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的历史/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美术学院的历史/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著,陈平 译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艺术史
  • 美术学院
  • 何香凝美术馆
  • 艺术名著
  • 译丛
  • 中国美术
  • 西方美术
  • 艺术教育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117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1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史名著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术学院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画卷。
  本书开篇将academy这一术语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园的哲学传统,并介绍了在美术学院诞生之前这一古典传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复活并得到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以大量的史实和生动的叙述,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到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再到巴黎美术学院和国立包豪斯学校,一步步引领读者领略了美术学院兴起与发展的图景。
  佩氏以讲述四百年欧洲各地美术学院的性质、目标、组织法与教学法的演进为主线,讨论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美术学院与行会的关系、艺术家与公众及政府的关系、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关系等重要话题,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史料与趣闻。
  作者将美术教育这一主题置于欧洲广阔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就艺术教育所提出的问题是超时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使得本书成为从社会学角度(趣味史、艺术品交易史、展览史、收藏史)研究美术史的一个早期范例。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德裔英国美术史家,剑桥大学斯莱德讲座教授(1949—1955),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1959—1969)。佩氏学术视野开阔,著作宏富,其研究在建筑史与现代设计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且善于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化为雅俗共赏的形式引入大众的视野。他从1942年开始策划出版的“鹈鹕艺术史丛书”是20世纪规模大、学术成就极高的英文艺术史丛书;编撰的46卷本《英国建筑》(1951—1974)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术史杰作之一。其主要著作还包括《现代设计的先行者》(1936)、《美术学院的历史》(1940)、《欧洲建筑史纲》(1942)、《英国艺术的英国品性》(1956)、《建筑与设计研究》(1968)、《建筑类型史》(1976)等。由于他杰出的学术贡献,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于1967年授予他金质奖章;两年之后他又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封号。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2005—2014)。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美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十余部;主编有“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从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到圣路加美术学院(16世纪)
第三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 1600—1750)
第四章 占典的复兴、重商主义与美术学院
第五章 19世纪
第六章 工艺美术的复兴与当今艺术家的教育
附录一 1563年瓦萨里的美术学院章程
《1563年瓦萨里的美术学院章程》的意大利原文
附录二 第四章与第五章中涉及的有关美术学院的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艺术史的广袤星河:精选导览与深度解析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以来,在艺术史研究、批评理论以及特定艺术思潮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部重量级著作的精要与深度评述。它并非对单一机构或地域历史的梳理,而是一次穿越不同文化脉络、探讨艺术本质与社会关联的学术之旅。本书旨在为专业研究者和严肃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审视艺术史学科的建构、演变及其面临的当代挑战。 --- 第一部分: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之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对“现代性”艺术实践的奠基性文本的解析,这些文本彻底重塑了我们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艺术革命的方式。 1. 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与内在逻辑——深入剖析贡布里希的视角与挑战 本书精选了对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 Gombrich)的经典著作——《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关于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叙事结构进行细致的批判性解读。我们不只是复述其对“接受”和“图式”的经典论述,而是将其置于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进行反思。具体探讨了贡布里希在处理“非西方”艺术影响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现代艺术史学者如何在其框架上搭建起对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早期抽象艺术的动力学分析。 重点分析了贡布里希对“风格”演变的线性叙事模式,并引入了如迈克尔·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l)的“感知习惯”理论,对比分析了图像的观看方式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文化工具所塑造的。这部分内容特别关注了从库尔贝到塞尚,视觉再现如何从模仿自然转向表达内在结构的过程,并探讨了摄影技术对这一转型的加速作用。 2. 视觉符号学的兴起与图像的权力——瓦尔特·本雅明的媒介理论在绘画中的应用 本章深入阐述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核心论点,并将其具体化到20世纪初的绘画实践中。我们探讨了“灵韵”(Aura)在油画向平面化、大众复制媒介(如摄影、平版印刷)过渡中的消解过程。 详细分析了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如何试图在机械复制时代重塑一种“原初性”或“在场性”的努力。书中收录了对本雅明关于蒙太奇理论的深度解读,并将其应用于立体主义的解构手法以及达达主义对传统艺术神圣性的颠覆。我们考察了艺术作品如何从“宗教祭坛”转向“政治剧场”,以及艺术家如何在技术革命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 第二部分:非西方艺术的重构与全球视野 本部分致力于打破由西方中心主义建构的艺术史叙事,探讨非西方艺术传统在20世纪的自我觉醒、被误读以及最终进入全球对话的复杂过程。 3. 日本“浮世绘”对欧洲艺术的冲击与吸收——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动性研究 本书选取了对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Ukiyo-e)版画传入欧洲后,对印象派和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产生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考证。重点不在于简单罗列影响,而是深入分析了欧洲艺术家(如德加、莫奈)是如何选择性地吸收浮世绘中的构图、色彩平面化和对日常瞬间的捕捉。 特别关注了日本艺术对西方“东方主义”想象的投射与反作用力。通过对比早期对浮世绘的收藏记录与后来的艺术评论,揭示了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复杂性,以及日本艺术家如何在本土坚持传统美学,同时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吸纳的实践路径。 4. 殖民地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艺术主体性——非洲雕塑与现代主义的辩证关系 本章着眼于非洲雕塑(特别是刚果和马里地区的木雕)如何被巴勃罗·毕加索等现代主义先驱“发现”并纳入其“原始主义”(Primitivism)的范畴。本书挑战了这种“发现”行为背后的权力结构。 我们详细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类学家和艺术品收藏家对非洲艺术的分类与标签化过程。随后,通过分析20世纪下半叶桑巴(Samba)或杜菲(Doofy)等当代非洲艺术家的创作,探讨他们如何回应或解构“原始”标签,致力于建立一种既植根于本土精神传统,又具有全球对话能力的艺术语言。本书强调了艺术史叙事中,声音被压制的一方的能动性重建。 --- 第三部分:当代批评理论的工具箱 本部分转向分析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批评理论工具,这些工具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的社会嵌入性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5. 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向——符号学在视觉艺术批评中的应用与局限 本书探讨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号学理论,特别是其“神话”(Mythologies)概念,如何被应用于分析广告、流行文化以及当代装置艺术。我们梳理了从早期对图像的“所指”与“能指”的静态分析,如何过渡到后结构主义对意义不稳定性和“作者之死”的探讨。 具体案例分析集中在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探讨其如何通过重复和挪用来制造或消解符号的“神话”。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依赖符号学分析可能导致的对艺术作品的“文本化”倾向,从而忽视了其物质性(materiality)和情感维度。 6. 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与艺术资本的流通 本章引入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模型,将艺术世界视为一个具有自身规则和权力分配的“场域”(Field)。详细解释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艺术品市场”在定义何为“有价值的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分析艺术品拍卖市场、大型双年展的策展逻辑以及学院内部的评判标准,本书揭示了艺术史的“正典化”(Canonization)过程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精英阶层。探讨了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与收藏家如何共同构建“合法性”,以及新兴艺术家如何试图颠覆或渗透这个既定的场域结构。 --- 结语:面向未来的艺术史视野 本书最终聚焦于当前艺术史研究的前沿挑战:生态批判、数字艺术的本体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它不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审视和解构现有知识体系的工具,鼓励读者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发掘被忽略的角落与边缘的声响,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复杂且充满活力的艺术史图景。本书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激发对艺术与世界关系进行持续、批判性反思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艺术世界观。作者在梳理脉络时,那种历史的纵深感扑面而来,从早期的萌芽到后来的流派纷争,每一步的演变都有迹可循,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称赞。但它绝非枯燥的年代记叙,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尤其擅长在宏观叙事中,突然聚焦到某个关键人物或某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上,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挣扎与辉煌。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艺术思潮的交叉影响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让你明白,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哲学、甚至政治风云紧密交织的产物。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旅行,对整个艺术史的认知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可以用“启发性”来概括。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理论框架,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提问”。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经常会抛出一些极具挑战性的观点,引导读者去质疑既有的定论,去反思我们是如何看待艺术的价值和传统的。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书本上呈现的结论,而是会主动去查阅其他资料,去进行跨学科的联想。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它不仅带你走完了既定的路线,更在你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领域的种子。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艺术史,或者希望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代文化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维助推器”,它的影响是深远且持续的,远超出了阅读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精心设计的封面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让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艺术思潮涌动的年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大量穿插的那些高清的黑白与彩色图片,无论是对大师作品的细节捕捉,还是对历史场景的还原,都做得极为出色。排版上,文字的行距和字号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摩挲那些插图,那些线条的张力、光影的变幻,隔着纸页都能感受到创作者当年的心血。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收藏和细品的艺术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匠心独运,绝对值得每一个热爱艺术史的读者为之倾倒。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挖掘出的那些“幕后故事”。我们都知道那些伟大的艺术流派和运动,但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它们“是什么”的层面,它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艺术家们当时的经济状况、他们的社交圈子、他们之间微妙的竞争与合作,甚至是一些被历史尘封的八卦和争议,都被作者巧妙地嵌入了叙事之中。这种“有人情味”的历史书写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遥远艺术史的距离。它让我意识到,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巨匠,他们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读完后,我对那些经典作品的再欣赏,已经多了一层理解和共鸣,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是超乎预期的惊喜。很多艺术史著作的译本,往往在专业术语的转换上显得生硬或晦涩,但这个版本完全没有这种“翻译腔”。译者显然对西方艺术史的语境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文字流畅、准确,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确保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特别是那些需要阐释复杂理论概念的部分,译者采用了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化繁为简,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留意了几个我平时阅读时会感到困惑的术语对比,发现这里的处理方式既专业又不失温度,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统一。可以说,没有如此高质量的翻译作为基石,这本书的深刻内涵恐怕会大打折扣,这绝对是翻译界的一个高光时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