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茶葉詞典
定價:68.00元
作者:陳宗懋,楊亞軍
齣版社:上海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5350029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7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當前,現代茶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新技術、新成果大量湧現,茶葉新産品日新月異,茶葉工作者、研究者、愛好者十分需要一本集茶葉科技、文化、經貿等知識於一體的工具書,為此,我們與上海文化齣版社閤作,編纂瞭這部茶葉詞典——《中國茶葉詞典》。
《中國茶葉詞典》是為廣大茶葉工作者、愛好者和茶文化人士服務的茶葉專業詞典,共收錄3400多個條目,按詞條的性質,分為茶性、茶技、茶類、茶飲、茶文史、茶葉經濟貿易等六大部分,基本上涵蓋瞭有關茶和茶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識。
目錄
前言
一、茶性
(一)茶樹形態
茶樹形態(1)營養器官(1)根(1)根係(1)主根(2)側根(2)吸收根(2)根毛(2)定根(2)不定根(2)莖(2)枝條(3)節間(3)主乾(3)主莖(3)側枝(3)骨乾枝(3)生産枝(4)樹冠(4)灌木型(4)小喬木型(4)喬木型(4)冠層(4)樹iN(4)樹幅(4)芽(5)葉芽(5)頂芽(5)側芽(5)定芽(5)不定芽(5)活動芽(5)休止芽(5)休眠芽(6)芽葉(6)紫芽(7)新梢(7)正常新梢(7)駐梢(7) 春梢(7)夏梢(7)鞦梢(7) 葉(8) 葉片(8)葉尖(8) 葉緣(8)葉脈(9)葉柄(9)葉色(9)茸毛(10)真葉(10)魚葉(10)鱗片(10)生殖器官(11)花芽(11)花(11)花梗(11)花托(12)花萼(12)花瓣(12)花冠(12)雄蕊(13)花絲(13)花藥(13)雌蕊(13)子房(13)果實(14)種子(15)種皮(15)胚(15)
(二)茶樹生物學特性
茶樹生物學性狀(16) 種子期(16) 幼苗期(16)幼年期(17)青年期(17)壯年期(17)衰老期(18)年生育周期(18)營養生長期(19)生殖生長期(19)休眠期(19)生物學年齡(20)經濟年齡(20)營養生長(20)根係生長(20)莖生長(21)根冠比(21)輪性生長(21)新梢生長(22)新梢持嫩性(22)葉片形成(22)展葉期(22) 葉片壽命(23)葉麵積(23)生殖生長(23)JT47E(23)異花傳粉(23)蟲媒傳粉(24)人工授粉(24)種子生長(24)種子大小(24)茶籽活力(24)茶籽萌發(25)發芽率(25) 齣苗率(25) 茶籽壽命(25)交替生長(26)休眠(26)
……
二、茶技
三、茶類
四、茶飲
五、茶葉文史
六、茶葉經濟貿易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個對中國古籍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偶然間在書店看到瞭《中國茶葉詞典》。這本書的裝幀古樸典雅,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這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與市麵上許多現代風格的茶書不同,這本書的內容仿佛是從曆史深處挖掘齣來的寶藏。它收錄瞭大量關於茶葉的古籍記載、曆史考證、以及對古代茶葉品種的詳細解讀。比如,書中對中國古代茶葉的分類方式,如“團茶”、“末茶”、“散茶”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飲用方式,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其中關於唐代煮茶法的描述,甚至引用瞭陸羽《茶經》中的細節,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茶的黃金時代。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已經失傳的古代茶種的考證,以及對這些茶種在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解讀,都展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文獻功底。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鑽研曆史細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古籍”。它讓我瞭解到,在中國悠久的茶葉曆史長河中,曾經湧現過多少輝煌的篇章,又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評分最近有幸翻閱瞭《中國茶葉詞典》,雖然我並非專業茶人,但憑藉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我一直對茶葉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拓展,更是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它以詞典的形式,細緻入微地剖析瞭中國茶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茶葉品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的詳細介紹。從它們的起源、生長環境、采摘時節,到製作工藝、外形特徵、香氣、滋味,乃至衝泡技巧和品飲感受,都闡述得極為清晰。例如,當讀到關於龍井茶的部分,書中不僅描述瞭它“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經典特徵,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炒製過程中“拉、捺、甩、抓、推、扣、壓、掃、蓋、摩”十大手法的作用,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西湖龍井那精妙絕倫的製作過程。再比如,對於普洱茶的發酵過程,書中不僅有科學的解釋,還穿插瞭一些關於不同年份、不同倉儲條件下普洱茶陳化差異的趣聞軼事,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藝介紹變得生動有趣。此外,書中還涉及瞭茶具、茶道、茶文化、飲茶習俗等多個維度,內容之豐富、考究程度之深,令我這個業餘愛好者也受益匪淺,對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飲”之美頗為好奇,尤其是茶道。這本書《中國茶葉詞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得以窺探中國茶的深邃世界。它並非一本單純的飲品介紹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一杯茶”背後故事的集成。書中的一些篇章,讓我對茶葉的“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例如,書中關於不同茶葉的“茶性”——寒、涼、溫、熱的論述,以及它們對人體可能産生的影響,都讓我感到新奇。我一直以為茶葉就是一種飲品,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原來不同的茶葉在古人的眼中,竟有著如此細緻的“性格”區分,這與中醫的“四氣五味”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此外,書中對於茶與文學、茶與藝術、茶與哲學之間的聯係的探討,也讓我眼前一亮。當我讀到一些關於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入詩的記述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的雅緻生活。這本書讓我明白,喝茶不僅僅是解渴,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與人文精神的連接方式。它填補瞭我對於中國茶文化中“道”的理解空白,讓我對“飲”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
評分作為一位熱愛旅行的人,我對各地特色總是充滿瞭好奇,而食物和飲品往往是瞭解一個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中國茶葉詞典》這本書,就像是一張引我探尋中國各地茶文化的地圖。它以詞條的形式,將中國各地的名優茶,如同散落在地圖上的珍珠,一一呈現。從北方的碧螺春,到南方的鳳凰單叢,再到西南的普洱,書中不僅詳盡地介紹瞭這些茶葉的産地、獨特的風土人情,還講述瞭它們與當地文化、曆史的緊密聯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雲南普洱茶的介紹所吸引。它不僅詳細描述瞭雲南茶樹的原生態環境,還講述瞭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神奇之處,以及它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所承載的貿易曆史。書中還提及瞭當地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如佤族的“打葉茶”,土傢族的“三道茶”,這些獨特的飲用方式,讓我對“喝茶”這件事有瞭更豐富的想象。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不同種類的茶葉,更讓我體會到瞭茶葉在中國這片廣袤土地上,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感,仿佛一場場精彩的味蕾與文化的旅行。
評分作為一名常年與茶打交道的茶藝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中國茶葉知識的書籍。《中國茶葉詞典》無疑是近年來我接觸到的最令人驚喜的一本。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流於錶麵的茶書,而是真正做到瞭“典”字的要求,內容詳實、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我最看重的是書中對茶葉分類的嚴謹性。對於同一種茶,書中會深入分析其不同産區、不同采摘標準(如明前、雨前、春茶、夏茶、鞦茶)所帶來的品質差異,並輔以專業的術語和數據。例如,在介紹烏龍茶時,書中詳細闡述瞭閩北、閩南、颱灣等地烏龍茶的製作工藝特點,以及它們在發酵程度、萎凋方式上的細微差彆,並逐一列舉瞭代錶性的品種,如武夷岩茶(大紅袍、水仙)、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等,每一項都配有詳細的品質鑒彆要點,對於我們日常的茶葉選購和鑒彆有著極高的指導意義。另外,書中關於茶葉曆史文化的部分也做得相當齣色,不僅梳理瞭中國茶葉的發展脈絡,還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傳說故事,為茶葉增添瞭濃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更像是一部茶葉的“百科全書”,隨時可以翻閱,總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