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脏病患者宜吃食物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叶锦先,苏晋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8292403
字数:
页码:4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心脏病患者宜吃食物》根据我国丰富的医药典籍和大量的科研资料,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简单介绍了心脏病的基础知识及50种心脏病的防治和保健食物,包括食物的性味、营养成分、功效及350多个单验方等;详细叙述了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酒精性心脏病等19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饮食原则,并按中医常见分型辨证的食疗验方670多个。其内容丰富,科学实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适合广大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适合医务工作者和餐饮行业人员参考。
叶锦先,男,主任医师、教授。1960年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8年福建中医学院“省二届西学中班”毕业。先后任福建中医学院中医食养学、中医心理学、医学气功研究室主任,康复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生导师。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天然药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药膳研究会会长、药膳大师。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评委会委员。共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专著20余部。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秀。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食材分类的方式,而是按照“日常便利性”和“特殊需求场景”来划分章节,这个角度非常贴合我们普通人的实际生活。比如,它有一个专门讨论“办公室午餐的健康突围”的章节,详细分析了外卖中隐藏的陷阱,并提供了五分钟内就能准备好的替代方案,这点设计非常贴心。再者,书中对特定人群的细分考虑得非常周到,比如针对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它不是简单地叠加限制,而是提供了一种多目标优化的食物组合策略。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数据时的严谨性,几乎每项关键结论后面都标注了参考的权威医学期刊缩写,虽然我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缩写,但这种态度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它让我明白,心脏健康饮食是一门需要科学支撑的艺术,而不是凭感觉操作的玄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种淡雅的湖蓝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看起来就让人觉得专业又舒心。我特地去书店对比了好几本同类书籍,就这本的印刷质量最让人放心,纸张的厚度适中,内页排版清爽大气,阅读起来完全没有压迫感。尤其是那些食物图片的色彩还原度,简直是艺术品,看得我都饿了,当然,是那种对健康食物的向往。书里对每种食材的介绍都非常细致,不仅仅是列出“能吃”或者“不能吃”,更深入到了食材的产地、季节性以及营养成分的微观分析,比如某种深海鱼油与普通鱼油在欧米伽-3脂肪酸构成上的差异,讲得清晰透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听得懂。作者显然在食物的选取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比如关于“发酵食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那一章,提供了许多我从未听闻但又极具潜力的选择,远超出了超市里常见的酸奶和泡菜范畴,拓展了我的食谱思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营养学普及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指南类”书籍抱有很深的怀疑,总觉得无非就是一堆老生常谈的“少油少盐多蔬菜”,读起来枯燥乏味,然后很快就被我扔到角落积灰。然而,这本让我彻底改观了。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兼营养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带你走进食材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设计的一个环节——“一周健康菜单构建挑战”,它不是直接给出固定的食谱,而是提供了一套灵活的搭配原则和工具卡,让我自己去实验和调整。比如,它深入分析了不同烹饪方式对硝酸盐含量变化的精确影响,这一点非常具有实践指导价值,而不是空泛地喊“少煎炸”。我按照书里推荐的“慢炖蔬菜汤底替换法”,成功地将我那挑食的丈夫的蔬菜摄入量提高了三成,他竟然毫无察觉,这简直是家庭饮食革命!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如何在高压力的日常生活中,依然能做出既美味又对心脏友好的选择,而不是照搬食谱的奴隶。
评分这本书的最后几章关于“食物储存与营养保持”的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生活黑科技”指南。我以前总觉得买了新鲜食材,放几天就蔫了,营养也跑光了,非常浪费。但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不同蔬菜水果在冰箱不同区域的最佳存放温度和湿度,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快速焯水来“锁定”某些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了一个我从未考虑过的问题:食材的“二次烹饪损耗”。比如,一个蔬菜从超市买回,到最终摆上餐桌,过程中营养流失的百分比是多少,并给出了最小化损耗的操作流程。这种对食物生命周期的全方位关注,让整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量级。它不仅指导我“吃什么”,更指导我如何“高效地管理我的食材”,从源头上确保我摄入的每一口都是最大化的营养回报。这才是真正面向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高效健康指南。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情感联结”和“饮食心理学”方面的独特见解。市面上很多健康书籍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食物承载着文化和情感记忆。作者在章节的穿插中,巧妙地融入了如何调整对“不健康美食”的渴望,而不是简单地宣布“禁止食用”。比如,它提供了一整套“健康替代品”的升级方案,比如如何用牛油果泥来替代传统沙拉酱中的高脂成分,同时保持口感的浓郁度,这种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兼顾健康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改变饮食习惯的心理门槛。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读者在面对长期饮食限制时的沮丧感,并且提供了积极的、赋能的解决方案。阅读体验就像是得到了一位既懂营养又懂人性的朋友的陪伴,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宣讲。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吃得健康可以是一种享受和探索,而非一种牺牲和惩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