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建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48元
作者:马丽娜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62348061
字数:
页码:220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422 g
编辑推荐
《创建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章导论
节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与内容
第三节研究解决的问题、值与假设
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开发的值取向
三、研究假设
第四节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节国外中学生物课程发展简述
一、国外中学生物课程发展历程
二、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材概况
三、美国中学生物学教育
四、英国中学生物学教育
第二节国外STSE中学生物课程现状
一、美网STSE中学生物课程现状
二、英国STSE中学生物课程现状
三、加拿大STSE中学生物课程现状
第三节中国中学生物课程发展简述
一、中国中学生物课程发展历程
二、国内中学生物学教材概况
三、国内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概况
第四节中国STSE中学生物课程研究现状
一、中国内地STSE中学生物课程发展及现状
二、中国香港STSE中学生物课程发展及现状
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启迪
节课程体系与STSE教育思想
一、STSE教育思想的内涵
二、课程体系体现STSE教育思想
第二节课程体系与全人教育思想
一、全人教育思想简述
二、课程体系日标设计贯穿全人教育思想
第三节课程体系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教育心理学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课程体系与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述
二、课程体系设计与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节课程体系与泰勒理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泰勒理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泰勒理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生物课程标准》
一、《生物课程标准》简述
二、课程设计符合《生物课程标准》
第七节课程设计与岭南特色
一、课程设计与岭南文化
二、课程设计与岭南冈林植物
三、课程设计与岭南特有物种
第八节理论研究的启迪
一、理论启迪
二、课程体系设计践行“跨科融合,全面育人”教育主张
第四章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核心设计
节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目标设计
一、课程体系教育宗旨
二、课程体系设计指向标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内容结构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与框架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则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评指标设计
一、中学生物课程评的发展历程
二、建立评指标的必要性和设计思路
三、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评指标设计
第五章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教材编制
节必修课程教材编制
一、教材编制策略
二、国家初中生物教材校本化处理
三、国家高中生物教材校本化处理
第二节选修课程教材编制
一、教材编制策略
二、“生态海珠魅力广州精彩岭南”校本课程纲要
第六章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节STSE生物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
一、创造型人才的特征表现
二、生物学教育与创造型学生
三、创新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STSE生物教育与CPS创新思维培养模型
一、CPS创新思维培养模型介绍
二、CPS创新思维培养模型与STSE中学生物课程
三、STSE生物学教育的创新
第三节创建必修课程“3+3CPS”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二、“3+3CPS”教学模式介绍
三、适用建议
第四节创建必修课程“探究式概念学习法思维模型”
一、理论依据
二、“探究式概念学习法思维模型”介绍
三、适用建议
第五节创建选修课程“一问四步”PBL教学法
一、理论依据
二、“一问四步”PBL教学法介绍
三、适用建议
……
第七章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的实践应用与效果分析
第八章研究结论及设想
附录
致谢
内容提要
《创建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共分为八章,分别括:导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理论基础与启迪、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核心设计、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教材编制、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的实践应用与效果分析、研究结论及设想等。
文摘
页:
(三)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外在闪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1)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2)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作者介绍
马丽娜,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副校长,海珠区名教师,广州市首届“十佳生物青年教师”,广东省“十佳科技辅导员”,广州市名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教育局特约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校外导师。
参与和主持省级、市级、区级多项课题,获“优秀”等级结题。近几年获得省级一等奖等十多个专业类奖项。
多次承担市、区公开课、示范课任务;有2个课例被选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学历培训课程资源的网络课程中,1个课例被选为全国中心城市新课程总结会上交流的录像课例,多篇论文在国内教育核心刊物发表。
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的“实践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作者在探讨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比如,书中关于“教学模块开发”的部分,我感觉就非常接地气。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些宏观的教学建议,而是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活动设计。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如果我是一名生物老师,可以直接借鉴这些设计,用于我的课堂。特别是那些结合了岭南地区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如何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来讲解基因工程,或者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湿地公园,观察生物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些设计,都能够让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且,书中对于“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同样注重实践。它提出的评价方式,并非局限于传统的考试,而是更加多元化,例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性实验等,这些都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长了,我一开始看到的时候,脑袋里闪过的念头就是“这得是多厚一本,内容得有多么扎实才能撑起这么大的名头啊!”。毕竟“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这几个字,就已经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地方性的特色。STSE,这个缩写我得琢磨一下,是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的组合吧?这一下子就把生物学从枯燥的实验室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和环境背景,让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将课堂上的DNA、细胞分裂,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甚至生物技术在岭南地区的应用结合起来。而且,还加上了“研究与实践”,这说明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强调了实际操作和成果转化,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亮点。我一直觉得,生物学知识如果不能与生活挂钩,不能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那学起来就失去了很多意义。特别是“岭南特色”,这一点让我非常好奇。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会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是会讲到那些只在岭南生长的特有植物,还是会探讨岭南地区特有的疾病防控,又或者是当地的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生动的教学场景,比如在潮湿的岭南林地里观察苔藓,或者在广州的菜市场里讨论转基因蔬菜的争议。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蕴含的那种“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在当今社会,生物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STSE的理念,正是对这种时代呼唤的回应。书中对STSE在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培养下一代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公民的殷切期望。他不仅仅在教学生“是什么”,更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特别是关于“环境”和“社会”的维度,让我意识到,生物学教育应该肩负起更多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使命。岭南特色,更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份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这让我觉得,学习生物学,不应该只是埋头于书本,更应该抬头看世界,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践行生物学教育,让我们感受到,生物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提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正是这种感觉。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比如,书中对于“STSE理念”的阐释,虽然我之前对STSE有所了解,但这本书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STSE理念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落地生根。作者并非简单地将STSE的元素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哲学,一种看待生物学的方式,强调知识的社会性、情境性和应用性。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生物学教育模式,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未来人才。书中关于“岭南特色”的设计,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地方化”,而是真正地将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与生物学知识巧妙地融合。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热爱和对生物教育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认同。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做法,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亲切的地域文化中,感受生物学的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目录。毕竟,一本好书的灵魂就在于它的结构安排。我一直觉得,一个精心设计的目录,不仅能帮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更能反映出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周全。这本书的目录,一开始确实给我一种“信息量爆炸”的感觉,各种章节标题都非常具体,比如“STSE理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基于STSE理念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块开发”、“STSE视角下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等等。我特别注意到“STSE理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理论基础”这一章,这说明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STSE教育理论的核心,这对于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至关重要。而“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更是直击主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区域特色融入到课程中的,是教材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基于STSE理念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块开发”让我看到了实践性,我想里面应该有很多可操作的教学案例。“STSE视角下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建构”则触及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评价学生在STSE框架下学习生物的能力,这比单纯的知识记忆要重要得多。总的来说,目录的设计非常详实,条理清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经过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的著作,而不是一本拼凑的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