概念时的那种轻盈感。很多关于“观看主体性”的探讨,往往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陷阱,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将这些高深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中。比如,作者用分析一位街头艺人如何选择他表演的背景墙,来解释“环境如何定义主体行为”这一观点。这个例子极其生活化,没有任何说教意味,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异常严密。我甚至在合上书本后,忍不住走到窗边,审视了一下我的书架摆放位置,思考它对我日常工作状态的影响。这种“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在其他书籍中是很难获得的。它不是让你“知道”一个道理,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实践”这个道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更有力量和持久性。这本书的智慧,在于它懂得如何将宏大的命题,分解成无数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微小粒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匠心,那种沉静的、略带复古的色调,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种需要慢下来的心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翻阅时的沙沙声,仿佛自带一种仪式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观察”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大多不过是老生常谈的理论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它没有急于给出定义或方法论,而是用一系列极其细腻的场景描写,描摹了“看见”与“被看见”之间的微妙张力。比如,作者对一个老旧咖啡馆窗户上凝结的水汽,以及光线穿过玻璃时折射出的斑驳陆离的景象,进行了长达数页的细致描摹。这种详尽到近乎偏执的观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草草略过这些细节的。它不是在教你“看”,而是在引导你重新建立起与周遭环境最原始的连接。读完第一章,我感觉自己的感官好像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周遭世界的敏感度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那种意境的营造,是任何生硬的理论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可以说是全书最大的惊喜之一。有时候,它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精准的词汇解构视觉现象;而有时候,它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诗人,用充满张力的意象来唤醒读者的感知阈值。比如,有一段描述“凝视深渊”的章节,其文字的密度和黑暗感几乎让人窒息,那种对存在的巨大虚无的描绘,甚至让我暂时放下了对书页文字的辨识,纯粹地感受到了文字所营造的氛围。紧接着,下一页的语言又突然变得轻快明亮,开始讨论如何从“瞬间的闪现”中捕捉到永恒的微光。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弛有度的叙事掌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作者会带你走向哪种心境的极端。这种文学性的自由度,使得全书阅读体验极其丰富,完全避免了单一风格带来的审美疲劳。它更像是一部音乐作品,拥有复杂而和谐的复调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仿佛不是在写一本书,而是在引导一场漫长的、深思熟虑的对话。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读完其中关于“留白”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关于艺术创作中的留白,而是探讨人类心智中主动留出空白空间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述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各种即时反馈填满,以至于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内在沉淀的能力。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把我们的意识比作一个不断被强光照射的感光元件,最终只会过曝而失去细节。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直接批评现代生活,而是通过描绘一个“空”的状态,让你自己去体会“满”的虚妄。每当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文字淹没时,作者总会巧妙地引入一个极简的、需要读者自行想象的片段,迫使我暂时放下书本,去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和把控,是很多当代作品所缺乏的。它要求读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但回报是深刻的自我觉察。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细节来看,出版方显然对这本书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字体选择的衬线风格,在提供良好阅读舒适度的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一种对经典和永恒的敬意。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看似随意的、手绘风格的线条图示,它们不是用来解释文字的,而更像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导图或情绪的侧记。它们以一种非常克制的方式,占据着版面的边缘,却巧妙地引导了读者的视线流动。我发现自己有时会先去看这些插图,然后再回过头去阅读旁边的文字,这种非线性的阅读方式,似乎才是这本书倡导的“观看”状态的延伸。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说了什么,更在于它以一种完整而统一的艺术品形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对浮躁时代的温柔抵抗,也是对我们自身潜能的有力唤醒。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我没有“读完”这本书,而是“经历”了一次重塑感知的旅程。
评分好好好的的的的好的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很及时拿到
评分作者以独特的世界剖析着我们的观看
评分网上推荐的好书,先买了,存着待以后有空慢慢拜读!
评分约翰博格的作品,大师之作,书的纸质也好
评分不错,挺好的,很喜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图片好夸张 其实是小薄小薄的一本 这本是买的书里包装最结实干净的,给理想国好评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经典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