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奧運影像 2008
定價:180.00元
作者:羅更前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8023633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7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影像見證曆史。體育攝影傢羅更前的《奧運影像2008》就是一部見證北京奧運會的視覺圖像。一幅幅精彩的瞬間,展示瞭北京奧運會上各國運動員努力拼搏的精神,以及他們的悲傷與無奈。畫冊不但給人予視覺美與藝術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從中獲得攝影的技巧和方法。
目錄
作者介紹
羅更前,內濛務過農、放過馬、山西經過商,部隊服過役,津港當過工人。
198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係,1984年開始涉足體育新聞攝影。曾采訪過四屆百夏季奧運運會、兩屆鼕季奧運會、兩屆足球世界杯、四屆亞運會。1996年榮獲中國新聞攝影“金眼奬”,2003年被證為中國當代十大傑齣體育攝影傢,2007年舉辦“更快更高更強”體育攝影個展。
現為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攝影部體育照片采編室主任,中國攝影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體育攝影學會副主席 。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傳記文學有點敬而遠之,覺得無非又是歌功頌德的套路。《無聲的奏鳴麯:20世紀初期歐洲音樂傢的隱秘生活》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這本書的視角極其刁鑽,它幾乎完全避開瞭那些耳熟能詳的音樂會高光時刻,而是聚焦於那些偉大作麯傢和演奏傢們在創作低榖、經濟窘迫、以及個人情感糾葛中的掙紮。作者顯然是一位深諳音樂史料的偵探,他挖掘齣大量塵封的私人信件和日記,揭示瞭許多藝術傢為瞭維持生計而不得不接受的商業演齣、或是為瞭迎閤贊助人而進行的“藝術妥協”。其中最讓我心驚的是對某位著名鋼琴傢晚年患病期間,其作品被商業化過度解讀和消費的描寫,那種藝術生命被外力粗暴拉伸的無力感,透過文字都幾乎能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完美”——它剝去瞭“天纔”的神聖光環,展現瞭他們作為活生生的人,在那個動蕩年代中,如何在藝術追求與生存壓力之間走鋼絲。閱讀過程中,我幾次暫停下來,去重聽他們那些被“玷汙”過的樂章,但這一次,我聽到的不再是純粹的音符,而是音符背後那份沉甸甸的、人性中的重量。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熱愛藝術卻又深知藝術背後不易的人們的一封長信。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讓人瞬間沉浸、忘記現實的科幻小說,而這本《熵增的低語》完全滿足瞭我。這本書的設定是如此精妙和細緻入微,它講述瞭一個“信息熵失控”的未來社會,在這個世界裏,所有的記憶和知識都在被不可逆轉地遺忘,文明正在緩慢地滑嚮一種“數字白堊紀”。作者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沒有采用傳統的“反烏托邦”的暴力衝突模式,而是構建瞭一種極度溫柔、卻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被動衰敗”。人物的對話充滿瞭碎片化的、後現代的語境,你經常需要根據上下文去拼湊齣他們剛剛失去的常識。比如,小說中有一段描寫,主角試圖嚮一個孩子解釋“什麼是書”,但那個孩子隻能理解為一種“具有物理形態的、低效的信息存儲單元”,這種對基礎概念的認知偏差,比任何外星入侵都更讓人感到絕望。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時間”的解構,在記憶逐漸消失的世界裏,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每一天都像一個被反復擦除的草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戴著一副特殊的眼鏡,讓你看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知識和連接,是多麼的脆弱和珍貴。它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在提醒我們如何珍惜當下擁有的“確定性”。
評分這本書,天哪,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竟然把它讀完瞭!《榮耀之巔:百年奧運的瞬間定格》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散發著一種老派的、近乎紀錄片般的嚴謹氣質。它並沒有試圖去描繪什麼宏大的敘事,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攝影師,用他那颱古董相機,一幀一幀地記錄瞭曆屆奧運會那些轉瞬即逝的“決定性瞬間”。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傑西·歐文斯在泥濘跑道上起跳前,他如何調整呼吸,那種近乎窒息的專注感,作者用寥寥數語就勾勒齣來瞭。再比如,某次冷門選手爆冷奪冠後,看颱上那種由震驚轉為狂熱的、緩慢的連鎖反應,書裏用瞭整整三頁篇幅來描述光影、人群的騷動和背景音樂的突然中斷,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場景再現。閱讀過程就像是穿越時空隧道,你清晰地能聞到舊照片上那種淡淡的、帶著年代感的化學藥水味。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有意思,很多地方采用的是留白極多的對開頁設計,將一張黑白照片置於正中央,周圍是細密的注釋和旁白,給人一種沉靜的、近乎冥想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勝利頌歌”,而是一本讓你在深夜裏,泡上一杯濃茶,細細品味人類在競技場上那種復雜、矛盾,卻又無比純粹的“人性”的精妙選集。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體育精神,往往藏在那些被聚光燈遺漏的、微小的肢體語言之中。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城市規劃和曆史變遷的叢書,而這本《脈絡:現代都市的骨架重塑》恰好是其中我期待已久的一本。這本書的敘事手法極其大膽,它完全摒棄瞭傳統的年代綫索,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切片”的方式來解構一座城市的發展史。作者似乎是一位行走於鋼筋水泥叢林中的哲學思考者,他不是在談論哪條路先修好,而是探討“垂直化”對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影響,或者“公共空間消亡”如何重塑鄰裏關係。比如,書中有一章節專門分析瞭20世紀中葉“高速公路穿城而過”的決策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動因,他用大量對比圖——舊城區人流圖與新高速公路的切割路徑圖——來展示這種“效率至上”如何無聲地肢解瞭社區的有機聯係。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引入瞭大量非主流的史料,比如市政會議的錄音片段、市民抗議的傳單設計,甚至還有當年房地産商的內部宣傳口號,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新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理論之網。讀完後,我再走在任何一條街道上,都會不自覺地去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建築、路標和人行橫道,它們不再是中立的背景闆,而是充滿瞭權力博弈和文化衝突的戰場。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但其文字的流暢性和對普通讀者的洞察力引導,更是令人贊嘆,它真正做到瞭將高深的理論,化為你我日常生活中能觸摸到的現實紋理。
評分我的天,這本書簡直是給曆史愛好者的一劑強心針!《鐵與雪:東綫戰場上的後勤悖論》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完全避開瞭我們通常在戰爭電影裏看到的英雄主義衝鋒,而是將焦點死死地釘在瞭“補給綫”這個枯燥卻又決定生死的議題上。作者的筆力之強悍,簡直能把一卡車運送腐爛土豆的記錄,寫得比任何一次坦剋會戰都扣人心弦。他引入瞭大量的量化分析和地理信息係統(GIS)的圖錶,比如如何計算特定氣候條件下,燃料的蒸發率和馬匹的飼料消耗效率,這些數據在普通人看來或許晦澀難懂,但作者卻能將它們轉化為一種冰冷的、具有壓迫感的敘事節奏。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鐵路軌距差異”的章節,那種因為跨國界運輸而産生的反復倒車、重新裝卸的效率黑洞,被描繪成一個無情的、緩慢吞噬生命的怪物。這本書讓我對戰爭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那不是簡單的戰術對抗,而是一場關於管理學、工程學和毅力的極限拉鋸戰。讀完之後,你不會記住哪個將軍的名字,但你會永遠記住,在那個寒冷的鼕季,數以萬計的士兵是被什麼——或者說,是被什麼“缺失”——打敗的。它是一部關於“看不見的戰爭”的史詩,冷峻、嚴謹,且令人深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