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
作者:杨学军
ISBN:9787506498647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1日
印刷日期:2017年1月1日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定价:39.9元
目录
第壹章
相逢何必曾相识——走进茶,了解茶
□茶之缘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杨与茶的缘分
□茶之源
佳茗伯乐乃神农——神农与茶的奇缘
从煮茶到泡茶——饮茶习俗的演变
□茶之效
功臣——茶多酚
专家——脂多糖
提神解乏——咖啡碱
美容养颜——维生素
保护牙齿——氟化物
消脂——类黄酮
□茶之存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茶之类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干茶的形状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发酵时间分类
按茶叶采收季节分类
传统分类法之七大茶系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黄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饮茶习俗
北京的大碗茶
潮汕的功夫茶
藏族的酥油茶
第贰章
香茗袅袅亦醉人——识茶鉴茶赏茶
□绿茶品鉴
西湖龙井
碧螺春
黄山毛峰
狗牯脑茶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庐山云雾茶
南京雨花茶
安吉白茶
□红茶品鉴
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
金骏眉
滇红茶
宜兴红茶
□乌龙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凤凰单丛
冻顶乌龙
阿里山乌龙
黄金桂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福鼎白茶
□黄茶品鉴
霍山黄芽
□黑茶品鉴
宫廷普洱茶
六堡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生砖茶
熟砖茶
七子饼生茶
七子饼熟茶
安化黑茶
茯砖茶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
黄山贡菊
女儿环
第叁章
众里寻她千百度——好茶当需好器沏
□茶人茶之器
茶叶罐
随手泡
茶盘
茶壶
盖碗
品茗杯
闻香杯
公道杯
过滤网和滤网架
杯垫
赏茶荷
养壶笔
茶巾
盖置
水盂
普洱茶针
茶道组合
茶宠
□壶中乾坤属紫砂
宜兴紫砂壶何以独领风骚
紫砂陶的美丽传说
名家紫砂壶
紫砂壶的选购
紫砂壶的使用和保养
□水为茶之母
古人观水
今人观水
水温讲究
第肆章
从来佳茗似佳人——恬淡唯美展茶艺
□泡茶演示
玻璃杯冲泡法
盖碗冲泡法
紫砂壶冲泡法
老杨的私家珍藏版:用盖碗冲泡茶膏
□茶艺表演
乌龙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
□不可不知的茶中礼仪
泡茶前的礼仪
泡茶中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第伍章
君子不可一日无茶——茶人老杨的健康茶生活
□茶人老杨的幸福
一杯清晨提神茶
饭前小酌铁观音
下午花茶满口香
晚上普洱助消化
茶人老杨的私房茶食
凉瓜龙井虾仁
绿茶粥
普洱菊花粥
□茶人老杨的聪明冲泡法
小叶苦丁这样喝
自制八宝茶
美容奶茶DIY
附录茶人老杨的健康茶问11例
后记
内容
两套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带大家走进茶艺的精彩世界;四种泡茶方法包括玻璃杯:中泡法、盖碗:中泡法、紫砂壶:中泡法和茶膏的特殊:中泡法,图文再现,向大家展示泡茶全过程;七大茶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全面解析,带大家走进茶,了解茶;四十种佳茗从干茶、叶底、汤色三个方面为读者一一展现,邀大家一起来品茶、鉴茶和赏茶。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死板地分为“历史、理论、实践”三大块,而是像一条流淌的溪水,自然而然地引导着读者的心绪。开篇几章,与其说是讲茶的历史,不如说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些关于茶树扎根于特定山脉,汲取天地精华的故事,一下子就拉高了整本书的格局。读到“识茶”的部分,作者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咋舌。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白茶的白毫多,普洱的条索紧,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干茶在手中的触感、在茶荷中散发出的“气味记忆”,以及浸润后叶底舒展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比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时所用的比喻,例如将轻微发酵的茶比作“清晨带着露水的花苞”,而将熟普比作“窖藏了岁月的陈酿”,这种感官的映射非常到位。更绝的是,这本书在谈论“品茶”的时候,从不局限于“苦涩回甘”这种基础描述,而是深入到“喉韵”、“口腔的包裹感”乃至“品饮后留存的香气在鼻腔中的回荡”等更深层次的体验。它教会我,品茶是一场全方位的感官盛宴,而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觉游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对“入门教程”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茶百科全书,但讲述方式却充满了叙事魅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白茶的陈化潜力”和“普洱的越陈越香”这些话题的深入剖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年份和价格的变化,而是从微生物学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经验医学的视角,解释了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发生的复杂转化。那些关于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茶汤风味的段落,读起来既严谨又充满趣味,完全没有枯燥感。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老杨自己游历各大茶山,与茶农、老茶匠交流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鲜活的对话和场景再现,让冰冷的文字立刻拥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我仿佛能听到山风吹过竹林的声音,闻到晒青毛茶堆放的干燥气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又风趣的向导,进行了一次从南到北、从古至今的中国茶之旅。它真正做到了,让你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也爱上了这份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强烈推荐给所有想在茶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港湾的朋友们。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简直就像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茶道“洗礼”。我个人对茶的了解一直停留在“知道普洱要闷泡,绿茶水温要低”的初级阶段,总觉得要真正懂得茶,门槛太高,需要天赋异禀或者深厚的家学渊源。然而,老杨的叙述方式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复杂的制茶工艺和品鉴技巧,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亲手实践的小步骤。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水质和茶具的章节。以前我总觉得随便接点自来水烧开就行,顶多换个好看的紫砂壶,但书中对不同水源的矿物质含量如何影响茶汤口感的分析,以及针对不同茶性(比如白茶的毫香和普洱的醇厚)应该选用何种材质的盖碗或壶,都有详尽的图文说明和逻辑推导。这些细节的把控,让每一次泡茶都变成了一次精密的实验和充满期待的探索。我按照书里推荐的某个特定冲泡法试了一次我珍藏多年的老白茶,那股久违的甜润感和药香瞬间在口中爆发,那种强烈的“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单纯学会一个冲泡手法要深刻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普通人也能触摸到专业茶人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墨绿与宣纸白的搭配,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清幽的茶山和氤氲的茶香。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了,翻开内页,装帧的用心可见一斑,纸张的厚度和色泽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长时间捧着也不会觉得累手。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大部头,毕竟“茶道”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但翻开前几页,作者的笔触却是如此的亲切自然,仿佛是老友在炉边温一壶新茶,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茶的古老故事和日常心得。特别是他对不同地域茶品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独特的“山头气”。比如讲到某一种黑茶的陈化过程,他用了类似描述老酒的词汇,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时间在茶叶中留下的印记,这远比教科书式的化学分析要迷人得多,让人对“时间”和“等待”在茶道中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怎么泡茶,更是在引导读者去体会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每一次注水、每一次出汤,都被赋予了仪式感和敬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在其他任何一本茶书里都没有找到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茶隐”的探讨,那种超脱于功利之外,追求与自然、与自我和解的精神追求,实在是让人心向往之。
评分我尝试过很多关于茶道的入门书籍,它们要么过于注重茶具的收藏价值和保养知识,读起来像是一本昂贵的器皿图录;要么就是一味地强调礼仪规范,让人在泡茶时拘谨得放不开手脚,生怕做错一个动作。这本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确实提到了茶具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从“功能性”和“相配性”的角度去阐述,比如为什么高温冲泡需要厚壁的紫砂,而高香的绿茶更适合玻璃的通透性来展示汤色。这种实用主义的视角让人感觉很踏实。而在探讨“茶道”的“道”字时,老杨的见解非常现代和包容。他没有宣扬任何单一的教条,而是反复强调“顺应茶性,遵从心意”的核心原则。他写道,茶道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和与眼前这杯茶的深度交流。我个人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泡茶时的心境”的描述。他提醒我们,如果带着焦躁或功利的目的去泡茶,再好的茶也会索然无味。这种将心理状态纳入到冲泡流程中的观点,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心灵处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