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定价:75.00元
售价:54.8元,便宜20.2元,折扣73
作者:徐馨雅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68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高清实拍茶品图鉴,1500余幅极具鉴赏价值的文物、古籍、书画,以及生动鲜活的茶艺步骤图,让读者一目了然,更易掌握。兼以灵活多变的版式,让读者赏心悦目,激发阅读兴趣。七大茶类、中国十大名茶、10种私房茶食,52种养生茶饮,实图对照,导读、制作方法细致易懂,便于操作,快速指导茶的鉴赏、烹饮、茶疗与茶膳。
内容提要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是一本为想学茶或正在学茶的爱茶人士提供的入门图书,也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道与茶艺于一体的精品茶书。书中分为“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和“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六部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是带大家走进了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诸多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茶疗方,为大家的健康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茶韵风景。全书图文并茂,可以让您在边品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精美的图片,既能感受到茶的无穷魅力,同时又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
希望本书能让不了解茶的朋友开始认识茶、了解茶,更希望广大茶友因茶结缘,使茶文化发扬光大。
目录
壹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
第 一 章 茶之源
茶的渊源与盛行
穿越千年墨香的茶历史
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茶的主要分布区域
茶的海外流传路径
现代人与茶的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
中国十大名茶
茶的雅号别称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
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 二 章 茶之类
传统七大茶系分类法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采收季节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萎凋程度分
按发酵程度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薰花种类分
按制造程序分
按制茶的原材料分
按茶的生长环境分类
茶叶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 三 章 茶之效
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茶具有抗衰老功效
科学饮茶改善记忆力
饮茶可强身健体
饮茶可消脂减肥
饮茶可防辐射
饮茶可提神解乏
饮茶可利尿通便
饮茶可保护牙齿
饮茶可消炎杀菌
饮茶可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饮茶可美容护肤
饮茶可清心明目
饮茶可消渴解暑
饮茶可助戒烟
饮茶可暖胃护肝
饮茶可防癌抗癌
第 四 章 茶之存
贮茶的注意事项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食品袋贮存法
其他贮藏茶叶的方法
不同类型茶叶的贮存方式
第 五 章 茶之俗
潮汕啜乌龙
北京大碗茶
羊城早市茶
成都盖碗茶
潮汕工夫茶
昆明九道茶
绍兴四时茶俗
吴屯“喝”茶
青海的熬茶
吴江三道茶
周庄阿婆茶
亚洲茶俗
非洲茶俗
大洋洲茶俗
欧洲茶俗
美洲茶俗
贰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
第 一 章 红茶品鉴
滇红茶
金骏眉
九曲红梅
祁门红茶
政和工夫
第 二 章 黄茶品鉴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黄芽
广东大叶青
第 三 章 绿茶品鉴
安吉白茶
碧螺春
黄山毛尖
六安瓜片
蒙顶甘露
西湖龙井
第 四 章 青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凤凰水仙
水金龟
武夷大红袍
高山乌龙
铁罗汉
第 五 章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白牡丹茶
寿眉
第 六 章 黑茶品鉴
安化黑茶
茯砖茶
宫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第 七 章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女儿环
黄山贡菊
杭白菊
玫瑰花茶
千日红
叁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
第 一 章 甄选茶叶
好茶的五要素
新茶和陈茶的甄别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甄别
绿茶的甄别
红茶的甄别
黄茶的甄别
黑茶的甄别
白茶的甄别
青茶的甄别
花茶的甄别
第 二 章 好器沏好茶
入门的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
茶具的分区使用
精致茶具添茶趣
不同产地的瓷质茶具
茶具的清洗
茶具的保养
历史上的制壶名人与名器
第 三 章 水如茶之母
好水的标准
宜茶之水
名泉寻源
中国五大名泉
利用感官判断水质的方法
改善水质的方法
如何煮水
水温讲究
判断水温的方法
影响水温的因素
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
水温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第 四 章 茶的一般冲泡流程
初识佳出茶点
投茶与洗茶
次冲泡
第二次冲泡
第三次冲泡
茶的冲泡次数
生活中的泡茶过程
待客中的泡茶过程
办公室中的泡茶过程
商家销售泡茶过程
旅行中的泡茶过程
第 五 章 泡出茶的特色
绿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的冲泡方法
青茶的冲泡方法
黄茶的冲泡方法
白茶的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花茶的冲泡方法
第 六 章 不同茶具冲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
紫砂壶泡法
盖碗泡茶法
飘逸杯泡法
小壶茶泡法
玻璃壶泡法
瓷壶泡法
陶壶泡法
杯子与茶汤间的关系
冲泡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
肆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
第 一 章 品茶的四要素
观茶色
闻茶香
品茶味
悟茶韵
第 二 章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
源远流长的历代茶馆
精彩纷呈的当代茶馆
温馨舒悦的家庭茶室
清新幽静的山水之间
茶室的类型与风格
第 三 章 品茶的精神与艺术
茶之十德
只斟茶七分满
六艺助兴
茶与修养
吃茶、喝茶、饮茶与品茶
品茶如品人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中的大雅——茶与《红楼梦》
茶中的大俗——茶与《》
第 四 章 品茶是一种心境
品茶需要平心
品茶需要清静
品茶需要禅定
品茶需要风度
品茶需要心意
品茶需要放松
品茶需要乐观的心态
伍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
第 一 章 修身养心论茶道
何谓茶道
茶道的核心灵魂
茶道修习的法则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茶道的追求
中国的茶道流派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日本茶道
韩国茶道
俄罗斯茶道
英式茶道
茶道的自然美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第 二 章 伴茗之魂赏茶艺
什么是茶艺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
工艺茶茶艺表演
乌龙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
花茶茶艺表演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禅茶茶艺表演
盖碗茶茶艺表演
第 三 章 不可不知的茶礼仪
泡茶的礼仪
奉茶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倒茶的礼仪
习茶的基本礼仪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
温具手法
常见的 4 种冲泡手法
喝茶做客的礼仪
第 四 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与名人
有关茶的著作
茶诗
茶画
茶联
茶与歌舞
茶与婚礼
茶与祭祀
茶与谚语
茶与棋
茶和道家
茶和儒家
茶与旅游
陆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
第 一 章 幸福每一天的保健养生茶
每日 4 款幸福养生茶饮
立春来杯养肝护肝茶饮
雨水要喝缓解春困的茶饮
惊蛰一杯防肌肤干燥的茶饮
春分喝温气茶饮
清明喝调节血压茶饮
谷雨喝调理肠胃茶饮
立夏喝滋养茶饮
小满喝清利湿热茶饮
芒种喝清热降火茶饮
夏至喝退热降火茶饮
小暑喝裨益消化茶饮
大暑喝预防中暑茶饮
立秋喝养胃润肺茶饮
处暑喝清热安神茶饮
白露喝滋阴益气茶饮
秋分喝调养脾胃茶饮
寒露喝强身健体茶饮
霜降喝滋肺润肺茶饮
立冬喝补充热量茶饮
小雪喝缓解心理压力茶饮
大雪喝预防哮喘茶饮
冬至喝滋补养生茶饮
小寒喝补肾壮阳茶饮
大寒喝有益心血管茶饮
第 二 章 强身健体的私房茶食
八宝茶粥
绿茶粥
普洱茶猪手
茶香鳜鱼片
红茶炒鸡丁
碧螺春鲜鱿
洛神优酪乳
甘草酸梅汤
双色绿茶饼干
抹茶泡芙
第 三 章 让青春永驻的抗衰美容茶
美容养颜茶
瘦身美体茶
明目亮睛茶
抗衰防老茶饮
保持年轻活力茶饮
补血益气茶
第 四 章 不同人群的养生保健茶
银发族的长寿茶
孕妈安胎茶
老师的润喉茶
学生的健脑茶
吸烟族的健康茶饮
体力劳动者的健康茶饮
应酬族的健康茶饮
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茶饮
第 五 章 各类疾病的茶疗验方
防治感冒的茶疗验方
防治哮喘的茶疗验方
防治高血压的茶疗验方
防治冠心病的茶疗验方
糖尿病的茶疗药方
脂肪肝的茶疗药方
便秘的茶疗药方
口臭的茶疗药方
胃痛的茶疗药方
失眠的茶疗药方
月经不调的茶疗药方
前列腺炎的茶疗药方
关节炎的茶疗药方
第 六 章 饮茶的宜忌
饮茶需“度”量
不要饮隔夜茶
饮茶忌空腹
药茶要慎重选
喝茶要讲究中医五行
忌饮烫茶
忌饮冷茶
忌饭后立即饮茶
忌饮冲泡次数过多
附录
附录I 陆羽《茶经》精要解读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附录 II 茶品质与品评因素评分表
附录 III 历代茶人佳话
茶艺师与茶
诗僧与茶僧
唐伯虎与祝枝山猜茶谜
白居易与茶
杨维桢与茶
“吃茶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喝茶是个挺讲究仪式感的事情,但又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本图鉴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非常注重“实践性”,不像有些书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本书对“如何泡好一杯茶”的指导细致到了水的温度、投茶的比例,甚至是冲泡时的注水手法。书中展示了多种传统和现代的冲泡器具及其适用场景,这一点非常实用。比如,它会对比用玻璃飘逸杯和用工夫茶具泡同一款茶,在口感和香气上会有哪些微妙的差异,这种横向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把这些技巧讲得非常易懂,没有设置太多的门槛,即便是像我这样刚入门的新手,也能很快上手操作,并且初次尝试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是什么”,更教你“怎么做”,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评分这本关于茶的图鉴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开它,那股清新的茶香仿佛都要从纸页间飘出来了。我原本对茶的了解仅限于红茶绿茶这种基础分类,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的介绍,让我对各个茶类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它详细描绘了乌龙茶的半发酵过程,那些复杂的揉捻、做青步骤,通过精美的插图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制茶师傅们的匠心独运。书中对不同产区的风土人情也有所涉及,比如提到某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如何影响了茶叶的口感,这使得品茶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场穿越地域的文化之旅。我特别喜欢它对茶具的讲解,从紫砂壶的泥料选择到盖碗的使用技巧,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茶道功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一位耐心的茶道导师,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博大精深的茶的世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按照书里的指导,尝试自己去冲泡和品鉴那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珍品名茶了。
评分我过去买过几本关于茶的入门书籍,大多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想要深入了解就很难找到进阶的资料。这本图鉴的深度和广度让我非常满意。它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复杂的议题,例如不同发酵程度的生化反应,或者茶叶储存环境对品质的长期影响等。书中的某些章节,甚至涉及到了近现代茶业的发展史和一些小众稀有的茶种,这对于我这种渴望系统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尤其欣赏它对“品饮哲学”的探讨,它没有将茶道塑造成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强调在繁忙中寻找片刻的宁静和自我对话。作者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品味物质的味道,更是在品味时间、空间和心境的融合。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工具书。
评分对于我这种视觉导向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图鉴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图像支撑,而这本图鉴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无论是对茶叶干茶形态的特写,还是冲泡后汤色的渐变过程,甚至是叶底舒展后的纹理细节,都拍摄得极其清晰和专业。特别是那些展示不同茶类“叶底”对比的插图,色彩还原度非常高,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红茶的红褐与绿茶的翠绿之间的细微差别。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茶画和茶器老照片,为现代的知识讲解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捧着它就像是手里捧着一个移动的、立体的茶叶博物馆。它让我对茶叶从种植到冲泡的整个流程都有了立体化的认知,这对于提升我的品鉴准确性帮助太大了。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者枯燥,毕竟“图鉴”这个词听起来总有点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色彩搭配非常柔和自然,大量运用了水彩风格的插画,为原本严肃的茶叶知识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冲泡方法的描述,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说明书式语言,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描绘。比如,它会告诉你清晨用白瓷盖碗冲泡一壶清新的绿茶,是怎样唤醒一天的活力;又或者在傍晚,用厚重的紫砂壶慢煮一壶醇厚的普洱,是如何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书中关于“茶气”和“喉韵”的描述非常到位,即便是一个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生动的文字和对比鲜明的图片,大致理解这些玄妙的品鉴术语背后的真实感受。这本书的文字流畅且富有诗意,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让人感觉到作者对茶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