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
定价:20.00元
作者:董汉良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8250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老中医董汉良编著,以信笔漫记形式,分为中药薪传、医海拾贝、趣闻珍闻、释疑解难、百草献技、方药心司、师生切磋7个部分,130篇小短文,介绍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实践和体会。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且富有趣味性、可读性,适合中医师临床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中药薪传
(一)浅谈中药的概念
(二)漫谈古代药物效用的发现与探求
(三)略述中药功效的变移
(四)浅谈产生中药正负功效诸因素
(五)谈中药柜的陈布式
(六)简述中药房斗谱的设计法
(七)漫谈内服汤剂中饮片的特殊炮制
(八)略谈内服中成药在汤剂中的应用
(九)略说食补与药补
(十)浅述虫类药的扶正作用
(十一)吴鞠通论伪药
(十二)药店的命名
(十三)“屡用达药”小议
(十四)用药谚语选录
(十五)医者顾市
(十六)引药自救
二、医海拾贝
(一)仲景黄连阿胶汤药法小议
(二)巴豆用冷粥止泻有伟效
(三)西瓜能作汗
(四)《傅青主女科》中关于荆芥的运用
(五)桑叶疗崩漏溯源
(六)略述张锡纯配伍应用龙骨牡蛎的经验
(七)介绍谷振声用枳实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经验
(八)古今竹叶谈
(九)韭菜子止顽固性呃逆
(十)石菖蒲治鹅口疮
(十一)芫花甘草疗冻疮
(十二)八角金盘治尿石病之效验
(十三)小牛脚底皮之效用
(十四)桃花的奇效
(十五)感冒良方“神仙粥”
(十六)何首乌与七宝美髯丹
三、趣闻珍闻
(一)草席代麻黄
(二)戴表过敏谈药效
(三)单服夏枯草能过敏
(四)服草鱼胆中毒实例
(五)万年青莫作婴儿“开口药”
(六)与石膏
(七)半夏与雉毒
(八)苦参损腰与药物牙膏
(九)从西岳莲花峰神传齿药方谈药物牙膏
(十)兔脑丸与脑垂体后叶素
(十一)双氢克尿塞能止泻之理
(十二)“猪大肠可作药用”的医理考证
……
四、释颖解难
五、百草献技
六、方药心悟
七、师生切磋
作者介绍
董汉良,1943年生,浙江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62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实践40余年以来,先后出版《中医诊断入门》、《中医正骨人门》、《中药调剂入门》、《新编中医方剂记忆法》等中医药专著18部,参编百万字巨著5部。对咳喘病、男科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是个挑战,但也正说明了其内容的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撰写一些复杂的中医理论时,并没有采取过度简化的处理,而是选择直面那些复杂性,并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去梳理和解释。这种“硬核”的写作态度,非常对我胃口。比如,在讨论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时,书中描绘的不是孤立器官的功能,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系统。当我尝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我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很多过去不解的身体反应,似乎都有了相应的解释框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思想导论的结合体,它不急于给出速成的秘诀,而是努力搭建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层结构,让读者能够真正“走进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看热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但正是这种质朴吸引了我。刚翻开目录,我就被其中涉及的范围之广所震撼。它似乎不满足于简单介绍几味常见药材,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传统药方背后的哲学思想。比如,作者对“气”与“血”在理解疾病和治疗中的作用的阐述,初看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书中穿插了不少历史典故,将药学知识与古代医家的智慧紧密结合,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特别是对于一些道地药材的产地、采收时机的详细描述,让我这个对药材只有模糊概念的人,仿佛亲眼目睹了药农的辛勤劳作,感受到了“道地”二字背后蕴含的匠人精神。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中医的兴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现代科学的理性审视,使得整本书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严谨性。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仿佛坐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身旁,听他娓娓道来那些陈年旧事和诊疗心得。他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堆砌生硬的术语和复杂的药理图谱,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事角度。比如,描述某味药材的功效时,他会引用邻里间的趣闻轶事,或是某个古老医案中的经典场景,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药性间的微妙关系。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当然,这并不是说内容就流于表面,恰恰相反,在这些故事的表皮之下,蕴含的是对药性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某一类药材(比如清热解毒类)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从主药到辅药,从单用效果到复方配伍,逻辑链条清晰流畅,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体现了一种克制的美学。它没有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彩色插图,而是选择了大量清晰、细致的黑白线描图谱,勾勒出药材的形态特征。这些图画不仅精准,而且带有传统手绘的韵味,与全书的基调非常协调。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某一味药材的介绍,绝非简单的“功效+主治”,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作者会花篇幅探讨某一味药材在不同炮制方法下药效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的。例如,生用与炮制后的差异,被描述得细致入微,让我开始理解炮制工艺在中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中药学研究的严肃态度,也让我意识到,对待药物,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强调,这一点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尤为重要。作者反复指出,即便药性相似的两味药,在面对两位不同体质的患者时,其应用也应有所侧重。这种对个体差异的细腻把握,贯穿了全书的论述。书中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万能方”,而是鼓励读者培养一种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参与一场长期的思辨训练,不断被提醒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观察、去分析、去体悟人与自然、人与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我开什么药方,而在于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探究生命复杂性的种子,让我对生命体征的理解,有了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