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设计师、古村保护与规划专家、古建保护、规划研究者、古村落爱好者 ①选题从多方面介绍古村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规划。 ②本册所选案例皆为安徽地区特色古村,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可向全国推广借鉴
内容简介
《中国zui美的古村1》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优秀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进行报导,为至今未得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古村提供经验借鉴,本册主要报导安徽地区的古村,诸如黟县宏村、黟县西递村、歙县呈坎、黟县卢村、泾县查济、黟县南屏、黟县屏山、旌德江村,并从其历史变迁、选址规划、建筑特色、建筑与景观以及保护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
黄滢,欧朋文化主编,专注于空间环境设计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热爱东方文化,大力推崇将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作品推向国际,构架起国际国内设计交流的桥梁。策划出版了《禅意东方》《万有引力》《宴遇东方》《宴遇》《简美》《浪漫新古典》等系列畅销书,在设计界、地产界、设计院校赢得良好口碑。
内页插图
目录
徽州古村落
徽州古村落的风水观
徽州古村落的布局
徽州古村落的构成要素
水口
祠堂
牌坊
书院
民居
黟县宏村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建筑风格与特色
建筑与观景巡礼
汪氏宗祠
南湖书院
承志堂
树人堂
敬修堂
桃源居
运营开发
黟县西递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建筑风格与景观细节
建筑与观景巡礼
胡文光牌楼
东园
走马楼
西园
大夫第
履福堂
桃李园
旷古斋
惇仁堂
敬爱堂
罗东舒祠
罗纯夫宅
下屋
燕翼堂
长春社
老虎洞
环秀桥
志诚堂
志远堂(私塾)
思济堂
思成堂
追慕堂
迪吉堂
笃敬堂
保护规划
开发模式
宣传策略
歙县呈坎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风水现象
古村落特色
建筑风格与景观细节
建筑和景观巡礼
罗东舒祠
罗纯夫宅
下屋
燕翼堂
长春社
老虎洞
环秀桥
保护与开发思路
黟县卢村
历史变迁
规划布局
建筑巡礼
志诚堂
志远堂(私塾)
思济堂
思成堂
泾县查济
历史变迁
选址格局
建筑特色
建筑与景观巡礼
宝公词
二甲祠
德公厅屋
洪公祠
翔义堂
爱日堂
进士门
镏公厅屋
古桥
如松、青山二塔
财神桥
馀庆堂
建筑装饰艺术
保护规划
歙县棠樾
历史变迁
规划布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棠樾牌坊群
敦本堂(鲍氏支祠)
世孝祠
清懿堂
鲍家花园
黟县南屏
历史变迁
选址规划
建筑特色
建筑与景观巡礼
叙秩堂(叶氏宗祠)
奎光堂(叶氏支祠)
长宁湖
光裕堂
庆余堂
有庆堂(敦仁堂)
聚秀湖与世科牌坊
狮山古庙
江氏宗祠
溥公祠
立本堂
进修堂
笃修堂
父子进士坊
孝子祠
御前侍卫厅
咸宜堂
显济庙
尚素堂
冰凌阁
翰林老宅
雕花厅
慎思堂
小洋楼
半榻山房
菊豆药铺
步步高升巷
保护发展规划
黟县屏山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长宁湖
光裕堂
庆余堂
有庆堂(敦仁堂)
聚秀湖与世科牌坊
狮山古庙
江氏宗祠
溥公祠
立本堂
进修堂
笃修堂
父子进士坊
孝子祠
御前侍卫厅
咸宜堂
显济庙
旌德江村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聚秀湖与世科牌坊
狮山古庙
江氏宗祠
溥公祠
立本堂
进修堂
笃修堂
父子进士坊
孝子祠
旅游发展规划
精彩书摘
徽州印象,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山中书院、镇前牌坊……构成的天人
合一,山水与人文自然融合的清灵意境;
徽州印象,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四水归堂转角楼,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精美细腻的建筑华宇;
徽州印象,是油菜花田遍金黄,牧童树下短笛忙,蝶舞莺飞花自香的田园风光;
徽州印象,是文化之都、东南邹鲁,更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紫阳、竹山、南湖书院里薪火不绝,书香连绵;
徽州印象,是崇文尚学,诗书传家,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书声;
徽州印象,是以儒家文化指导经商,积累富可敌国财富,创造商业辉煌,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的传奇徽商;
徽州印象,是世家传承,宗祠处处,牌坊连片,宗族繁衍生息,永远牵念难舍的故乡;
徽州印象,是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石雕三绝美誉响彻四方的精湛技艺;
徽州印象,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走出的故乡,是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官史佳话,更是朱熹、胡宗宪、程大位、汪道昆等高官鸿儒共同书写的荣耀篇章;
徽州印象,是新安医学、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州戏曲、徽州菜系等徽派文化,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为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中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五百余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州的地理环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古徽州四面有4 座山,西边黟山即黄山,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黑白两山,龙飞凤舞,形成黑白徽州的格局。北方是障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 787 米),南边是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海拔1 728 米),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大鄣山(海拔1 629.8 米)、横亘在婺源西南部的凤游山(海拔675 米)、拔起于休宁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海
拔585 米),是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最为著名的当属绵亘于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的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 860 米),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宏伟壮丽,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古徽州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东边—白际山脉(俗称南乡)。
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从现代意义上说,风水美的内核,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良性互动,是人与自然界的对话,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中国古代村落选址注重景观优美。风水学认为,好的村落环境应该有好的气场表现。其景观上的表现是山川秀丽、绿林阴翳,正如理学家程颐所讲:“何为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完整,即强调村居的形局和气场,认为村落所依之山应该来脉悠远,起伏蜿蜒,成为一村生气的来源。同时要求村基形局完整,山环水抱,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
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幻奇。其间水系丰富,江水悠悠,湖泊水库溪流,与山色相映生辉。徽州人在古村落的选址上追求吉祥的风水态势,对山形、水势、气韵,提出了种种苛刻的审美要求,更高的立意,更深层的内涵,是想确保子孙的发达与勃兴,祈求千秋后代的幸福与安康。
徽州人爱山爱水,遵循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选址的基本要求。比起其他风格的建筑艺术流派,徽派建筑更表现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关系。无论村落住宅、私家园林、祠堂庙宇、亭阁牌坊,都力图与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徽派建筑素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所有民居十有八九也大多是和山光水色打成一片,或背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直至“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环槛流”“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窗外是山,槛外是水,山山水水与家相联。山峦为溪水的骨架,溪水是村落的血脉,村镇顺溪水走向展开,其支流或人工沟渠在街巷中盘曲。
史诗般的回响:探寻中华文明深处的精神坐标 书名: 逝水流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间烟火与哲学意境 作者: 闾山 出版社: 鸿蒙文汇 ISBN: 978-7-5502-XXXX-X 定价: 168.00 元 --- 卷首语:在时间的洪流中寻找安顿之所 我们栖居于一个被快速、喧嚣、扁平化的信息流裹挟的时代。当高速列车撕裂了山川的宁静,当智能手机取代了邻里间的对视,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构成我们民族精神底色的、沉静而有力的东西,是否正在消逝? 《逝水流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间烟火与哲学意境》并非一本历史教科书,亦非单纯的民俗志。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考古,一次对时间长河中那些被现代性轻易忽略的“活的历史”的追溯与重构。本书的焦点,在于剖析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在清代至民国初年这一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生活哲学、伦理构建以及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宇宙观。 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那个没有电灯、没有高效交通、个体生命极其脆弱的时代,中国人是如何组织他们的家庭、维护他们的秩序、对抗生命的虚无,并从中提炼出足以支撑数千年文明的独特智慧的? --- 第一篇:烟火人间——日用而不知的生存法则 本篇聚焦于传统社会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层面:物质生活与社会组织。 一、 谷物与礼仪:农耕文明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延伸 详细描摹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域的耕种技术、节气更迭对社会生活的绝对支配力。探讨了“五谷”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祭祀体系中连接人神的关键媒介。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一间典型的传统农家,从柴米油盐的置备,到燃料的储备,解析在“丰歉无常”的压力下,中国人如何发展出细致入微的节俭哲学和“以备不时之需”的集体储藏机制。特别着墨于“时令”的概念如何渗透到每一个日常行为中,构建起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节奏感。 二、 院落的哲学:空间叙事与家族秩序 本书将“宅院”视为一个微缩的宇宙模型。分析了传统民居(如四合院、天井院落、客家围屋)的建筑布局、朝向选择、雕梁画栋背后的风水考量。这些空间安排并非纯粹的实用主义,而是家族权力结构、辈分秩序、男女功能区隔的物理投射。例如,内院的私密性与外院的公共性如何平衡宗族间的社会交往与礼法约束。 三、 绳墨与江湖: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张力 传统社会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式基层管理,其秩序主要依赖于“熟人社会”中的伦理和非正式权力结构。本章细致梳理了宗族、乡绅、保甲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角色,并深入探讨了“械斗”“排外”等社会张力现象,揭示了在没有完备法律体系的情况下,传统社区如何通过集体荣誉感和排斥机制来确立内部的“法”。 --- 第二篇:哲思潜流——从民间信仰到士人情怀 如果说第一篇是骨架,那么本篇就是血肉与灵魂,探讨支撑起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宏大叙事与细微感悟。 四、 祭祀的维度:与祖先的持续对话 本书将祭祖视为一种动态的、持续的社会互动,而非单向的缅怀。分析了“香火”的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为家族延续的精神血脉。探讨了民间神祇(如土地公、灶神、城隍)在地方信仰体系中的功能性,他们是世俗法律的延伸,是道德的监察者,也是灾难来临时人们诉诸的最后依靠。祭祀仪式中复杂的符号系统,是古代社会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密码本。 五、 悲悯的叙事:戏曲与说书中的伦理投影 传统大众娱乐是伦理教育最重要的载体。通过分析地方戏曲(如昆曲、京剧的早期形态、地方小调)中的经典母题——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揭示了普通民众如何在艺术的熏陶中理解世界的公平与不公。特别是对“才子佳人”故事中对个体情感压抑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永恒拉扯的深度剖析。 六、 “闲”的辩证法: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 本书重点剖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闲暇”的独特理解。与西方强调积极进取的“忙碌”观不同,中国传统士人视“读书、养性、寄情山水”为正业。探讨了“园林美学”如何成为士人逃离官场束缚、实现精神自由的“乌托邦”。分析了诗词歌赋中那种含蓄、克制、对“意境”的极致追求,如何成为一种抵抗世俗庸常的哲学武器。 --- 第三篇:时间与技艺——流动的遗产 本篇将关注那些依赖于口传心授、手眼合一才能得以传承的非物质性技艺,以及时间感在其中的体现。 七、 医者的仁心与草药的秘密 传统中医学不仅是一种医疗体系,更是一种观察生命与自然互动的方式。本书不涉及具体药方,而是探讨中医理论中“气”“经络”“辨证施治”背后的整体论哲学观。解析了医生在社区中所扮演的“半师半父”的角色,以及乡村医生在缺乏现代医疗条件时,如何凭借对人体的细致观察,维系着地方社群的健康。 八、 匠心的坚守:从泥瓦到织锦的物质性传承 深入考察了传统手工业的流程,如制瓷、木雕、染织等。着重于“失手”与“完美”之间的关系。传统匠人对材料的敬畏、对工艺的痴迷,如何使得每一件器物都凝结了数代人的经验与时间。这种对手艺的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构成了传统社会对抗“快速损耗”的有力抵抗。 九、 书简墨痕:文人交流中的距离与亲密 探讨了传统书信往来的艺术。在通信不便的时代,一封信件承载了巨大的情感密度。信中的用语、装帧、落款的选择,都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表演”。通过分析私人信札的范式,展现了在物理距离被拉大的情况下,情感和思想如何通过媒介进行微妙而精准的传递。 --- 结语:远去的背影与当下的启示 《逝水流年》旨在以一种近乎全景式的视角,还原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传统社会图景。它并非为了浪漫化过去,而是为了理解我们从何处走来。当我们审视古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漫长的时间中,构建起如此精妙而自洽的精神秩序时,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力量,去审视我们在无限选择中可能迷失的方向。 本书献给所有对“根”与“本”抱有探寻之心的读者,让我们在逝去的流年中,重新发现一种久违的、沉静而深邃的生命意境。 【附录:传统社会时间观念年表、民间俗语词典、关键建筑格局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