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民阅读-刮痧拔罐针灸指南
定价:59.00元
作者:刘湘雯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2764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身心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不自知,不是腰酸背痛、颈肩疼痛,就是浑身没劲,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病。这时,我们需要一些简单方便的方法来调理身体、放松身心。刮痧、拔罐和针灸正是很好的选择。
内容提要
《刮痧拔罐针灸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刮痧、拔罐和针灸的中医理论基础,如经络、位的基本知识,全息理论,各种位的适应证等。并分别介绍了各种刮痧用具,常见疾病的刮痧治疗方法,不同体质的刮痧方案,刮痧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等;拔罐的理论基础,各种拔罐用具,常见疾病的拔罐治疗方案,拔罐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等;针灸的理论基础,各种针灸器具,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针灸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还有其他常见的针灸疗法,如针灸、皮肤针、耳内针等,本书教给你简便、实用又有效的防病、保健、治疗方案,帮你掌握让潜藏疾病无所遁形的刮痧术,学会扶正人体阳气,驱除体内寒邪、淤滞的拔罐法,认识内病外治的针灸术。这些疗法简单易学,疗效显著,不仅适用于生病的人群,健康人也可以进行刮痧、拔罐和针灸,特别是当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身心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不自知,不是感觉腰酸背痛、颈肩疼痛,就是浑身没劲,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病。这时,人们需要一些简单方便的方法来调理身体、放松身心。刮痧、拔罐和针灸正是很好的选择。刮痧、拔罐、针灸疗法皆为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手段,并都以中医针灸学知识为基础,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现代科学研究也在很多方面证实了它们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它们以简单、方便、廉价、效验等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刮痧、拔罐和针灸疗法作为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医学领域的瑰宝。它们均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为基础的医术,都采用“内病外治”的方法,是基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
刮痧疗法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逐步摸索并积累经验而形成了刮痧疗法。刮痧一般是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刮痧板等工具在人体皮肤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摩擦等一系列良性的物理刺激,通过刮拭经络,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从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达到祛除邪气、活血散瘀、舒筋理气、清热解毒、开窍益神等功效。刮痧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在疾病未起或初起的时候,刮痧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毒素、激发人体的“正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疾病比较严重时,刮痧也可以帮助人体疏通经络,促进病邪排出,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仅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还适用于美容养颜和预防衰老。
拔罐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与疾病的坚强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绿色健康疗法。它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疗法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因为拔罐疗法对人体是一种全身的综合性疗法,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疾病,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手法,都会起到很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失眠、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常见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效果。
针灸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疗法是一种以艾灸来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针灸疗法通过经络、位的传导作用,以及运用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适应证很广,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刮痧、拔罐和针灸的中医理论基础,如经络、位的基本知识,全息理论,各种位的适应证。并分别介绍了各种刮痧用具,常见疾病的刮痧治疗方法,不同体质的刮痧方案等;拔罐的理论基础,各种拔罐用具,常见疾病的拔罐方案,拔罐的注意事项等;针灸的理论基础,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针灸的适应证,还有其他常见的针灸疗法,如针灸、皮肤针、耳内针等。本书教给你简便、实用又有效的防病、保健、治疗方法。让你掌握使潜藏的疾病无所遁形的刮痧术,学会扶正人体阳气,驱除体内寒邪、瘀滞的拔罐法,认识内病外治的针灸术。这些疗法简单易学,疗效显著,不仅适用于生病的人,健康人也可以进行刮痧、拔罐和针灸,特别是当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现在,你只需一步一步跟着本书的讲解,就可以进行自我诊断和保健。无论有无医学基础,都可以轻松入门。为自己、为家人解急时之需,疗身体之疾。
编者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那就是“掌控感”。在过去,面对身体的一些小毛病,总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只能依赖外力。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手中多了一套应对日常健康小挑战的“工具箱”。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种主动关怀自身健康的生活态度。比如,我开始留意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穴位,尝试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进行简单的自我放松。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干预的转变,是非常微妙却又极其重要的。这种掌控感,来源于书中提供的那些经过验证的、可重复操作的方法,它们不像那些夸大的养生口号,而是有明确的指引和预期效果,让人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反馈,从而建立起对自身疗愈能力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让人在知识体系的搭建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它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疗法罗列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知识阶梯。开篇的理论基础部分,没有过度纠缠于复杂的古代哲学概念,而是直奔主题,讲解了这些疗法背后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为后续的实操部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地基。随后,针对不同的病症模块,比如常见的颈肩腰腿不适、内科小毛病等,分别给出了详细的方案和步骤,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针对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禁忌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不仅仅是法律或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作者对读者安全负责任态度的体现。这种严谨性,让读者在实践时,心中有数,行事有据,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和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艺术”。它既保持了专业医学文献应有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但同时,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术语堆砌。作者似乎深谙“知之为知之”的道理,对于一些尚存争议或尚未完全定论的观点,她也坦诚地进行了说明,而不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进行灌输。这种坦诚和谦逊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信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的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朋友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亦师亦友的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愉悦的节奏,使得那些本该枯燥的知识点,也变得引人入胜,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书中所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专业知识的普及性上拿捏得恰到好处。她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经络走向、穴位定位,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不同于那种高高在上、充满了专业术语的传统医书,这里的讲解充满了人情味和实操性。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非常注重“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描述刮痧手法时,她会细致到力度如何根据皮肤的敏感度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甚至连刮痧板边缘的打磨程度都会提及,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对读者的体贴。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身旁,听他手把手地传授毕生所学,而不是在背诵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自己动手尝试的信心,让我觉得这些传统疗法并非遥不可及的“秘籍”,而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自我保健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封面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专业感的色调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知识深度。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特别是那些图文排版,设计得非常用心,复杂的穴位图示和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医学科普精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设计上的巧思,比如关键术语的加粗或特殊字体处理,都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检索的效率。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降低了接触传统疗法的门槛。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欣赏那些插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医学图解,而更像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