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科普版 烹饪/美食 书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科普版 烹饪/美食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膳食指南
  • 健康饮食
  • 营养学
  • 烹饪
  • 美食
  • 食谱
  • 中国居民
  • 健康生活
  • 饮食建议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未知出版社
ISBN:9787117224697
商品编码:1795172292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科普版 烹饪/美食 书籍
作者:中国营养学会
定价:28.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7224697
印次: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一书是近百名专家对我国营养和膳食问题所达成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发布,中国营养学会定制,是中国人的营养实践宝典。书中的6条核心适用于2岁以上所有健康人群。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大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
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餐餐有蔬菜,每天摄入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
天天吃水果,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
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25克以上,适量吃坚果。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
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
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
每周吃水产类280~525克,畜禽肉280~

  编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发布视频: BTV 都经济报BTV 北京新闻北京您早http://tv.brtn.cn/20160515/VIDE1463273448514992.s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TQzMTQzNg==.html?from=s1.8-1-1.2吉林卫视:国内热点江苏卫视:网罗天下四川卫视:关注河北卫视:看今朝江西卫视:新闻联播浙江卫视:新闻天天通黑龙江卫视:共度晨光辽宁卫视:说天下安徽卫视:
http://www.iqiyi.com/v_19rrltd65k.htmll
: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发布,中国营养学会定制
实用:6条核心适用于2岁以上所有健康人群。本书汇集和解答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营养健康问题,了解决方案,着力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鹤山市指导建议;同时,列入了大量图表和食谱,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实践性。
悦读:本书精心推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三个可视化图形,突出可视性和可作性,可以更好地传播和实践膳食指南的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发布视频: 
 
13 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间
http://tv.cctv.com/2016/05/13/VIDEcL1VUHrIO8CA8N0gZhEP160513.shtmlBTV 都经济报
http://tv.brtn.cn/20160515/VIDE1463309455876758.shtmlBTV 北京新闻北京您早http://tv.brtn.cn/20160515/VIDE1463273448514992.s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TQzMTQzNg==.html?from=s1.8-1-1.2吉林卫视:国内热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TYwMjMwOA==.html?from=s1.8-1-1.2江苏卫视:网罗天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Dg0Mzc3Ng==.html?from=s1.8-1-1.2四川卫视:关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MDE1MjUyMA==.html?from=s1.8-1-1.2河北卫视:看今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TU2NDQ1Ng==.html?from=s1.8-1-1.2江西卫视:新闻联播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Dg4NTMwMA==.html?from=s1.8-1-1.2浙江卫视:新闻天天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MzAxNjI5Mg==.html?from=s1.8-1-1.2黑龙江卫视:共度晨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MDY5NTUyOA==.html?from=s1.8-1-1.2辽宁卫视:说天下
http://www.wasu.cn/Play/show/id/7507813安徽卫视:
http://www.iqiyi.com/v_19rrltd65k.htmll
: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发布,中国营养学会定制
实用:6条核心适用于2岁以上所有健康人群。本书汇集和解答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营养健康问题,了解决方案,着力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鹤山市指导建议;同时,列入了大量图表和食谱,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实践性。
悦读:本书精心推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三个可视化图形,突出可视性和可作性,可以更好地传播和实践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与2007版比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有三方面特色:
一是提高可作性和实用性。将10条精简至6条,文字简练、清晰,容易记忆,同时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图形及图表、食谱,便于百姓理解、接受和使用。
二是注重饮食文化传承发扬。在新指南中专门提出弘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家庭、社会、文化对膳食和健康的综合影响作用,建议在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开启饮食新理念,着力解决公共营养和健康的现实问题,并鼓励社会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三是




美味与健康同行:一本关于世界各地风味与营养的烹饪指南 书名:环球风味之旅:从古老秘方到现代创新的美食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侧重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营养指南,而是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地域、穿越时空的味觉探险。我们相信,真正的美食哲学在于理解食材的本源、烹饪的艺术,以及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餐桌。 第一部分:食材的哲学——探索风味与结构的根源 本篇将深入探讨构成全球美食基石的各类核心食材,它们不仅是烹饪的载体,更是地域风土的体现。 一、谷物的史诗:从主食到精粹 我们将详细剖析小麦、稻米、玉米、藜麦以及古老谷物(如斯佩耳特小麦和苋菜籽)的基因密码与烹饪特性。 小麦的变奏曲: 欧洲硬粒小麦制作的意大利面如何保持弹牙的口感?中东的硬质小麦(Freekeh)如何通过烘烤获得独特的烟熏风味?我们将解析面筋的形成与水合作用,指导读者精确控制发酵时间,制作出欧式硬皮面包和亚洲松软馒头。 稻米的奥秘: 不仅仅是白米。印度香米(Basmati)的长粒与芳香物质的关联;日本短粒米(Japonica)的粘性和如何完美展现寿司饭的酸甜平衡;东南亚糯米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例对口感的影响。我们提供详细的浸泡与蒸煮指南,确保每一粒米饭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非主流谷物的复兴: 聚焦于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藜麦、高粱和荞麦。讲解如何去除藜麦的皂苷,以及如何用荞麦粉制作出地道的法式可丽饼(Galettes)而非简单的面糊。 二、蛋白质的艺术:驯服自然的力量 本部分超越了简单的烹饪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释放蛋白质的鲜美。 海洋的馈赠: 深度解析不同鱼类的脂肪分布(如三文鱼的Omega-3与鳕鱼的瘦白肉),并教授“背肉”与“腹肉”的切割技巧。重点介绍地中海传统的盐焗法和日式刺身对温度的极致要求。 陆地上的风味: 区分不同等级的牛肉(如Wagyu与Angus的肌理差异)以及熟成技术对酶解产生的影响。探讨禽类的皮下脂肪如何影响烘烤时的水分保持。特别加入对传统慢炖肉类(如法式红酒炖牛肉和墨西哥Pibil猪肉)中胶原蛋白转化为明胶的关键温度控制点。 植物基石: 豆腐、豆豉、天贝不仅仅是替代品,它们是独立的风味载体。如何通过“冻结-解冻”技术改变豆腐的孔隙结构以更好地吸收汤汁,以及传统发酵对大豆风味浓度的提升。 三、蔬菜的色彩学与化学:提升自然甜度 我们将蔬菜视为具有复杂糖分和酸度平衡的有机体。 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 深入分析烤箱温度与蔬菜表面水分蒸发速率的关系。例如,烤制根茎类蔬菜时,如何通过先水煮再高火烘烤的“双重处理”来最大化外层的焦糖化,同时保持内部的粉糯。 酸碱平衡的魔术: 讲解番茄的酸度(pH值)如何影响酱汁的最终风味,以及使用少量小苏打或塔塔粉对豆类软化的影响。介绍利用醋酸(如巴萨米克醋)来“唤醒”蔬菜的潜在甜味。 第二部分:跨越边界的烹饪技法与工具 本部分侧重于将全球公认的高效、创新的烹饪技术系统化地呈现给读者。 一、热能的精准传递:从火焰到低温 炉灶的交响乐: 详细区分中式“镬气”(Wok Hei)的形成机制,它不仅是温度,更是油脂、蒸汽与高温金属表面的复杂交互。对比燃气灶、电磁炉和传统柴火灶在热量穿透力上的差异。 真空低温慢煮(Sous Vide)的科学: 不仅仅是低温。我们将探讨蛋白质在不同温度下收缩的临界点,以及如何利用真空环境防止水分流失,实现传统烹饪无法企及的均匀度。 发酵与腌渍的微生物学: 探讨克菲尔、康普茶(Kombucha)以及传统泡菜中的乳酸菌作用,如何通过酸性环境改变食物的风味结构和保存性,而非单纯的调味。 二、刀工与形制:几何学的应用 本书将提供一套国际通用的刀工图解,重点在于“为什么”要用这种切法。 薄片艺术: 探究法式薄切(Shaving)在制作冷盘时的口感作用,以及日式刺身中“角切”与“薄切”对鱼肉纤维的尊重。 均匀受热的几何: 讲解“滚刀块”、“菱形切”如何确保食材在同一时间达到理想的熟度,避免出现外焦内生的情况。 第三部分:调味品的语法——构建风味地图 调味料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本部分致力于解析全球“鲜味”的来源和应用。 一、全球五大鲜味元素 我们系统地解析了谷氨酸钠(天然存在于何处)、肌苷酸、鸟苷酸等鲜味化合物,并指导读者如何将它们组合起来创造更深邃的层次。 海洋的鲜: 昆布(Kombu)中的谷氨酸与鲣鱼干中的肌苷酸的协同效应,如何构建日式高汤的基础。 陆地的浓郁: 帕尔玛干酪的陈年过程如何提高其鲜味强度,以及蘑菇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风味的转化。 二、香料的“气味轮” 我们将香料划分为挥发性高的“前调”(如柑橘皮、薄荷)和稳定持久的“基调”(如丁香、肉桂)。 热带的芬芳: 深入剖析马达加斯加香草豆荚的愈创木酚和香兰素,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平衡甜点中的苦味。 烟熏与泥土气息: 墨西哥烟熏辣椒(Chipotle)与西班牙烟熏红椒粉(Pimentón)的制作工艺及其在炖菜中的应用。 四、饮品与餐后体验:风味的收尾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饮品如何提升正餐体验。我们不局限于葡萄酒,而是涵盖了从意大利的餐后酒(Digestifs)到中国传统茶道的静心作用。重点分析了咖啡豆的烘焙曲线如何影响其酸度和醇厚度,以及如何使用特定饮品来清洁味蕾,为下一道菜做好准备。 总结: 《环球风味之旅》旨在培养读者的“美食直觉”——理解烹饪背后的科学、历史和文化驱动力。它提供的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而非僵硬的菜谱清单,鼓励每一位读者将世界各地的精妙技术融入自己的厨房,创造出既健康又充满个人印记的美味佳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啊,简直是厨房里的救星,我本来以为科普版会很枯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那种厚厚的专业书籍,晦涩难懂,而是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的时候,就被它那清晰的版式和生动的插图吸引住了。比如,它讲到“全谷物”的推荐量,不是简单地给个数字,而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米饭、馒头来做参照,告诉你一拳头、半碗的量大概是多少,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太贴心了。而且,它对不同人群的膳食建议也考虑得非常周到,比如青少年、老年人,甚至孕妇,都有针对性的表格和说明,让我这个“家庭厨师”在准备三餐时心里更有底气,不再是凭感觉瞎做。我尤其欣赏它在推广健康饮食理念上的耐心,它不是生硬地告诉你“不要吃什么”,而是循循善诱地告诉你“应该多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更科学”。读完后,我家的餐桌确实发生了一些微妙但积极的变化,比如现在我更注重色彩搭配了,红黄绿的蔬菜水果摆在一起,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营养也更均衡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科学的饮食知识,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完全没有一般官方出版物那种刻板印象。它的语言幽默风趣,但绝不失严谨性。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书中用“食物配对游戏”来解释宏量营养素的协同作用,那种轻松的讲解方式让我很快就理解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且,书中对“食物安全与储存”的讲解也非常细致到位,它不仅告诉你食物要冷藏,还会细分到不同的食物种类需要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包括解冻的最佳方法,避免了因不当储存导致的营养流失和安全隐患。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非常理解普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知识盲区,并提前给出了解决方案。它真正实现了将严肃的营养学知识,转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家庭饮食实践方案,让我感觉阅读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家人的健康投资。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食材辨识”和“选购技巧”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对于经常在菜市场和超市里感到迷茫的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买这个颜色的好”,而是从科学角度分析了不同品种食材的特点和营养侧重点。例如,在讲到深色蔬菜时,它不仅提到了胡萝卜素,还具体分析了不同深浅的绿色叶菜在铁、钙吸收上的差异,并提供了相应的烹饪建议来优化吸收率。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食物标签”的解读非常到位,教我们如何快速识别配料表中的“隐形糖分”和“不必要添加剂”。在如今食品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本书就像一个可靠的“翻译官”,帮助我们穿透商业宣传的迷雾,真正为家人挑选到优质的食材。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实用的生活“防坑”手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家庭采购质量。

评分

这本《指南》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生活美学手册,而不是一本单纯的营养学教材。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食物结构”到微观的“食物选择”,再到实操层面的“烹饪调味”,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最欣赏它在强调“平衡”和“多样性”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它没有过度宣扬任何单一的“超级食物”,而是反复强调“杂”的重要性。比如,它会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我们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就像一个精密的交响乐团,需要各种乐器(食物类别)协同演奏才能和谐。书中关于“饮水”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等到口渴才喝水,但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人体水分代谢的机制,并给出了不同活动量下的饮水建议,让我养成了定时定量饮水的习惯。这种注重细节、强调系统性的讲解方式,让原本零散的健康知识点,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指南”这类东西是有点抗拒的,总觉得是官方文件,严肃得让人提不起兴趣。但这个“科普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像是邻家那位懂烹饪又很会养生的阿姨在跟你聊天。我特别喜欢它对“烹饪方法选择”那一章节的处理。它详细对比了煎、炒、烹、炸、蒸、煮这几种常见做法的营养素保留率和油脂摄入量,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结合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比如,它会提醒你,即便是健康的“快炒”,火候的控制也至关重要,火太小容易“出水”,营养流失反而多。更妙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巧妙地用天然香料来替代过多的盐和味精,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美味又想控盐的人来说,简直是秘籍一般的存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做一道复杂的菜,而在于教你如何用最简单的烹饪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生命力”和营养价值。看完它,我感觉自己对厨房的掌控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做出来的饭菜,连我那挑食的儿子都愿意多吃几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