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降低血糖的100条规则 | 作者 | “健康大讲堂”编委会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福建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3551780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通过问答形式为您解答糖尿病有哪些类型、影响血糖值的因素、检查出糖尿病该怎么办等一系列与血糖相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30条降糖饮食规则、14条降糖运动规则、10条降糖生活规则、8条降糖心理调试规则等方面教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关注生活细节,摆脱“甜蜜枷锁”。第三部分介绍糖尿病特殊人群38条降糖规则,抓住调养关键,让降糖更有效。降糖其实没有那么难。从改变生活方式的那一刻起,容颜也更加美丽,精力也更加充沛,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了。 |
| 作者简介 | |
| “健康大讲堂”编委会,由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在养生保健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团队组成。其中既有知名保健专家、知名营养师、烹饪大师,又有内科、儿科、妇科等中西医学医师,强强联手,致力于打造具备精品阅读价值与广泛学术影响力的养生健康类书籍,传播科学健康的饮食理念、养生理论、保健方式,为全民健康生活出谋划策。 |
| 目录 | |
| 章 有关血糖值的问与答 ——专家为您分析血糖值,解读健康状况002 “血糖”是什么003 人体内的血糖是怎样进行调节的004 健康检查中为什么要测量血糖值005 测量血糖值的前一天晚上能不能吃东西006 体检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007 血糖值为什么会上升008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监测值代表了何种意义010 哪些因素会影响空腹血糖值012 饮酒对血糖有怎样的影响013 吸烟对血糖值有没有影响014 常规体检查血糖正常,为什么还要再做其他血糖检查015 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016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018 血糖值过高有糖尿病的风险吗019 血糖值高的人,是不是不能吃甜的东西021 血糖值高的人新陈代谢是怎样的022 肥胖的人血糖一般较高,真的吗023 为什么明明不胖,血糖值也会高025 为什么明明没有典型症状,也检查出有糖尿病026 糖尿病患者是否会出现低血糖027 检查出有糖尿病该怎么办029 高血糖和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031 血糖值用药物可以控制吗032 如果药物降糖效果好,还有必要改变生活习惯吗033 口服降糖药适宜哪些人群034 什么情况下需要注射胰岛素035 如何注射胰岛素第2章 降低血糖值的62条特效规则 ——关注生活细节,摆脱“甜蜜枷锁”30 条特效降糖饮食规则038 规则1 计算每天所需热量,合理安排饮食040 规则2 利用食物交换份法来均衡营养043 规则3 坚持低糖饮食044 规则4 选择科学的烹饪方式同样重要046 规则5 掌握佳的进餐时间:规律饮食,合理加餐048 规则6 学会正确的进餐顺序:汤—青菜—饭—肉—半小时后水果049 规则7 试着记录每天吃的食物050 规则8 平时吃饭的时候量一下饭量052 规则9 确定好吃早餐的时间,可有效防止高血糖054 规则10 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055 规则11 吃太多后立马挽回的诀窍056 规则12 食用主食应粗细搭配,可多选择糙米、胚芽米、全麦面包058 规则13 多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食物060 规则14 多吃有助于消化的食物:蔬菜、菌菇、藻类062 规则15 抗性淀粉能够抑制高血糖064 规则16 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不可忽视065 规则17 多吃鱼虾贝类和豆类066 规则18 将肉类和豆类搭配做菜 ,预防肥胖和高血糖068 规则19 畜、禽肉应选择热量含量低的部位070 规则20 烹饪时要去掉肉的油脂层071 规则21 食用含糖量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水果073 规则22 外出吃饭的诀窍就是控制热量的摄入075 规则23 吃面包、点心时也要搭配蔬菜076 规则24 添加调料用量勺计算,以免摄入过多077 规则25 烹饪宜选富含“油酸”的油,可预防动脉硬化079 规则26 使用天然的咸味调味料和汤汁,减少用盐量081 规则27 每天食用适量的醋类料理,可抑制血糖上升082 规则28 每天饮用白酒不超过100毫升,啤酒不超过500毫升083 规则29 掌握喝水的技巧,降低血糖085 规则30 去食堂吃饭或是购买盒饭的时候多选择蔬菜,少选油 炸类食物14 条特效降糖运动规则086 规则31 运动前应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注意事项089 规则32 运动好在饭后1小时进行091 规则33 警惕!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093 规则34 降糖,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095 规则35 切忌让身体僵硬,应保持血液循环096 规则36 应坚持每周运动,保持胰岛素发挥作用098 规则37 积极锻炼肌肉,改善胰岛素的作用099 规则38 坚持适度的耐力运动,减少血小板的凝集性101 规则39 试着利用空闲时间简单步行来改善肥胖102 规则40 散步时应稍稍加快步速,以助脂肪燃烧104 规则41 体力不足者可选择步行和慢跑交替进行的运动方式106 规则42 尽量站着看电视或报纸,以促进脂肪消耗107 规则43 工作中也尽量增加站着的时间,可预防高血糖109 规则44 多做家务或每天爬爬楼梯,也是一种运动10 条特效降糖生活规则112 规则45 定期接受检查,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114 规则46 学会自测血糖,并记录好每天降糖数据116 规则47 降血糖时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117 规则48 保证高质量的睡眠能降低糖尿病的风险119 规则49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便秘也能降血糖120 规则50 戒烟能降低血糖值,预防糖尿病121 规则51 好好刷牙能够预防高血糖123 规则52 血糖过高者要注意保护好眼睛125 规则53 积极预防感冒,警惕并发症的发生127 规则54 做好准备工作再出行8 条特效降糖心理调适规则129 规则55 筑好心理防线,糖尿病可防可控131 规则56 避免因为血糖高给自己压力132 规则57 高血糖者应避免情绪激动133 规则58 积极转移、淡化并克服不良情绪135 规则59 高血糖者应积极培养兴趣爱好137 规则60 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音乐139 规则61 血糖值不正常,切不可过于关注或置之不理141 规则62 试着主动寻求家人或朋友支持第3章 糖尿病特殊人群降糖38条特效规则 ——抓住调养关键,让降糖更有效144 规则63 糖调节异常者应限制含单糖的食物146 规则64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要时刻关注血糖值147 规则65 肥胖者应控制膳食总热量,维持理想体重151 规则66 肥胖者避免久坐、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152 规则67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时刻警惕低血糖154 规则68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多吃白肉,少吃红肉,并增加膳食 纤维的摄入量155 规则69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家也能做的降糖运动157 规则70 糖尿病患儿应和成人一样采取饮食、运动疗法160 规则71 肥胖型糖尿病患儿降糖还需保证营养素的摄取161 规则72 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应调整饮食,并时常检测体重163 规则73 经常检测血糖,及早发现妊娠糖尿病165 规则74 防治妊娠糖尿病饮食及运动疗法167 规则75 低盐饮食是预防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关键170 规则76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需遵守“五味不过”原则171 规则77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需慎选降压药172 规则78 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应限制每天脂肪摄入量173 规则79 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每天应进行30分钟左右快走174 规则80 肢体按摩,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179 规则81 坚持清淡、低脂饮食,预防糖尿病并发冠心病181 规则82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应积极调适心理,排解不良情绪182 规则83 糖尿病合并肝病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应注意运动时间和 运动强度183 规则84 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主要途径185 规则85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饮食要有“规矩”187 规则86 高蛋白饮食,有利于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188 规则87 糖尿病并发痛风者,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191 规则88 散步、打太极拳等轻缓运动对改善糖尿病并发痛风有利192 规则89 注意用眼卫生,警惕糖尿病并发眼病194 规则90 应定期接受视力和眼底检查,及早预防糖尿病眼病196 规则91 多摄入含钙、镁的食物,可改善糖尿病并发失眠198 规则92 失眠患者应规律作息时间,保证良好的睡眠199 规则93 保持皮肤清洁,防治糖尿病并发皮肤病202 规则94 高纤维素的食物有助于稳定血糖、预防便秘205 规则95 多喝温开水是改善糖尿病并发便秘的直接方法206 规则96 糖尿病并发腹泻者需酌情补充热量,以碱性食物为主208 规则97 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210 规则98 每晚睡前检查足部,及时防治糖尿病足病212 规则99 选一双舒适的鞋,降低糖尿病患者足部伤害213 规则100 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时要及时就医 |
| 编辑推荐 | |
| 降糖,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本书将清清楚楚地告诉您关于血糖的那些事儿。30条降糖饮食规则14条降糖运动规则10条降糖生活规则8条降糖心理调适规则38条糖尿病特殊人群的降糖规则本书精心提炼出降低血糖的100条特效规则,帮您建立起一张牢不可破的糖尿病防控网。拥抱“降糖”法则,将健康与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封面那种温润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沉静下来。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风格,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眼睛得到了很好的休息。记得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作者对于“健康生活”这个宏大主题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观察力所吸引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医学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智慧分享。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慢食的艺术”,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细嚼慢咽如何改变我们与食物的关系,甚至上升到了一种哲学层面——如何更有意识地体验当下。那段文字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匆忙吞咽午饭的习惯,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点醒了一样,原来饮食调整可以从这么细微之处开始着手。而且,书中的小插图和引用的那些经典语录,都选得很有品味,让人在阅读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位温和、博学的长者在耳边细语,引导你一步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强硬地灌输某种教条。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中又拿起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体验与初次大不相同,更侧重于它在构建“系统性思维”方面的巧妙之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健康书籍那样,将所有的建议堆砌在一起,而是非常有逻辑地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从睡眠质量到情绪管理,再到环境适应——串联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例如,作者在讨论如何优化早晨的精力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早晨光线对人体生物钟的校准作用,以及简单的拉伸动作如何配合呼吸节奏来启动一天的代谢。这种多维度的关联性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健康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工程。特别是其中关于“微习惯的力量”那部分,讲述得极为透彻,它强调了渐进和坚持的重要性,而不是追求一蹴而就的激进行为。读完后,我尝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小建议融入到周末的日程中,发现那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在累积效应下,确实带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这本书的结构,简直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而且每条路径最终都会导向一个更健康的中心。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称道,它绝非一本简单的“速成手册”,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生活百科全书”。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各种观点时,总是非常严谨地标注了信息来源,这让整本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那一章节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详细阐述了室内空气质量、家居的色彩搭配乃至光线的色温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和情绪稳定。这完全超出了我过去对健康知识的想象范围,我以前总以为健康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这本书告诉我,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因子。通过书中提供的那些可操作的“环境优化清单”,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房布局,哪怕只是挪动了一下书桌的位置,引入了一盆绿植,都能感受到细微的变化。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视角,把人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考量健康问题。
评分坦白说,我平时很少对某一本书的“细节处理”如此关注,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实在无可挑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互动性设计”。虽然它是一本印刷品,但作者似乎总能用文字跟你进行一场对话。比如,每隔几章,就会有一个“自我反思时间”的版块,里面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和个人化,迫使读者必须停下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而不是走马观花地读完。我记得当时读到关于“拖延症与能量管理”的那部分时,那些问题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承诺。这种强迫式的深度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黏性。此外,书后的附录部分,那份精心整理的“资源推荐列表”,也非常实用,里面囊括了各种值得信赖的学术网站和推荐阅读材料,这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责任心。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体验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健康卫士”的架势,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分享他的探险笔记。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能将看似普通的日常现象,用一种诗意而又充满哲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了“运动中的冥想”,将跑步或散步的重复性动作,与禅宗中的“动中禅”联系起来,让原本枯燥的锻炼过程变得富有仪式感和内省价值。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整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看这本书,被其中一句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话语深深触动,它提醒我,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偶尔的失控和放纵并非世界末日,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回归正轨,而不是沉溺于自责。这种包容性的态度,恰恰是很多“完美主义”的健康指南所缺乏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和解”,而不是一味地与之对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