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云白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书法
  • 艺术
  • 入门
  • 技法
  • 印章
  • 传统文化
  • 文房四宝
  • 篆刻艺术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99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1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刻入门》是初学篆刻者自学入门的一本好教材。孔氏在前人著述的基础上,以历史源流的梳理和具体专题的分析为重点,从篆刻艺术的纵断面和横剖面错综论述,分识印、别篆、篆印、用刀、击边与具款、名家流别、印论印钮与用具等篆刻学习必备知识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分析。

目录

第一章 识印
周秦时期
古玺
小玺
秦印门
汉魏六朝时期
官印门
私印
一面印
两面印
子母印
带钩印
五面六面印
巨印
姓名印
表字印
臣妾印
书简印
总印
回文印
朱白文相间印
图案姓名印
杂印
肖形印
吉语印
黄神越章
封泥
隋唐以来时期
官印
杂印
斋馆印
别号印
收藏印
词句印
花押印

第二章 别篆
古文
籀文
秦篆
摹印篆
殳书 虫书 鱼书 鸟书
九叠文
甲骨文
杂体

第三章 篆印
第四章 用刀
第五章 击边与具款

第六章 名家派别
文何
徽派
浙派
邓派
赵之谦与吴俊卿
闽派

第七章 印论

第八章 印质印钮与用具
印质
印钮
用具

附录
用印法
制印色法
刀下乾坤:现代书画家的篆刻实践与理论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侧重于“篆刻入门”的初级技法指导,而是深入剖析了当代篆刻艺术在理论构建、风格演变、材料革新及跨媒介应用等多个维度上的复杂图景。它以一种批判性、历史性的视角,审视了篆刻自明清以来,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实践的过程,旨在为具有一定篆刻基础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参照系。 第一部分:篆刻的“古法”与“今变”——理论溯源与范式转换 本部分将着重探讨篆刻艺术在理论层面的流变。我们首先回顾了秦汉碑刻、明清流派印章(特别是浙派、皖派)在理论建构上的核心要素,如“刀法入印”、“布局错综”、“意在笔先”等观念是如何被确立和固化的。 随后,我们将重点分析二十世纪以来,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美学思潮的涌入,篆刻理论如何面临挑战和重塑。书中详细梳理了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以书入印”的风格突破,并探讨了他们对“印外功夫”的强调如何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篆刻的训练模式。我们引入了艺术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民国时期“书画印”一体化趋势对篆刻独立性的冲击与融合。 关键章节提炼: “形”与“意”的辩证: 深入剖析传统理论中“法度森严”的“形”的约束,与晚清以来对“意趣横生”的“意”的追求之间的张力。探讨这种张力如何催生了“意匠”与“拙朴”等审美范畴的产生。 从“校勘”到“创造”: 探讨篆刻家从早期侧重于对古碑文字的“摹古”和“校勘”,转向当代强调个人独特语言和时代精神表达的创作观念转变。 “金石气”的再定义: 传统上指代古朴浑厚的“金石气”,在当代如何被抽象化和个性化?我们分析了部分当代篆刻家如何通过特殊的刀法处理(如“冲刀”、“斧劈”)来表达对“时间感”和“物质性”的理解,而非单纯模仿古印的锈蚀效果。 第二部分:材料的边界与触感——印石的物质性研究 本书摒弃了针对初学者的“如何选石”的实用指南,而是从材料科学和美学哲学的角度,对篆刻用石的物质属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印石的“内在肌理”与“外部光泽”如何影响最终的印文效果,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被艺术家所利用或反叛。书中对寿山石(田黄、芙蓉、荔枝冻)、青田石、昌化石等主流石材的矿物构成、硬度变化、受刀性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以下议题: 石材的“时间性”: 如何理解不同石材随着环境变化(湿度、温度)所产生的微妙“活变”?这不仅是材料的物理变化,也是艺术家与作品之间持续对话的过程。 “反材料性”的实践: 部分当代篆刻家如何故意选用市场价值较低或质地极端的材料(如页岩、玛瑙),以挑战传统篆刻对石材美学的既有期待,从而突出刀法与构图的纯粹性。 非石材料的实验: 简要涉及了黄铜、玉石、甚至塑料等非传统材料在篆刻创作中的应用案例,探讨材料的更换对印文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结构、布局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秩序 本部分将核心议题集中于篆刻的视觉构成——布局。我们超越了传统上对“朱白相间”的技法讲解,转而探讨篆刻布局如何作为一种现代图形设计语言存在。 书中通过大量当代优秀作品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现代篆刻家在处理文字与空白(朱文的字与白文的底)关系时所采用的复杂策略。这包括对西方格式塔心理学中视觉组织原则在印章设计中的隐性运用。 案例分析侧重: 节奏的建立与打破: 如何通过文字的疏密、线的粗细变化,在方寸之间营造出音乐般的韵律感。特别关注那些刻意打破平衡、制造视觉紧张感的布局手法。 图腾化与符号化: 分析当代篆刻如何将文字从单纯的语义载体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抽象符号,以适应现代平面设计和标识系统的需求。 “文”与“边”的关系: 传统上,边框是稳定印章结构的基石。当代艺术家如何处理残破的、不规则的,甚至完全“失边”的布局,以表达对传统稳固性的质疑或超越。 第四部分:当代篆刻的跨界对话与未来走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艺术生态,探讨篆刻如何与其他艺术形式产生深刻的关联和互文性。 我们分析了当代篆刻家如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入到书法、绘画、乃至装置艺术之中。例如,如何将印章的“刀法痕迹”转化为大幅书写中的笔触语言,或者如何利用印泥的物理特性进行“拓印行为艺术”。 前瞻性思考: 数字时代的“拓印”: 探讨数字化采集和高精度复制技术对传统拓印这一“过程艺术”的挑战与机遇。 小体量雕塑的延伸: 将印章视为一种“可捺印的微型立体雕塑”,探讨其在当代雕塑语境下的身份定位。 批判性继承: 总结当代篆刻面临的挑战,如如何在全球化审美趋势下,保持中国传统篆刻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深度,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中国书法、篆刻基础,对艺术理论、美学史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艺术院校师生,以及致力于寻求篆刻艺术更深层次理论支撑与风格拓展的资深爱好者。本书不提供“如何刻好一个字”的简单操作指南,而是旨在提供一把理解篆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复杂性的理论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平衡处理。作者并未将篆刻视为僵化的古董,而是鼓励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尝试。书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印章创作的案例分析,这拓宽了我的视野。例如,如何利用现代的抽象图形与古典篆字进行巧妙结合,如何在新材料(比如树脂、亚克力等非传统石材)上进行实验性的尝试。这些内容不仅让篆刻这门技艺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艺术的敬畏和对探索的热忱,极大地感染了我。他告诉我们,每一次落刀,都是与古人对话,也是与自我内心深处的对话。读完此书,我不再只是想“学会刻字”,而是开始思考“我想要通过这枚印章表达什么”,这种思维层次的跃升,是任何一本简单的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活泼且富有感染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技法书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对话”,他擅长的就是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篆刻原理。比如,他将“冲刀”比喻成行云流水,将“切刀”形容为斩钉截铁,这些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就让那些抽象的技法变得立体起来,易于理解和记忆。此外,书中对“布局”的讲解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把字放进方寸之间,而是探讨如何通过字体的增损、避让、呼应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气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闲章”创作的章节,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哲思或者对自然的感悟,通过最精炼的文字和最简洁的线条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雕刻一个名字,更像是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微型的注脚。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它的结构和气韵。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传统艺术充满好奇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从一开始拿到书,我就被它精美的设计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作者对篆刻这门古老技艺的理解和梳理非常到位,他没有直接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这个领域。比如,对于印章的历史源流,书中不仅有详尽的文字描述,还配上了大量清晰的图例和拓片,让我这个“小白”也能很快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印风特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工具的使用上,细致到了每一个落刀的角度和力道的把握,甚至连如何正确地磨刀、保养刻刀的细节都毫不保留地分享出来。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实践的信心。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身边就坐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耐心解答着我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疑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艺术启蒙读物,让我领略到了篆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预期的很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教如何刻字的实用手册,没想到它竟然能将篆刻的理论基础搭建得如此坚实。书中对“篆”的理解,从甲骨文、金文一直讲到小篆,深入剖析了篆书的结构美学和章法布局的奥秘。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书法的意境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去,这一点对于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进阶学习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例如,关于“朱文”与“白文”的处理差异,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对比案例,分析了不同布局在视觉上产生的心理感受。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印石的选择和处理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田黄、寿山石、青田石等不同石材的特性、硬度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甚至连“打磨”和“抛光”的技艺都阐述得丝丝入扣,这绝对是市面上很多入门书籍所欠缺的宝贵经验。读完这部分,我对印石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明白了好石头配得上好的构思和精湛的技法,而不仅仅是随便拿起一块石头就能开始的。

评分

这本书的实操指导部分设计得极其人性化。作者清晰地认识到,理论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可供临摹的篆书范例,并且这些范例的选取非常考究,涵盖了从古朴到秀丽的各种风格。更贴心的是,作者特别设置了一个“常见错误与修正”的板块。在这个部分,他列举了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刀法犹豫、线条僵硬、边框处理粗糙等,然后配上“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的对比图,并详细分析了出错的原因和补救措施。这对于独自摸索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省去了我大量“走弯路”的时间和材料成本。通过对比这些错误案例,我能更早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手感和思维定式,让我的练习效率直线飙升。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你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提供一套固定的模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