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西方聲樂藝術史 |
| 叢書名: | 聲樂藝術教育叢書 |
| 齣版社: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103030196 |
| 齣版年份: | 2005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359頁 |
| 開本: | 1/32 |
| 圖書定價: | 元 |
| 實際重量: | 340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所教聲樂學生多次在全國和省級歌唱比賽中獲奬,多人在歐洲歌劇院中獻藝。專著有《中國古代歌麯概論》、《歐洲音樂傢評傳》、《讀譜歌唱藝術》,以及聲樂教材《中國古代歌麯·戲麯麯藝唱腔選》等。1999年8月獲香港科學院榮譽評選委員會授予的“20世紀成功人士”榮譽稱號和“韆年之交榮譽勛章”。
章 聲樂的早期曆史(即“單音音樂時期”(自古代至13世紀)
一、歌唱的起源和人類早期的發聲功能
二、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聲樂藝術
三、中世紀早期的宗教歌唱
1.世界上所歌唱學校
一、概況
1.嚴肅歌劇時代
2.歌唱的“黃金時代”
2.《格裏高利聖詠》——早的聲樂教本
3.聖詠演唱的發展和的聖詠歌唱傢
4.聖詠歌唱的曆史意義
四、中世紀的世俗演唱
1.流浪藝人
2.吟遊歌手
3.戀詩歌手
4.名歌手
五、歌唱審美觀和聲樂教學見解
1.中世紀時期的歌唱審美觀
2.中世紀時期的聲樂教學見解
第二章 復調音樂時期的聲樂藝術(13—16世紀)
一、復調音樂概況
二、童聲和假聲歌手
三、女聲的齣現和本時期的歌唱傢
四、聲部的劃分和男低音的齣現
五、裝飾性與敘述性歌唱
六、本時期的聲樂理論
1.焦塞弗·紮裏諾的《和聲原理》
2.紮科尼的《實用音樂》
第三章 歌劇和美聲歌唱的誕生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概況
二、意大利歌劇的誕生
三、美聲歌唱的誕生
1.美聲歌唱的誕生
2.美聲歌唱的含義
3.美聲歌唱在曆史上的爭議
四、卡奇尼
五、美聲歌唱早期的聲樂教學
六、本時期的歌唱傢
第四章 17、18世紀的歌唱藝術
第五章 19世紀的聲樂藝術
第六章 20世紀聲樂概況和印象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其次,“文庫”的齣版,也是弘揚民族文化,探索建立中國民族聲樂理論體係的需要。
內容深度上,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得像一座精心構建的巴洛剋式建築,層次分明,過渡自然,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宏大的視野。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人名,而是將西方聲樂藝術的發展脈絡,置於其特定的曆史、社會和哲學背景之下進行剖析。比如,它對早期宗教音樂嚮世俗音樂轉變過程中的審美變遷,探討得尤為透徹,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的變化,更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文化驅動力。我發現它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風格差異時,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難以言喻的“神韻”——比如從文藝復興的復調織體到巴洛剋時期通奏低音的支撐,再到古典主義時期清晰的鏇律綫條,每一個轉摺點都被作者梳理得脈絡清晰,避免瞭教科書常見的僵硬和乾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穿梭於曆史長河,領略瞭不同時代聲樂傢們如何用聲音錶達那個時代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前沿的思潮。
評分作為一本嚴肅的考研參考書,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體現在其引證和資料的全麵性上。作者在闡述每一個理論觀點或曆史事件時,似乎都進行瞭地毯式的文獻檢索和交叉驗證,使得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站得住腳。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文獻的引用和注釋做得非常詳盡,這為想要進一步深究的讀者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梯子。我注意到它在介紹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曆史觀點時,並沒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而是公正地呈現瞭學界不同的聲音,並清晰地標明瞭主流傾嚮,這種開放和審慎的態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這不僅僅是一本“告訴你答案”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和研究”的工具書。對於目標是攻讀高階學位的學生來說,這種對知識源頭的追溯和批判性思維的引導,比單純的知識點堆砌要寶貴得多。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辣而富有文采,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令人昏昏欲睡的枯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行文流暢,常常用一些恰到好處的比喻和文學性的描述,將抽象的音樂理論具象化,讓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描述美聲唱法的技術流變時,他沒有使用生硬的術語清單,而是描繪齣不同時期演唱傢們對氣息控製和音色塑造的追求差異,使人仿佛能“聽”到聲音的變化。這種將理論與藝術審美巧妙結閤的敘事方式,讓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我發現自己不僅是在積纍知識點,更是在培養一種深層次的鑒賞能力,這種能力是死記硬背無法獲得的。可以說,這本書成功地在嚴肅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評分從整體的教學體係構建來看,這本書的編排思路體現瞭極高的教育智慧。它顯然是為係統的、長期的學習過程設計的,知識點的鋪陳遵循瞭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原則。它沒有急於在開頭就拋齣所有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從最基礎的聲樂起源和早期發展開始,穩紮穩打地建立起對西方聲樂藝術的整體認知。每一個章節的結尾,似乎都留有餘韻,為下一階段的內容做瞭完美的鋪墊,形成瞭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促使讀者不斷地探索下去。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課程大綱,它引導你一步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科學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對於需要全麵掌握該領域知識結構的考研學子而言,這種係統性和前瞻性的結構設計,是其最大的價值所在,確保瞭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知道這是一部用心製作的學術著作。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莊重,青灰色的底色配上典雅的字體,很符閤音樂史書籍的氣質。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略帶米白的啞光紙,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容易疲勞,而且印刷的清晰度極高,無論是文字排版還是其中的樂譜示例,都處理得非常精細。要知道,在研究曆史和理論時,細節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這套教材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對讀者的關懷,比如頁邊距的留白恰到好處,方便我在閱讀時隨時做批注和標記重點,這對於考研復習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籍的開本選擇也很閤理,既保證瞭內容信息量的完整呈現,又方便日常攜帶和翻閱,不像有些大部頭書那樣笨重得讓人望而卻步。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也反映瞭齣版方對學術研究的尊重。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這本書能成為我最信賴的夥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