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庸书》
光绪皇帝御览,一版再版,影响很大;
对当时及以后维新运动的开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清陈炽撰。本书纵论中外古今政事,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包含内篇上下卷,外篇上下卷,前有宋育仁《序》,有名实、自强、四维、考绩、例案、停捐、养廉、行取、乡官、翰林、教养、水利、农政、厘金、学校、太学、书院、章肤、三品、河防、海口、图籍、边防、屯田、八旗、胥役、烟税、保甲等篇。倡言“核名实,明政刑,兴教养”,设报馆、办学校、兴工商;提出中国应自订税则;主张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以强兵富国。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剖析,并全面阐述了其治内攘外,救图存亡的一些独到见解。
陈炽(?-1900),原名家瑶,字次亮,晚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清末维新派。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曾遍游沿海各商埠,并考察香港、澳门,“留心天下利病”,深研经济学,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
这部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变革时代的任意门,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翻阅的,那些泛黄的纸张上,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地方士绅与新式学堂之间微妙的拉扯。书中收录的那些私人信札和地方志的片段,揭示出一种非常细腻的社会张力——旧的权威在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中间那段摇摆、试探和妥协的底色,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关注到几篇关于商业契约演变的论述,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记录,而是折射出产权意识的觉醒与早期资本积累的困境。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旧式茶馆里的喧嚣和新式印刷厂里的轰鸣,那种时代交替的喧哗与不安,不是教科书能轻易传达的。整体来看,它不是那种强行给你灌输结论的著作,而更像是一个精密的档案库,邀请每一个有心人亲自去挖掘、去判断那个历史的侧影。它对细节的考究程度,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对史料的敬畏之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
评分我不得不说,拿到实体书时,那种油墨的香气和装帧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加成。但更让我沉浸其中的,是那些关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记录。书中关于留学生归国后的迷茫、新旧学问的冲突、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光谱中不断漂移的现象,描绘得入木三分。那些思想交锋的记录,常常是片段式的,比如某场沙龙的速记、某份被查禁的册子的摘要,它们像闪电一样划过,却照亮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幽暗与活力。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文学社团活动和翻译文学的介绍格外感兴趣,它展示了西方思潮是如何被本土文化进行消化、扭曲和再创造的复杂过程。这些文本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审美品位,让你在阅读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被那个时代的审美和表达方式所吸引,这是一种双重的沉浸感,非常难得。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的感受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由时间精心策划的、充满烟火气的群像戏。它没有宏大叙事的主干线索,而是由无数平头百姓、边缘人物的碎片化记录拼凑而成,但这碎片恰恰是研究那个“转折点”最坚实的基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社会风俗变迁的捕捉,比如服饰、饮食习惯中“中西合璧”的尴尬与趣味。那些关于乡间娱乐、民间迷信的记录,生动地展现了在政治风暴席卷之下,普通民众生活肌理的韧性与迟缓的应变。最妙的是那些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日记摘录,那种夹杂着抱怨、憧憬、迷茫的笔调,让人感到无比亲近。比如某位官员家仆对洋货的私下议论,或是某位女学生对剪辫子的犹豫,这些细微之处,比任何宣言都更能说明变革的复杂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拒绝将历史人物简单标签化,而是把他们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在无可避免的洪流面前,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与脆弱,读罢,心中常留一丝唏嘘,感慨命运的无常与时代的巨大推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去魅”的,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笼罩在那个时代上空的浪漫主义面纱。不再有英雄主义的单线条叙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经济账目、行政命令的空洞和地方派系的倾轧。我反复阅读了几篇关于军队整饬和地方赋税改革的原始档案,从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央政令在执行层面的层层衰减与变异,以及基层社会对变革的消极抵抗。这种枯燥的材料,在特定的语境下,却比任何激动人心的口号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揭示了制度失效的内在逻辑。它迫使你跳出对“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二元判断,而是去理解在巨大的惯性面前,任何革新都是何其艰难,充满了妥协、腐败和无能为力。对于想真正理解近代中国为什么发展缓慢、为何内部张力如此之大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那些冰冷的、未经修饰的数据和文牍,是最好的“解药”与“清醒剂”。
评分从学术角度审视,这部丛刊的体例和选材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它摆脱了传统史学只重“正统”和“精英”的窠臼,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长期被忽视的“边缘文本”。我注意到对地方报刊的收录非常审慎,不仅选取了重要的评论文章,更有许多地方广告、启事等,这些看似琐碎的文本,却是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和舆论导向的绝佳样本。特别是几份关于矿业开发和实业救国尝试的文件,其间的国有与民营、技术引进与本土保守势力的博弈,揭示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上屡试屡败的结构性难题。它提供的并非是“标准答案”,而是“多重证据链”,迫使研究者必须进行交叉比对和审慎的语境重构。阅读这些文献,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背景支撑,但对于真正想探究清末民初社会深层结构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座需要反复“淘金”的富矿,每一次深入,都会发现新的矿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