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斷裂與重構——廣西萬村農民籃球賽研究
定價:48.00元
作者:鍾秉樞,張建會,劉蘭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665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身為現代人,如果身上沒貼一個大大的“忙”字標簽,總覺得對不起旁人,也對不住自己。
因為一直“忙”著,所以忽略瞭自己,
因為一直“忙”著,所以疏遠瞭親人,
因為一直“忙”著,所以陌生瞭傢鄉。
城市中的人因為來自五湖四海,人與人之間陌然已經逐漸被習慣,
鄉村中那些令人艷羨的鄰裏和親緣關係卻也逐步淡化,甚至瀕臨滅絕。
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籃球,成為瞭牽係外齣務工的人與傢鄉的紐帶,
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籃球,讓已經淡漠的親情、友情重燃“愛”火。
初讀《斷裂與重構》文中收錄的的采訪手記就印象頗深,
再讀采訪手記,還是會被那些人、那些事所感動,
如果你也懷念那份久違的親情,不妨翻開《斷裂與重構》,
迴味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和人、事與事、血濃於水的味道。
內容提要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廣西萬村農民籃球賽”,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這項覆蓋全省的農村基層賽事如何在社會轉型期的農村重新構建起新的價值認同與社會秩序。廣西萬村農民籃球賽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賽事,它的興起與普及有著深刻的社會學、人類學價值。因此本研究采用跨界整閤的研究思維,從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研究視角齣發,對廣西萬村農民籃球運動進行多方探討。
目錄
**章 誰來拯救斷裂的鄉村
**節 問題的提齣2
第二節 研究綜述7
第三節 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與創新13
第四節 田野調查點概況——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19
第五節 核心概念的界定22
第六節 本書主體結構26
第二章 時空交錯中的廣西文化
**節 空間錶述:地理環境29
第二節 時間敘事:曆史追敘32
第三節 文化闡釋:人文特徵36
第三章 萬村農民籃球賽在這裏興起
**節 賽事舉辦情況47
第二節 各地市行政村參賽規模48
第三節 各地市比賽場次52
第四節 各地市經費投入57
第五節 相關媒體宣傳61
第四章 為什麼是籃球?為什麼在這裏?
**節 籃球規則:鄉村秩序重構的價值基礎65
第二節 籃球魅力:村民價值認同的核心68
第三節 體育傳統:萬村比賽形成的根基71
第四節 籃球賽事:價值認同與秩序重構的平颱83
第五章 它們通過籃球整閤到瞭一起
**節 主導,協調整閤87
第二節 共建共享,群眾參與89
第三節 組織管理,五位一體103
第六章 價值認同就這樣被建構起來
**節 儀式符號111
第二節 賽事符號116
第三節 媒介符號119
第七章 鄉村社會秩序重構的意義
**節 實踐瞭的管理理念132
第二節 搭建瞭倫理秩序的平颱135
第三節 吸引瞭民間資本贊助138
第四節 傳承並創新瞭村規民俗文化143
第五節 激發瞭村乾部的模範帶頭作用147
第六節 創新瞭基層農村社區管理模式150
第七節 創設瞭民族“想象的共同體”153
第八節 塑造瞭和諧的新農村風貌157
第八章 斷裂後的重構162
參考文獻165
附錄采訪手記173
作者介紹
鍾秉樞,首都體育學院,校長,教育學博士,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北京體育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教練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大體聯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排聯規則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傳播學會體育傳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學校體育》主編、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多項國傢教學成果奬及省部級科研和教學成果奬獲得者,人事部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首批國傢專傢,國傢教學團隊帶頭人、國傢體育總局運動訓練重點實驗室負責人。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高教管理方麵的研究。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基層文化研究的一扇新大門。我一直對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間活動是如何承載和重塑社區認同的。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而是緊緊抓住瞭“萬村農民籃球賽”這個具體的切片,深入挖掘瞭它背後復雜的社會肌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紮實,對田野調查的呈現既生動又富有洞察力,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球場上的汗水、歡呼和那些微妙的人際互動。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斷裂”與“重構”這對核心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講述比賽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更是揭示瞭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群體如何在新的媒介和經濟環境下,重新定義自己的“在場性”和集體記憶。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我們習慣性地用城市化的標準去衡量鄉村的“進步”,卻忽略瞭這些草根性的文化實踐本身所蘊含的巨大韌性和創造力。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鄉村社會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參照係,遠超齣瞭一個體育社會學的範疇,它觸及瞭身份政治、地方性知識和青年文化等多個前沿議題。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農民籃球賽”這個主題的深度持保留態度,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展示瞭底層社會如何通過高度儀式化的集體活動來達成社會粘閤,這簡直是一本關於“社會潤滑劑”的教科書。書中關於“麵子”和“人情債”在賽事運作中的隱形作用的分析尤其精妙,它揭示瞭在正式製度之外,有一套更為強大的非正式契約在支撐著這項活動的持續運轉。作者似乎花瞭大量時間去觀察和記錄那些非比賽日,比如賽前的籌備、材料的采購、甚至是球迷之間的八卦流言,正是這些邊緣信息的堆砌,纔最終構建齣宏大敘事的真實底色。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沉穩和剋製,即使在描述最激動人心的瞬間,作者的筆調也保持著一種學術的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反而增強瞭描述的客觀性和說服力。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小題大做”的主題,拓展成瞭對當代中國社會組織能力和地方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
評分讀完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張力和曆史的厚重感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時而像紀錄片一樣寫實,記錄下那些賽場邊傢長裏短的對話和鄉鎮乾部的角色轉換;時而又跳脫齣來,進行高屋建瓴的理論建構,將廣西某個小村落的籃球賽置於全球化和國傢政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本書沒有給我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報告的枯燥感,相反,它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作者似乎對籃球這項運動本身抱有一種近乎虔誠的熱愛,這種熱愛使得他對比賽規則的演變、裁判的爭議、甚至是球員球衣顔色的選擇都能挖掘齣深層的文化含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處理“精英”與“草根”之間的張力,比如,當縣級文化局嘗試將這項賽事“標準化”時,農民們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既有的規範進行“反製”和“挪用”,這種博弈的細節寫得極其精彩。它讓我意識到,文化實踐從來都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日常的碰撞與協商中不斷被創造齣來的動態過程。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去中心化”的觀察視角。在主流媒體和學術界熱衷於追逐城市精英文化或宏大政策效果時,作者毅然決然地將聚光燈打嚮瞭廣西的萬村籃球場。這種聚焦於邊緣群體的勇氣和堅持令人欽佩。書中關於“文化資本”的繼承與流失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老一輩對傳統規則的固守,與新一代渴望展示自己、模仿城市潮流的矛盾,是如何在賽場上具體展現的?作者通過對不同代際球員采訪的對比,清晰地勾勒齣瞭這種代際間的價值衝突和文化斷層。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多麵體,從社會結構、經濟基礎、青年亞文化、國傢意識形態等多個維度對籃球賽進行剖析,使得論證立體而飽滿。讀完後,我感覺對中國基層社會的運作邏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社會生命力,往往隱藏在那些我們最容易忽視的角落和活動之中。
評分這本書對社區動態的捕捉達到瞭驚人的細緻程度。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體育賽事的編年史,更像是一部關於廣西特定區域社會變遷的“人類學快照”。我原以為研究籃球賽會比較聚焦於競技層麵,但這本書的廣度遠超我的預期。它細緻地描繪瞭贊助體係的演變——從早期的宗族資助到後來的私營企業介入,以及這種經濟模式轉變對村莊內部權力結構帶來的微妙衝擊。此外,書中對女性在籃球文化中的邊緣化與參與度的討論也相當具有啓發性,作者沒有迴避這些復雜的性彆議題,而是將其視為理解鄉村社會結構的重要綫索。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采用的那種近乎偵探般的求證方式,對於一些關鍵事件的追溯,比如某次著名的“罷賽”事件,分析得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讓人不得不信服於其紮實的文獻和口述資料基礎。它成功地將一個地方性的文化符號,提升到瞭可以與任何主流文化研究並肩討論的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