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歌剧艺术经典分析与表演实践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孙浩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18032433 |
| 出版年份: | 2017年7月 |
| 版次: | 第 版 |
| 总页数: | 23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0元 |
| 实际重量: | 0.3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孙浩,男,1984年生,汉族,硕士,现任职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事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歌剧艺术经典分析与表演实践。科研成果丰硕,已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余篇,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
章 歌剧艺术概述
节 歌剧的形式与内涵
第二节 歌剧的结构与要素
第二章 西方歌剧艺术简史及经典赏析
节 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第二节 18世纪的古典主义歌剧
第三节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歌剧
第四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真实主义歌剧
第五节 近百年来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章 歌剧艺术表演的要求与技巧训练
节 歌剧艺术表演的素质要求
第二节 歌剧艺术表演的形体要求与训练
第三节 歌剧艺术表演的小品训练
第四节 歌剧艺术表演的台风训练
第四章 歌剧演唱的艺术处理手法
节 歌剧演唱的案头工作准备
第二节 歌剧演唱的角色构思与塑造
第三节 歌剧演唱的音乐要素处理
第五章 歌剧表演的经典唱段实践
节 古典主义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实践
第二节 浪漫主义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实践
第三节 真实主义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实践
第四节 多元化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实践
参考文献
《西方歌剧艺术经典分析与表演实践》为21世纪中国的歌剧欣赏者、表演者、创作者全面、科学认识西方歌剧文化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全书共分五章,一、二章针对歌剧艺术本体及歌剧艺术的发展历史及经典作品进行分析;第三、四章分别就歌剧艺术表演问题及歌剧艺术的处理手法展开探讨;第五章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西方歌剧唱段进行分析。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西方歌剧,就必须沉浸到它所处的时代氛围之中。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是部音乐史或表演指南,更像是一部精致的文化切片。作者似乎带着我们穿梭回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城市,去感受歌剧院的灯火辉煌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对艺术的不同期待。例如,在分析某一特定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创作倾向时,书中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市民阶层的审美变迁,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题材会突然流行起来,而另一些则迅速被市场所淘汰。这种将音乐现象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去考察的叙事方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定义边界。
评分这本关于西方歌剧艺术的著作,从歌剧诞生之初的那些神秘的序曲、到后来辉煌的威尔第时代,再到瓦格纳那宏大叙事下的音乐革命,都有着非常细致入微的描摹。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作品结构中去剖析那些咏叹调为何能直击人心,那些合唱部分又是如何烘托出戏剧张力的。比如,对于莫扎特歌剧中的人物塑造,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角色身份,更是探讨了音乐如何微妙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手法上的多样性,既有严谨的音乐理论分析,也有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洞察,这让即便是对某些作品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文字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歌剧世界。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歌剧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听听旋律”的层面,而是开始能“看懂”歌剧是如何通过音乐语言讲述故事的。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对话”模式,即让历史文本与现代的舞台实践进行碰撞和对话。它并未将经典作品视为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古董,而是鼓励读者和表演者去重新审视和激活这些经典。书中对一些著名的歌剧片段的“再诠释”讨论非常引人入胜,探讨了在当代语境下,如何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时,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这对于我们思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不仅教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总想回到某个章节再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这本书在实践层面给出的建议,简直就像是为舞台上的表演者量身定做的指南。它并没有停留在“你应该怎么唱”这样空泛的口号上,而是非常具体地讨论了不同声部在演绎特定历史时期作品时所应遵循的声乐技术要点。比如,谈到巴洛克时期对装饰音的处理,作者就详细对比了不同学派的演奏或演唱风格差异,这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对著名歌剧选段的“舞台化”思考。它探讨了如何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角色的情感爆发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那种将理论的严谨性与舞台的直观性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学术专著。
评分坦率地说,许多音乐分析书籍都容易陷入枯燥的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作品的文字风格却颇为生动,充满了对艺术的热情。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对位法或和声进行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形象化。比如,他描述某个高潮段落的织体时,用的词汇仿佛是一幅流动的油画,而不是枯燥的乐谱标记。这种优美而又不失准确性的语言,使得即便是对专业乐理不太熟悉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对歌剧的内在结构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像是在聆听一场由文字构成的、充满魅力的音乐导赏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