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有名学者戴锦华老师策划主持,随接上一年的《光影之隙》,是以2011年度电影为主题的年书,对本年度靠前外值得关注的影片进行社会文化批评的解读,阐发其电影文化症候。以戴锦华教授的年度访谈开篇。设置“历史与记忆”、“少数民族专题”、“亚洲的天空”、“中小成本电影关注”、“理论前沿”、“新片点评”等版块,邀约以青年为主体的靠前外知名学者供稿,全面而深入地检阅本年度的电影或电影现象,以体现年书作者群体的现实关注和文化思考。 滕:谈及2011年的中国电影,恐怕我们还是要先提及一连串“眩目”的数字。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来自于它对于“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它没有用任何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群看似平凡人物的命运交织,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无常与宿命感。影片中的场景设计极具年代感,道具的陈旧与斑驳,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重量。我特别注意到了道具师对细节的打磨,比如墙上褪色的旧照片,沙发上磨损的纹理,这些“物”的衰败,恰恰反衬了人内心深处对永恒的渴望。尤其是后半段,当主人公终于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时,那种释然带来的力量感,远胜过任何激烈的冲突。这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的某些作品,都是关于接受现实、与自我和解的主题。看完之后,我突然对外婆家里那些老旧的家具产生了新的敬意,它们不再是累赘,而是承载着家族历史的沉默证人。这部片子不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是在搭建一个让你回望自己生命历程的思维空间,非常沉静,也极其有力。
评分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简直是鬼斧神工,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将不同时间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丝毫不显混乱。开场不久,那个关于失忆症患者试图拼凑自己过往记忆的片段,就立刻将观众带入了一种迷离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之中。镜头语言极其考究,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光影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仿佛能触摸到角色内心的每一丝波动。演员们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特别是那位中年男主角,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挣扎、渴望与释然,层次感丰富到令人心碎。我尤其欣赏影片对于“记忆”这一主题的探讨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闪回,更像是在叩问我们存在的本质:如果没有了清晰的记忆,我们还是我们吗?影片在配乐上也下了大功夫,时而低沉压抑,时而宏大激昂,完美地烘托了剧情的高潮与低谷。看完之后,我足足在座位上坐了五分钟,大脑还在努力梳理刚才所看到的一切,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很多商业大片无法给予的。它不是那种爆米花电影,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才能领略其精髓的艺术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部电影的某些“实验性”元素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影片后三分之一部分,突然转向了几乎没有对白的纯粹视听实验,色彩饱和度极高,仿佛进入了某个迷幻的梦境或者某种精神错乱的状态。这种大胆的风格转变,无疑是导演追求极致表达的体现,但从观众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它像是将一部结构严谨的古典音乐会,突然切换到了自由爵士乐的即兴演奏环节,风格的巨大断层让许多人在影厅里开始窃窃私语。我个人虽然欣赏这种打破常规的勇气,但这种突兀感破坏了我之前建立起来的情感连接。如果要评价其技术层面,它的特效处理(特别是关于光线折射和粒子效果的部分)绝对是顶尖的,达到了奥斯卡级别的水准,为影片增添了科幻般的疏离感。然而,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平衡点,在这部片子里,似乎更偏向了后者,导致情感的传递略显隔靴搔痒。
评分这部电影的对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句式简洁、用词精炼,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被允许进入剧本。它没有多余的废话,角色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张力,即使是最简单的问候,也暗藏着未说出口的秘密和审视。我特地做了一个笔记,记下了其中一句关于“选择的代价”的台词,那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整部影片的核心矛盾。而且,角色的口音和用词习惯都极为贴合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域背景,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人物的真实感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与其说是看了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高级文学鉴赏课,学到了如何用最少的文字,去承载最深厚的情感重量。它证明了,好的剧本不需要炫技,只需要精准,精准地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那块地方。这部作品对于未来想从事编剧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必修的范本,值得反复揣摩其对话的内在节奏感。
评分我必须要吐槽一下这部作品在节奏控制上的某些处理,虽然我承认它在视觉风格上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但某些段落的处理显得过于冗长,拖沓感明显,仿佛导演沉醉于自己创造的唯美画面之中,忘记了叙事的驱动力。举个例子,中间那段长达近十分钟的雨中独白,虽然女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情绪到位,但如果能精简一半,将重点聚焦在她对过去某件关键事件的反应上,效果可能会更加锐利和有力。另外,影片中埋设的象征符号虽然多,但有些过于晦涩难懂,对于非专业影评人出身的普通观众来说,理解起来负担过重。我感觉导演像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创作出了一部只为少数知音准备的“密语”电影。诚然,艺术需要留白,但过度的留白只会让人感到迷茫而非深思。我更期待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流畅叙事的平衡点,而不是被那些华而不实的慢镜头淹没。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优缺点都极其突出的作品,称得上是“偏执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