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观念(上册) [Arts and Ideas]

艺术与观念(上册) [Arts and Idea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弗莱明,[美] 玛丽·马里安 著,宋协立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西方艺术
  • 艺术哲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 美学
  • 艺术与社会
  • 人文科学
  • 艺术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1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3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50年全彩珍藏版
外文名称:Arts and Ideas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畅销欧美50年经久不衰;美国800余所大学的首推艺术史必读书!
  艺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然而每种解读都离不开背后的观念——社会的和艺术家个人的。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几千年的艺术史,对普通读者和研究者都有裨益。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长江
  从丰富的史实出发,探讨时代的观念,阐释艺术的历程。视野开阔,立论新颖,是一部启发人们思考,开掘人们心智的著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nbs;

内容简介

  21世纪初叶,科学家们开始对长期以来人文主义者视为正确的一种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和能够使用符号进行思维之后,我们才成为真正的人类。这并不意味着过去和现在的艺术使我们成为人类,而是我们从成为人类之日起就一直是艺术的创造者。诚然,科学家们形成其论点的方式不同于人文主义者。科学家们认为,思维中意象的形成和符号创造是人脑进化的标志。我们观察早期人类制品,如从南非发现的红褐色赭石(见前言图1),这一赭石大约可以追溯至77000年前;赭石的表面刻有相互叠加的三角形重复图案,是有意识的作品和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是超过诸如食、住等生活基本需要的一种艺术图案。这些人为痕迹,不管它们是用来记录时间、传达宗教信息,或者纯粹是任意刻画,都明显是人类留下的痕迹。这种来自自我认同意识的现象,似乎不为早期灵长目动物所拥有。人类和某些动物能够创造工具,并学会适应环境以便使其生活更加舒适而安全。早期人类和某些动物也有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不同于诸如狩猎这种实践技能。然而只有人类才能为自己和其他人类创造符号。
  我们所知道的早期艺术可能不是人类意识创造的早艺术品。古尸或其衣服上的装饰物同许多有机物如木棺都已变质和腐朽,但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一些洞窟中保存了一些工具、雕刻品、珠宝饰物以及一些令人惊叹的绘画。
  随着这些早期艺术品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文化中心。冰川期的半游牧居民时过几百年之后又回到往昔的居住区域。他们用雕刻的动物形象装饰洞穴的墙壁,即使他们并不住在这些洞穴中,却在墙壁上留下许多绘画,并不断增添一些绘画。这些洞穴就是一些文化中心,有如与此大相径庭的建有哥特式风格教堂的城镇,但是这些文化中心可能同后世的规模更大的文化中心一样具有许多功能。它们是表达多种人类情感的主要场所,如讲述故事、政治说教、记事存储、家庭或宗族祭拜和娱乐场所。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中心一直是艺术家和听众或观众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对人类经验以及他们周围的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艺术与观念》论述西方世界许多文化中心的视觉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建筑,而且揭示和阐述隐匿于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观念形态。人们在追寻当今或昔日艺术中的意义时,必须考虑这些艺术媒介的特性。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的词汇也同时有所发展。在《艺术与观念》一书中,艺术术语的界定是与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相关的,以便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某一术语的意义及如何使用。
  《艺术与观念》一书使学习者开始认识西方文化中历史和社会对不同类型艺术的影响。艺术也许不是使我们成为人类的途径,但艺术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如何理解生活、社会及其周围的世界。如果要问艺术是什么,实际上艺术就是发现“人类是什么”。
  《艺术与观念》的第10版在第9版的基础上又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其处于西方艺术史及其理论的学术前沿,它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新成就和观点。新版导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西方艺术的全方位背景知识,并增加了女性和被忽视的作者、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新版还增加了200多幅新的艺术作品的照片,其中多数是四色印刷。

作者简介

  威廉·弗莱明(William Fleming,1909——2001):美国当代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著名的音乐评论家,《艺术与观念》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其他作品还有《音乐欣赏》(UnderstandingMusic,1958)、《艺术、音乐与观念》(Art,Music andIdeas,1970)、《艺术的合奏》(Concerts of the Arts,1990)、《音乐艺术与风格》(Musical Arts and Styles,1990)等。
  玛丽·马里安(Mary Marien):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艺术系教授,她的《摄影与摄影批评家:文化史》(Photography andIts Critics:A Cultural History)一书被认为是1997年出版的两部最佳摄影史著作之一。译者简介
  译者简介:
  宋协立: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导论
第1章 西方艺术的渊源
克罗马农人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埃及人
爱琴文明
观念
第1部分 古典时期
第2章 希腊风格
雅典,公元前5世纪
建筑
雕刻
战争的回归
希腊雕刻艺术的发展轨迹
瓶饰绘画
戏剧
希腊戏剧的渊源
音乐
观念
希腊的遣产
第3章 希腊化风格
帕加马,公元前2世纪
建筑
雕改
绘画和马赛克
音乐
观念
通向罗马之路
第4章 罗马风格
罗马帝国
建筑和雕刻
音乐
文学
观念
第2部分 后罗马时代:早期基督教、拜占廷和中世纪风格
第5章 早期基督教风格、拜占廷风格、伊斯兰风格
早期基督教时期的艺术
拉文纳:5世纪末叶~6世纪初叶
雕刻
音乐
伊斯兰风格
观念
北进之路
第6章 罗马式风格
罗马式风格时期的社会
具有宗教特征的罗马式风格
世俗罗马式风格
观念
第7章 哥特式风格
第8章 中世纪晚期:国际风格
第3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9章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风格
第10章 罗马文艺复兴风格
第11章 北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种种风格
第12章 威尼斯文艺复兴与国际样式主义的兴起

精彩书摘

雅典重建 公元前480年,雅典人将其强大的波斯敌人赶出希腊大陆和爱琴海。在 同波斯人的战争中,雅典的山上成为一片瓦砾。战后,许多城邦和岛屿组 成一个自卫的反波斯侵略的联盟。他们以神圣的提洛岛的名字称作提洛联 盟。伯里克利用联盟贮藏在雅典金库的资金,开始实施一项新的建筑规划 ,这一规划为直至今日的西方建筑树立了榜样。 像许多古代城邦一样,雅典也是依傍一座小山发展起来的。这座小山 起初被发现作为军事要地。很早以前在这个被称为雅典卫城(图2.1)的城防 山顶上获得的一次胜利据说是得到了众神的帮助。这一说法使雅典人认为 ,这个山顶是一处神圣之地,应是适合建造纪念性建筑物的地方。在这里 修建了民用建筑、宫殿和庙宇,下方城邦的人民以骄傲的神情仰视他们的 卫城,因为这座卫城记录着他们的历史,表达了他们的向往,已经成为他 们的宗教、文化和举行各种仪式和进行民间活动的中心。 雅典卫城从其建造之始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这里相继建起的建筑物反 映着这个城邦变迁的命运。这里曾是传说中的国王厄瑞克修斯的王宫旧址 ,后来成为一处军事要塞和王室府邸中的一所宗教祠堂,尤其是这个城邦 守护女神雅典娜的神圣殿堂。这里的变迁在诗人荷马的史诗《奥德赛》中 是这样描述的:“于是,长着灰色眼睛的雅典娜越过从未收获过的大海, 离开了可爱的斯凯里亚,来到马拉松和大路横贯的雅典,进入厄瑞克修斯 的王宫。” 在雅典卫城不远的地方是集市(图2.2),一个人们聚会和交易商品的地 方。这里有一排排柱子、公共建筑、商品摊位、花园和遮荫的树木。这一 400公顷面积的广场是城邦繁忙和活跃的商业、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乡 下的人们在这里出售他们的物品,城邦公民在这里讨论新闻,外国游人在 这里交流轶事趣闻,地方行政官员在这里办理城邦的日常事务。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可以看到哲学家苏格拉底同那些诡辩家们 进行辩论。这些人被苏格拉底叫做“知识的零售商”。就像他的学生柏拉 图指出的那样,在这里进行的贸易交往,“部分是关于维持肉体存续的食 物,部分是为了金钱而讨价还价的精神食物”。诡辩家们关心的主要是如 何说服别人的辩论艺术,他们也有一些人声称是传授智慧。作为公众舆论 的操纵者,他们往往成为使用花招进行诡辩的知识投机者。在辩论中,苏 格拉底表示,诡辩实际上是在词藻的表面上进行一些模棱两可的狡辩,而 不是思想领域关于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苏格拉底用他那敏锐的智慧打击 了那些诡辩家们的骄傲自负,向世人指明他们主要是用知识来为其个人目 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为此,苏格拉底赢得了“雅典的牛虻”这 一不朽的声名。 在雅典卫城南面的斜坡上是狄俄尼索斯剧院(图2.2右上方),这座剧院 是献给酒神和戏剧的支持者以及他们的竞争对手的。在莎士比亚诞生两千 多年前,雅典公民就聚集在这里欣赏表现他们周围世界的各种戏剧表演。 每年他们都在掌声中挑选出令人羡慕的诗剧的获奖者。伟大希腊悲剧的开 创者伊斯克拉斯曾不下十三次获得这种奖赏。他的继承者,伯里克利时代 的主要诗人索福克勒斯以增加剧中演员和情节促进了希腊戏剧的发展。最 后一位伟大的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超越了戏剧张力的局限,赋予他的 作品以深厚的激情与悲怆之力,揭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隐秘。在伟大的伯 里克利时代之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又向人们表明,雅典人也同样能够看 到生活中的幽默与荒诞。今天我们只能阅读这些戏剧,而无法看到当时在 舞台上表演的场面,这种情况使我们很容易忽略希腊戏剧家们不仅是一些 剧作家,而且他们要为演员设计舞台动作和指导合唱队,同时还要随时注 意观众各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在剧院的上方,在雅典卫城岩石嶙峋的高处是一块大约1000英尺长 (304米)、445英尺(135.2米)宽的平坦的高台,这里建造了一些庙宇(图 2.2)。在西门和他的继承者伯里克利的领导下,这里是建设者、雕刻家、 画家和其他工艺匠人们经常工作的地方。后来,普卢塔克在他为伯里克利 撰写的传记中说,这些建筑以雄伟的规模和完美的形式矗立在这里,建造 者们都“努力以他们的工艺之美超越材料和设计的局限,然而最令人惊羡 的是他们完成工程任务的速度之快。在一般情况下,每一单项工程的完成 都需要几代人和不同年龄的建造者相继施工,而这些工程都是在一个执政 者的最佳年华中就完成了”。艺术家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时代特征,精神的陶冶和激烈的论争有助于哲学、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和进 步。社会文化强调知识和理性,表明雅典人对人类的潜能充满信心。他们 尊重人性、社会和物质世界的价值,而对众神那种不可预测的行为不抱幻 想。 伯里克利具有远见卓识——人民的团结可以建立在军事力量和物质繁 荣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哲学理想和艺术表现之上。雅典是一个航海业发达 的民族,他们的目光总是超越大海,向着远方的地平线,去获得财富也寻 求远方的思想,来丰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在波斯人的威胁消失 之后,雅典人同操希腊语的大陆各民族、爱琴海群岛的人民和小亚细亚半 岛沿海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同盟——提洛同盟,不但保卫了自己,而且取得 了文化统一。 当提洛岛上的金库被移至雅典,这个城邦有了丰厚的资金投入其建筑 项目的建设中,也确立了它在艺术以及其他实用事业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领 导地位。这样,雅典城邦被公认的财富是它所拥有的像埃斯库罗斯、索福 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这样的戏剧家,像伊克蒂诺、卡利克拉特和姆奈西克 里这样的建筑师,像米隆和菲迪亚斯这样的雕刻家,以及像波利克诺托斯 和阿波洛多鲁斯这样的画家和手工艺名匠。 雅典卫城既是雅典人民的物质财富,也是他们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 不仅保存着雅典人宗教和艺术遗迹的地方,也是他们世俗财宝的贮藏地。 轰轰烈烈的建筑工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世纪,雅典卫城成为崇高的象征, 成为美和智慧的圣地,这里矗立着光辉灿烂的雅典娜神庙。 本章在对希腊的主要艺术进行审视和评价之后,我们将从这些艺术作 品中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基本观念,即时代精神,这些观念是人本主义一 一人类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和判断标准。人本主义是古代希腊人基本的艺术 创作原则之一,我们注意到,甚至希腊众神的形象都是以人的形象出现的 。其次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超越于实在之上,在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 中,排除了人物身上的瑕疵和缺憾而使形象完美化。最后是理性主义,理 性主义是永恒原则超越人类情感和人的生活中那些短暂的时刻。P29-30

前言/序言

  21世纪初叶,科学家们开始对长期以来人文主义者视为正确的一种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和能够使用符号进行思维之后,我们才成为真正的人类。这并不意味着过去和现在的艺术使我们成为人类,而是我们从成为人类之日起就一直是艺术的创造者。诚然,科学家们形成其论点的方式不同于人文主义者。科学家们认为,思维中意象的形成和符号创造是人脑进化的标志。我们观察早期人类制品,如从南非发现的红褐色赭石(见前言图1),这一赭石大约可以追溯至77000年前;赭石的表面刻有相互叠加的三角形重复图案,是有意识的作品和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是超越诸如食、住等生活基本需要的一种艺术图案。这些人为痕迹,不管它们是用来记录时间、传达宗教信息,或者纯粹是任意刻画,都明显是人类留下的痕迹。这种来自自我认同意识的现象,似乎不为早期灵长目动物所拥有。人类和某些动物能够创造工具,并学会适应环境以便使其生活更加舒适而安全。早期人类和某些动物也有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不同于诸如狩猎这种实践技能。然而只有人类才能为自己和其他人类创造符号。
  我们所知道的早期艺术可能不是人类意识创造的最早艺术品。古尸或其衣服上的装饰物同许多有机物如木棺都已变质和腐朽,但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一些洞窟中保存了一些工具、雕刻品、珠宝饰物以及一些令人惊叹的绘画。
  随着这些早期艺术品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文化中心。冰川期的半游牧居民时过几百年之后又回到往昔的居住区域。他们用雕刻的动物形象装饰洞穴的墙壁,即使他们并不住在这些洞穴中,却在墙壁上留下许多绘画,并不断增添一些绘画。这些洞穴就是一些文化中心,有如与此大相径庭的建有哥特式风格教堂的城镇,但是这些文化中心可能同后世的规模更大的文化中心一样具有许多功能。它们是表达多种人类情感的主要场所,如讲述故事、政治说教、记事存储、家庭或宗族祭拜和娱乐场所。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中心一直是艺术家和听众或观众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对人类经验以及他们周围的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艺术与观念》论述西方世界许多文化中心的视觉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建筑,而且揭示和阐述隐匿于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观念形态。人们在追寻当今或昔日艺术中的意义时,必须考虑这些艺术媒介的特性。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的词汇也同时有所发展。在《艺术与观念》一书中,艺术术语的界定是与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相关的,以便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某一术语的意义及如何使用。
  《艺术与观念》一书使学习者开始认识西方文化中历史和社会对不同类型艺术的影响。艺术也许不是使我们成为人类的途径,但艺术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如何理解生活、社会及其周围的世界。如果要问艺术是什么,实际上艺术就是发现“人类是什么”。
  《艺术与观念》的第10版在第9版的基础上又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其处于西方艺术史及其理论的学术前沿,它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和观点。新版导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西方艺术的全方位背景知识,并增加了女性和被忽视的作者、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新版还增加了200多幅新的艺术作品的照片,其中多数是四色印刷。
  致谢
  威廉·弗莱明教授的经典著作《艺术与观念》是最早为大学生撰写的关于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同时代、社会和哲学相互影响的著作之一。在近90年的生涯中,他收到的许多信函表明,几代人都从其渊博学识中受益匪浅。
  我曾经是弗莱明教授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他的朋友。然而,在我和他的许多学生心中,他依然是我们的导师。当他委托我负责《艺术与观念》的新版工作时,我感到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荣幸。
  对这种规模的学术著作进行修订并使其处于学术前沿,没有诸多学识渊博的朋友善意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我得到的最大鼓励和帮助来自弗朗克·麦康伯教授,他曾与弗莱明教授共同完成了《音乐艺术与风格》(Musical Arts and Styles)一书。弗朗克教授对音乐的热情同他渊博的文学知识以及他那敏锐的智慧,让那些自我炫耀而作品平庸的艺术家们自惭形秽。该书修订后的音乐部分就是他的学术成果。在修订本书的整个过程中,兰德尔·I.邦德博士:一位杰出的图书馆馆长,经常向我提供相关信息,建议我应该阅读的书籍,或者提示我访问信息丰富的网站。最近他退休了,让我们许多人感到,我们能有机会同这样一位朋友和精通业务的人士交往是多么幸运!锡拉丘兹大学图书馆兰德尔的精干下属爱德华·戈基多次解决了我的困难,并承担了有关人物生卒年份和事件起讫时间方面的核对工作。图书馆的劳拉·莱文每接到我的求助电话总是迅速为我提供帮助。
  锡拉丘兹大学艺术系主任韦恩·弗朗尼斯教授不仅让我参阅他当时尚未出版的《17世纪荷兰风俗画:风格及主题变迁》(Dutch Seventeenth-Century Genre Painting:Its-ylistic and Thematic Evolution)一书,而且给我充足的时间完成《艺术与观念》的新版修订工作。林达·斯特劳布和科琳·威利斯使我能在写作中继续担任艺术系毕业生指导工作。
  汤姆森出版公司聚集了一批精英人士,我认为这是一个精干的汤姆森团队。在《艺术与观念》新版出版前期,约翰·斯旺森、丽贝卡·格林和布里安娜·布林克利都给予我及时的帮助他们的耐心帮助超越了其职责的范围。开发部编辑沙伦·亚当斯·普尔清除了阻断我写作过程中的许多困难。编辑卡罗琳·史密斯对该书初稿的语言表述进行了令人叹眼的修改。保罗·威尔斯监督了该书的整个出版过程,而苏珊娜·卡斯特纳在书稿付印前对文字与图像的相互对应做了细致的工作。她的得力助手约翰·梅在排版过程中表现出罕见的细心和审慎。桑德拉·洛德在其得力助手谢里·思鲁普的协助下,在大量的原始资料中搜寻新的和更好的图像。我的责任编辑迈克尔·马里安敏税的眼光和心智使我感到惊讶,他在飞机场内的休息室和拥挤的旅客席上核实了该书的大部分校样。
  我还要感谢下列对该书进行复审的人们,他们对该书字斟句酌,并给了我许多建议。他们是:
  詹姆斯·S.艾伦,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校区)
  卡罗尔·C.巴尼特,杰克逊维尔大学
  贝丝·D.拜伦,多尔顿州立学院
  罗伯特·W.布朗,北卡罗利纳大学(彭布罗克校区)
  詹姆斯·巴斯比,休斯顿浸礼大学
  艾伦·J.克里斯滕森,布里格姆·扬大学
  安·费尔班克,圣托马斯大学
  加里·M.吉思,约翰·布朗大学
  凯瑟琳·哈伯德,纽约州立大学,布罗克波特学院
  杰勒德·P内贾斯特罗,缅因大学(马基亚斯校区)
  彼得·G.波塔米亚诺斯,杜佩学院
  罗伯特·普雷斯科特,布雷德利大学
  本杰明·W.雷德科普,凯特林大学
  丹尼尔·鲁滨逊,佩恩州立大学
  多丽丝·L.萨利斯,芬德利大学
  托马斯·E.希尔,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
  乔恩·M.苏特,休斯顿浸礼大学
  琼·M.沃森,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  爱德华·W.沃尔纳,鲍尔州立大学
  玛丽·马里安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历史的褶皱:思想的演变与社会脉络》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其深度与广度,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机器痕迹。 --- 《历史的褶皱:思想的演变与社会脉络》 导言:在时间的洪流中锚定坐标 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瞬间都有新的观点涌现、旧的理论被挑战。然而,要理解当下的纷繁复杂,我们必须回溯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框架的深层结构与关键转折点。《历史的褶皱:思想的演变与社会脉络》并非一部传统的通史,它是一幅精细绘制的思维地图,旨在揭示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背景下诞生、碰撞、演化,并最终嵌入我们日常生活肌理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任何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思想,都不是真空中的产物,而是其所处时代的“褶皱”在认知层面上的投射与回应。 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知识如何被组织、被传播,以及最终如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基本假设。 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奠基——秩序与超越的探寻 本部分聚焦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思想爆发期,它在地理上看似分散,却在精神内核上达成了惊人的趋同。 第一章:从城邦到宇宙:希腊哲学的理性觉醒 我们将深入剖析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的伦理转向,再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重点不在于罗列哲学家及其理论,而在于解析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公民身份的构建,如何催生了对“普遍真理”和“理想秩序”的渴望。特别是,我们会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如何在希腊社会面临城邦衰落和马其顿崛起时,提供了不同的精神慰藉与政治蓝图。 第二章:东方智慧的内省转向:儒道互补与业力的重负 在东方,社会动荡与王权更迭催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章详细考察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孔子的“仁”与“礼”如何尝试在瓦解的宗法制度中重建社会伦理;老庄的“无为”与“自然”又如何提供了一种对抗过度组织化的政治强权的哲学避难所。同时,我们将对比考察印度吠陀传统的深刻变革,聚焦于奥义书对“梵我同一”的探究,以及佛教对“苦”与“解脱”的系统性构建,分析这些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阶层流动(如业力与轮回理论)。 第三章:弥合鸿沟:一神论的兴起与共同体的界定 本章分析了犹太教的“选民”叙事、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以及早期基督教的出现。这些一神论信仰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地域和血缘的、统一的道德律令与历史目的感。我们将探讨“启示”这一概念如何成为知识的最高来源,以及这种体系如何为后世西方法律和政治伦理奠定了基石。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知识巩固与学术重塑 随着轴心时代奠定的基础,中世纪(尤其是指欧洲中世纪盛期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知识的保存、体系化和神学整合。 第四章:从巴格达到科尔多瓦:伊斯兰思想对古典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本章重点关注伊斯兰哲学家(如伊本·西那、伊本·鲁世德)如何系统性地翻译、注释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我们将分析“理性”('aql)与“启示”(waḥy)之间的张力如何推动了自然科学(如代数、光学)的进步,以及伊斯兰法学(如教法学)如何在实际的社会治理中建构了一套严密的规范体系。 第五章:经院哲学的逻辑建构:信仰与理性的辩证 在基督教欧洲,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试图将神学置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框架之上。托马斯·阿奎那的工作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分析他是如何通过区分“自然理性”和“超性真理”,为教会的教义提供了坚实的智识辩护。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则,揭示了在看似铁板一块的经院体系内部,已然萌生了对形式逻辑简化与经验观察的潜在倾向。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风暴——主体、科学与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共同撕裂了中世纪的世界观,将人类主体推向了舞台中央。 第六章:人性的解放与权力的重构:人文主义与政治哲学 本章考察了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本的“回归本源”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如何重塑了对个体价值的认知。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标志着政治思想从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关注“实际效果”而非“理想图景”。随后,我们将分析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在“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的论述中,如何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提供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基石。 第七章:观察者与客体:科学革命中的认识论转向 科学革命不仅仅是新发现的堆砌,更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革命。伽利略和培根对实验和归纳方法的强调,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定性物理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自我意识作为一切知识的起点。本章深入剖析了这种主体中心论如何与新的机械论宇宙观相结合,并将自然界降格为可被量化、可被操纵的客体。 第八章:启蒙的悖论:自由、理性与普遍性的代价 启蒙运动是现代性的最高潮,它歌颂理性与进步。康德对“人类的未成年状态”的批判,确立了道德自主性的核心地位。然而,我们也必须审视其内在矛盾:在追求普遍人权的同时,启蒙思想在殖民扩张和性别隔离问题上的不一致性。黑格尔对历史螺旋式上升的论述,试图将所有个体经验纳入一个宏大的、辩证展开的“绝对精神”体系中,为后世的社会理论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 第四部分:十九与二十世纪的断裂与重构 工业化、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使知识分子对“进步”的信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思想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碎片化。 第九章:异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权力/知识的解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将思想的根源追溯到物质生产方式与阶级结构。本章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反思性的工具,揭示了社会表象之下的经济驱动力。随后,我们将探讨尼采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真理的“谱系学”式解构,他“上帝已死”的宣告,为后续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扫清了道路。 第十章:意义的漂移与存在的重负: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在理性信念动摇的时代,人们转向对“在世存在”的直接体验。胡塞尔的现象学致力于描述意识的结构本身,而海德格尔则将问题导向“存在”的追问。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将个体的焦虑置于世界的虚无之中。本章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回应了工业化带来的疏离感,并为个体在缺乏既定意义的世界中确立价值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十一章:结构、符号与主体性的消解 二十世纪后半叶,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语言和符号系统进行了彻底的分析。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为理解文化如何“建构”现实提供了框架。福柯对知识、权力和主体性之间复杂纠缠关系的考察,揭示了知识体系本身是如何服务于特定社会控制机制的。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则挑战了西方哲学中对“在场”和“中心”的根本偏好。 结语:重返当下——思想的未来图景 《历史的褶皱》的终点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当下的工具箱。理解了从轴心时代的秩序构建到后现代对中心瓦解的过程,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关于身份、技术伦理、全球治理的讨论,无不带着历史的深刻印记。本书旨在培养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意识,使读者能够辨识出那些潜藏在日常话语和新兴理论背后的古老结构,从而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中,锚定自己的思想坐标。 --- 本书特色: 深度关联性分析: 侧重于思想如何回应特定的社会危机(如城邦衰落、宗教分裂、工业异化)。 跨文化对比视角: 平行考察东西方关键思想流派,避免欧洲中心论的局限。 概念的动态追踪: 追踪核心概念(如“理性”、“自然”、“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含义漂移与意义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上册”,我心中最主要的期待,其实是它在定义“什么是艺术”这个永恒命题上的态度。我倾向于那些勇于给出明确界定,同时又承认界限的模糊性的论述。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功能差异,不仅仅局限于欧洲的油画和雕塑。比如,作者是如何看待东方园林艺术或早期部落仪式艺术,在“观念”层面上与西方学院派传统的异同?如果作者能够以一种具有世界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差异,而不是将欧洲标准作为唯一的度量衡,那这本书的格局无疑将大大提升。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阐释的权力”的讨论——谁有资格定义什么是好的艺术,以及这些定义是如何被历史的惯性所固化的。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艺术真理,让我们看到其背后复杂交织的文化逻辑和权力运作。

评分

坦白说,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在跨学科对话方面的潜力。我注意到引言中多次暗示了艺术史的阐释必须建立在更广阔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这让我非常振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梳理出“风格”的演变如何映射了特定历史时期大众心理结构转变的书籍,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流派。比如,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立体主义兴起背后,那种对传统线性时间观的集体性焦虑和反叛,以及这种反叛如何精准地契合了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带来的认知冲击。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转化为对具体艺术现象的有力解释工具,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史的范畴,而能成为理解人类认知变迁的一把钥匙。从封面设计那种极简而又充满张力的排版来看,我猜想作者在文字组织上也会追求一种内在的韵律感和逻辑的紧密性,绝不会是那种松散的随笔集合。

评分

最近几年,关于艺术价值的讨论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和即时反馈,这让我越来越怀念那种能够提供完整知识体系的著作。这本书从标题上看,似乎就肩负着构建一个宏大框架的使命。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勾勒出西方审美观念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演进脉络,尤其是在媒介革命对艺术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那个关键节点。比如,当摄影技术出现后,绘画赖以生存的“记录真实”的使命是如何被剥离,从而促使画家们转向对内在情感和纯粹形式的探索?我对这种因技术限制或突破而引发的哲学转向非常着迷。如果这本书能够以清晰的逻辑链条将这些看似孤立的艺术事件串联起来,为读者提供一张清晰的“观念地图”,那么即使中间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也是非常值得的。这种系统的梳理能力,正是当下很多快餐式读物所缺乏的。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让我联想到过去那些需要花费数月才能消化完的经典著作。我个人对那种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文化“生产力”的视角特别感兴趣。我希望它能跳出“天才论”的窠臼,转而探讨在不同生产关系下,艺术家是如何被体制、赞助人和市场塑造的。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艺术赞助人”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他们既是支持者,也是一种隐形的审查者。特别是对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宫廷艺术的分析,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权力与审美规范之间微妙博弈的深度挖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详实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画派是如何因为获得了某个王室或教会的支持而迅速确立其主导地位,那将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我希望能读到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艺术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美感和技巧的赞叹上,而是去解构支撑这份美感的社会结构。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本一上手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很舒服,那种老派印刷出来的油墨香气扑面而来,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热衷于宏大叙事的时代。虽然我还没有细细品读每一个章节的论述,但光是目录的编排和引言中那些对“美学本质”的追问,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那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术韧劲。我特别好奇,在探讨艺术如何超越纯粹的技艺,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这个过程中,作者是如何平衡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观念的敏锐性的。我很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视觉语言的结构分析,以及它如何与后来的启蒙运动思想发生碰撞和分野的精彩论述。尤其是在触及到那些早期理论家对“模仿”(Mimesis)的重新定义时,我预感这本书会提供一种不同于学院派标准教科书的、更为精妙和内省的视角。这绝不是一本让你轻松翻完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攀登,需要读者带着充足的耐心和批判性的思维才能真正领会其中深藏的宝藏。

评分

艺术史上的经典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印刷清晰,正版,暂时还没看,先好评!

评分

虽然是老书,可是新版,又加上活动,推荐!

评分

作参考书还行,有图片,包装精美,但专业的看不够的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还没拆封,整体感觉很棒,快递很快。

评分

北大出版的艺术类书籍,挺好的一本书,挺喜欢看的。

评分

绝对的印刷好,绝对的印刷好

评分

还没看,好书,是老师推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