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天下味-唐鲁孙作品-03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01 |
| 作者:唐鲁孙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8.00 | 页数:302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952696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2 |
“北方在过年时节的白菜,都是经过霜、进过窖的,不但脆而且甜。把白菜心渍一下,横切成一寸高的圆堆,用芥末糖醋浇上一焖,就是芥末堆儿啦。酸甜带辣,的确爽口。”
唐鲁孙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奇珍,又遍尝各省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中华谈吃**人唐鲁孙作品(03):天下味》中收录的包括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在北方味中,除了清宫建筑、宫廷生活、宫廷饮食介绍外,对平民生活的详尽描述也颇耐人寻味;在山珍海味中,作者除了对令人垂涎的美味进行介绍外,还插入了丰富的常识和掌故;在烟酒味中,作者畅谈烟酒的历史与品味方法,充分展现其博学多闻的风范。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
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人”。
辑一 北方味
紫禁城的小掌故
清代的宫廷女子生活
嘉庆洗三盆
闲话太监
乾清门“进克食”记
我的朋友夏元瑜
北平的西餐馆
敬悼老友赵仲安
城南往事忆灵签
谈谈故乡的年俗
适口充肠舒服年
天寒岁暮忆腊八
饽饽桌子
续“酪”
台湾没见着的北平小吃
辑二 山珍海味
蛇年话蛇
蛇年谈吃蛇
宜酒宜饭宜茶宜粥的火腿
天灯棒
令人难忘的谭家菜
湖南菜与谭厨
台湾的海鲜
蟹话
脆鳝、干丝
辑三 烟酒味
说雪茄
台湾卷烟沧桑
白酒之王属茅台
话啤酒
香水琐闻
印泥
嘉庆洗三盆
前年台北外双溪故宫博物院清点大库,整理出一只雕龙镂花的白铜澡盆。据说,是道光年间给咸丰皇帝落生后“洗三”用的特殊御用品。
依照清代宫廷则例,无论后、妃,每月都要由太医院御医进宫请平安脉一次。一经发现了有喜脉,立刻由敬事房奏报后,发下传牌,通知丹臣家,立刻遴选干练妥当女眷进宫招呼待产。丹臣家就要陆续准备初生婴儿用的冠裳鞋袜、衾枕被褥啦。因为将来所生,是男是女,此刻尚在未知之数,所以男孩女孩用的,都要各准备一套听用。
清代定制,是不册立太子的,如果所生是位龙子,将来就有继承大统的可能。因此后、妃怀孕全都渴望生的是位龙子,母以子贵,将来就有母仪天下的指望了。准备婴孩衣裳用具,虽然是男用、女用各一份,可是在婴儿诞生之前,只把男用的一份陈列出来催生,女用的一份则暂时收藏。如果生的真是龙女,才临时拿出来应用呢。
皇家礼仪跟民间也是大同小异,皇家洗三所用的器物,反而是由丹臣家备办,*主要的是围盆所用丝巾和搅盆用的扁方(簪子)。有人藏有两条围盆丝巾,那真是红罗绣,绿褓熏香。至于搅水的扁方,更是玉珰瑶光,琦玮焕彩,簪头上铸满了福禄祯祥、光明盛昌一类吉祥祝词。这些丝巾、簪子,不管怎样星编珠聚、金钿琼琚、巴结皇家,可是等洗三典礼告成,就都成了稳婆的酬劳品啦(民国初年北平有个名叫“荷包满”的老妇人,经常在旗族各大宅门走动,卖绣货,穿珠花,据说她家是世代相传,从明中叶就专门供应内廷洗儿所用彩巾、长簪一类东西,如果丹臣家对于洗儿一套干办不来,全盘交给“荷包满”来办,那是**不会有误漏失仪的)。
至于洗儿用的香汤,讲究可更大啦。除了《东京梦华录》所说,洗儿时各式染色喜果,用金银纸围绕后还要用红丝扎裹成双外,更要把染色红蛋、板栗、花生、红枣,用来添盆。香汤则是由御药房备办,大半是以雄黄、犀角、艾绒、七厘散、紫雪丹一类药材配合进呈,功能消毒、避疫、压惊、祛风。到了洗三时候,那些香料都要一股脑儿倒在洗三盆里,用准备好的金银簪儿在水里一阵搅和,然后才由宫中御用的老娘婆(俗称稳婆)把婴儿抱出来,正式举行洗儿大典。
……
偶然翻到一本关于民国时期京城名厨的口述史录,那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活泼,带着一种江湖气和市井的烟火气。它不像学院派那样拘谨,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对话和戏剧性的场景。作者记录了那些名厨如何周旋于各种权贵之间,如何应对突发的食材短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较量的趣事。其中一段关于“豆腐”的描写尤为精彩,一位名厨为了做出一道极致的白玉豆腐羹,是如何花费数月时间去挑选和处理黄豆,其中的坚持和偏执,读起来让人津津有味。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动的俚语和地方化的表达,读起来痛快淋漓,仿佛能听到那热闹的吆喝声和锅铲碰撞的声响。它展现的是美食界最真实、最热烈的一面。如果《天下味-唐鲁孙作品-03》能有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和对民间技艺的尊重,那它一定会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对一本关于古代文人饮食起居的随笔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如何看待吃”。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笔记,探讨了饥饿、饱食、宴饮、独酌在不同心境下的哲学意义。比如,在探讨隐士生活时,书中描述了他们对粗茶淡饭的欣赏,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读来令人心境平和。书中对“食”与“德”、“食”与“道”的思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它引导读者去思考,食物与人的关系,究竟是物质的满足,还是精神的寄托?这本书的文字冷静而富有哲理,像一盏清茶,回味悠长。我希望唐鲁孙先生的作品,也能在描绘饕餮盛宴的同时,展现出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洞察与思考。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旧上海精致生活的老书,它让我对那个“精致”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那本书描绘的不是奢靡,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作者会详细描述如何在家中制作一套完整的下午茶点心,从茶叶的冲泡温度到小块三明治的切割角度,都体现出一种秩序美和仪式感。书中有大量关于“食谈”的记录,人们在饭桌上谈论诗词、谈论时局、谈论艺术,食物只是引子,真正的享受在于那份高雅的社交氛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略带怀旧的感伤,仿佛透过泛黄的纸张,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剪影。这种对“生活美学”的呈现,远超出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如果《天下味-唐鲁孙作品-03》能捕捉到这种生活哲学的深度,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菜名,那它才算真正触及到了“美味”的灵魂。
评分这本《天下味-唐鲁孙作品-03》的书名倒是挺吸引人的,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和背后的故事。我最近翻阅了一本类似主题的书,那本书的作者笔触非常细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将每道菜都视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缩影。比如,他写到一道旧时宫廷菜,从食材的考究、烹饪的繁复,到背后的权力斗争与饮食礼仪,描绘得入木三分。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那缕缕香气,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书中还穿插了作者对几位老一辈烹饪大师的回忆,那些大师的匠人精神和对“一碗好汤”的执着追求,特别令人动容。文字里那种对传统手艺的敬畏和不舍,让人在享受美食描写的乐趣之余,也对我们正在快速流失的文化记忆有了更深的感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情境感”,能让人瞬间被拉入那个特定的年代,体会到食物背后的情感重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味觉层面。如果这本书也能做到这一点,那它无疑会是一部非常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我手边还有另一本关于中国地方风俗的书,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以一个年轻美食家游历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为主线。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地方性”。作者去到偏远的小镇,深入民间,记录那些几乎要失传的土法烹饪技艺和只有在特定季节才能品尝到的“时令鲜味”。他会花大篇幅去描述制作某个酱料所需的独特原料采集过程,比如在深山里寻找某种特定的香料,或者在海边等待特定潮汐才能捕捞到的海产品。更妙的是,作者总能将这些美食和当地的民间故事、戏曲、甚至是信仰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生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一起探险,每翻过一页都是一个新的发现和震撼。那种“不虚此行”的满足感,是普通美食指南难以提供的。我期待《天下味-唐鲁孙作品-03》也能有这种对地域文化深挖的功力,而非泛泛而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