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导论》分为五章,每章对应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分别为: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新的学科门类划分及学科设置原则,本书以艺术学涵盖的五个一级学科为导向来统揽全书构架,以艺术学理论基本知识为重心,结合各艺术门类基本知识,力求对艺术学学科做全面的介绍。
柴永柏,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音乐与文学跨学科研究博士生导师。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第一章 艺术学理论
第二章 音乐与舞蹈学
第三章 戏剧学和影视学
第四章 美术学
第五章 设计学
……
这本书的辅助阅读材料和索引部分做得堪称典范。通常很多导论性的书籍,在结尾处只会附上一个简陋的参考书目,但这本则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延伸阅读路径图”。它不仅列出了每章主题对应的核心文献,甚至还针对不同深度的读者给出了建议,比如“初学者可先阅读A、B两册入门读物,进阶者请参考C、D的专业论著”。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此外,书后的名词解释部分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用一句精炼的语言总结了该概念在艺术史发展中的核心争议点,使得像“构成主义”、“新客观性”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瞬间清晰明了。我特别赞赏它在索引中加入的“关键视觉元素”对照表,如果你想快速回顾“罗斯科的色域绘画是如何运用色彩来引发精神共鸣的”,可以直接查到相关的页面范围,这对于需要快速检索和交叉比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阅读便利性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和编辑团队对读者学习过程的尊重。
评分我试着阅读了其中关于“符号学在现代主义批评中的应用”这一小节,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克制、逻辑严密的学院派写作,但有趣的是,它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阐述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时,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定义上,而是立刻转向分析了杜尚的《泉》是如何颠覆了传统艺术品的“指涉”功能。这种将高深理论与具体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处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特定艺术家的介绍,也避开了那种“生平简介+代表作罗列”的流水账模式,而是着重于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个艺术家选择了这种材料、为什么他拒绝了某种既有的审美规范?这种以“选择与拒绝”为核心的叙事,让艺术史不再是既定事实的陈述,而是一系列充满张力的历史抉择的集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自己对于某些经典作品的固有看法是否因此受到了冲击和修正,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所应具备的醍醐灌顶之效。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僵硬的“时间线”叙事逻辑,而是似乎更侧重于“主题”和“问题意识”的引导。初翻几页,便能发现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提出了几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美的定义是否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而发生根本性的偏移?”这类深刻的哲学叩问,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前艺术”、“古典艺术”这样的章节标题。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一个非科班读者的好奇心,它更像是一场侦探般的探索,引导你去寻找不同艺术现象背后的共同逻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媒介与观念”章节的布局,它似乎试图打破绘画、雕塑、建筑之间的壁垒,直接探讨媒介材料本身的社会意义。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本书的体量感不再是知识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思维网,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产生着复杂的关联,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梳理。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普及知识,更在于培养读者一种“观看世界”的全新视角,教会我们如何从艺术的肌理中解读人类文明的深层密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尤其是封面那几幅抽象表现主义的画作,色彩的碰撞和肌理的层次感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在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就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预示着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绝非等闲之辈。内页的纸张选用上也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阅读时的反光疲劳,更衬托出其中大量印刷的艺术图像的精细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期艺术流派代表作的版式安排,图文的布局错落有致,没有那种刻板的教科书式的呆板感。比如,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革新那部分,图例的放大与解构分析部分处理得极其清晰明了,甚至连达芬奇手稿中的一些细微笔触变化,都能被放大到足以观察出其运笔的力度和方向。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文本内容,仅凭这出色的视觉呈现,便足以判断这是一部在工艺和审美上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作品,对于任何一个重视阅读体验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光是收藏其外在形态就已经是一种享受。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在午后阳光下,配上一杯手冲咖啡,慢慢翻阅,感受纸张与墨香带来的沉静之美。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老派的、沉稳的、拒绝浮躁的学术气质。它没有试图用夸张的标题或猎奇的八卦来吸引眼球,其力量感完全来源于内容的密度和逻辑的自洽性。我发现自己很难快速“浏览”这本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入了一个需要全神贯注才能破解的迷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知识结构的缺漏与偏见,迫使我去审视那些被我长期忽略的艺术史盲区。比如,书中对非西方艺术体系的引入,不是作为西方艺术的“脚注”或“补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探讨了不同文明在解决人类普遍美学问题上的殊途同归。这种包容且深刻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介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活动和文化创造力的宏大论述。读完这本书,我期待的不是能背诵多少艺术家的名字,而是能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去理解我们生活周遭的一切视觉信息背后的深层动因。
评分还没看,慢慢静心看
评分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绝望地承认,当你远离我时,我爱你更深。
评分这个颜色可以。。。。。。。。。
评分其实又是美术史类的书籍,没有太多关于艺术与人类观念的参数。
评分书真是没得说,非常好!先买了上册看了,才决定买下册。内容丰富,比一般美术史书籍提供的信息大的多。
评分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价格给力 上新及时
评分这个应该不能说是精装的,是胶装,开本太大翻或不翻时间久了都会出现脱页现象,图还好
评分艺术史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