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近中醫中藥——瑣瑣藥話
定價:20.00元
作者:董漢良著
齣版社:金盾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82508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由老中醫董漢良編著,以信筆漫記形式,分為中藥薪傳、醫海拾貝、趣聞珍聞、釋疑解難、百草獻技、方藥心司、師生切磋7個部分,130篇小短文,介紹瞭中藥臨床應用的實踐和體會。內容豐富,實踐性強,且富有趣味性、可讀性,適閤中醫師臨床工作者和中醫藥愛好者閱讀。
目錄
一、中藥薪傳
(一)淺談中藥的概念
(二)漫談古代藥物效用的發現與探求
(三)略述中藥功效的變移
(四)淺談産生中藥正負功效諸因素
(五)談中藥櫃的陳布式
(六)簡述中藥房鬥譜的設計法
(七)漫談內服湯劑中飲片的特殊炮製
(八)略談內服中成藥在湯劑中的應用
(九)略說食補與藥補
(十)淺述蟲類藥的扶正作用
(十一)吳鞠通論僞藥
(十二)藥店的命名
(十三)“屢用達藥”小議
(十四)用藥諺語選錄
(十五)醫者顧市
(十六)引藥自救
二、醫海拾貝
(一)仲景黃連阿膠湯藥法小議
(二)巴豆用冷粥止瀉有偉效
(三)西瓜能作汗
(四)《傅青主女科》中關於荊芥的運用
(五)桑葉療崩漏溯源
(六)略述張锡純配伍應用龍骨牡蠣的經驗
(七)介紹榖振聲用枳實治療老年性便秘的經驗
(八)古今竹葉談
(九)韭菜子止頑固性呃逆
(十)石菖蒲治鵝口瘡
(十一)芫花甘草療凍瘡
(十二)八角金盤治尿石病之效驗
(十三)小牛腳底皮之效用
(十四)桃花的奇效
(十五)感冒良方“神仙粥”
(十六)何首烏與七寶美髯丹
三、趣聞珍聞
(一)草席代麻黃
(二)戴錶過敏談藥效
(三)單服夏枯草能過敏
(四)服草魚膽中毒實例
(五)萬年青莫作嬰兒“開口藥”
(六)與石膏
(七)半夏與雉毒
(八)苦參損腰與藥物牙膏
(九)從西嶽蓮花峰神傳齒藥方談藥物牙膏
(十)兔腦丸與腦垂體後葉素
(十一)雙氫剋尿塞能止瀉之理
(十二)“豬大腸可作藥用”的醫理考證
……
四、釋穎解難
五、百草獻技
六、方藥心悟
七、師生切磋
作者介紹
董漢良,1943年生,浙江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1962年畢業於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從事中醫臨床實踐40餘年以來,先後齣版《中醫診斷入門》、《中醫正骨人門》、《中藥調劑入門》、《新編中醫方劑記憶法》等中醫藥專著18部,參編百萬字巨著5部。對咳喘病、男科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或許是個挑戰,但也正說明瞭其內容的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撰寫一些復雜的中醫理論時,並沒有采取過度簡化的處理,而是選擇直麵那些復雜性,並用自己的語言體係去梳理和解釋。這種“硬核”的寫作態度,非常對我胃口。比如,在討論髒腑之間的相互聯係時,書中描繪的不是孤立器官的功能,而是一個動態的、相互製約和促進的係統。當我嘗試將書中的理論應用於我日常觀察到的現象時,發現很多過去不解的身體反應,似乎都有瞭相應的解釋框架。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與思想導論的結閤體,它不急於給齣速成的秘訣,而是努力搭建一個堅實的知識底層結構,讓讀者能夠真正“走進去”,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看熱鬧。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體現瞭一種剋製的美學。它沒有采用那種花裏鬍哨的彩色插圖,而是選擇瞭大量清晰、細緻的黑白綫描圖譜,勾勒齣藥材的形態特徵。這些圖畫不僅精準,而且帶有傳統手繪的韻味,與全書的基調非常協調。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某一味藥材的介紹,絕非簡單的“功效+主治”,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作者會花篇幅探討某一味藥材在不同炮製方法下藥效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的。例如,生用與炮製後的差異,被描述得細緻入微,讓我開始理解炮製工藝在中醫體係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作者對中藥學研究的嚴肅態度,也讓我意識到,對待藥物,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對“個體化治療”理念的強調,這一點在現代醫學背景下尤為重要。作者反復指齣,即便藥性相似的兩味藥,在麵對兩位不同體質的患者時,其應用也應有所側重。這種對個體差異的細膩把握,貫穿瞭全書的論述。書中沒有提供一勞永逸的“萬能方”,而是鼓勵讀者培養一種辨證施治的思維模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在參與一場長期的思辨訓練,不斷被提醒要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觀察、去分析、去體悟人與自然、人與疾病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會我開什麼藥方,而在於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瞭一顆探究生命復雜性的種子,讓我對生命體徵的理解,有瞭一個更立體、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樸實,但正是這種質樸吸引瞭我。剛翻開目錄,我就被其中涉及的範圍之廣所震撼。它似乎不滿足於簡單介紹幾味常見藥材,而是深入挖掘瞭許多傳統藥方背後的哲學思想。比如,作者對“氣”與“血”在理解疾病和治療中的作用的闡述,初看有些晦澀,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些看似玄奧的概念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書中穿插瞭不少曆史典故,將藥學知識與古代醫傢的智慧緊密結閤,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特彆是對於一些道地藥材的産地、采收時機的詳細描述,讓我這個對藥材隻有模糊概念的人,仿佛親眼目睹瞭藥農的辛勤勞作,感受到瞭“道地”二字背後蘊含的匠人精神。這種將理論與實踐、曆史與現實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究中醫的興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中流露齣的對傳統的敬畏和對現代科學的理性審視,使得整本書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又具備瞭現代讀者易於接受的嚴謹性。
評分讀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筆極具畫麵感,仿佛坐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身旁,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陳年舊事和診療心得。他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堆砌生硬的術語和復雜的藥理圖譜,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敘事角度。比如,描述某味藥材的功效時,他會引用鄰裏間的趣聞軼事,或是某個古老醫案中的經典場景,讓人在輕鬆的氛圍中領悟到藥性間的微妙關係。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讓抽象的中醫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當然,這並不是說內容就流於錶麵,恰恰相反,在這些故事的錶皮之下,蘊含的是對藥性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某一類藥材(比如清熱解毒類)時,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從主藥到輔藥,從單用效果到復方配伍,邏輯鏈條清晰流暢,讀起來酣暢淋灕,有一種茅塞頓開的快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