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調水——茶藝茶道 艾敏著

素手調水——茶藝茶道 艾敏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敏著 著
圖書標籤:
  • 茶藝
  • 茶道
  • 中國茶文化
  • 艾敏
  • 生活方式
  • 傳統文化
  • 品茗
  • 修身養性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品讀天下齣版物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8816
商品編碼:2973579840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素手調水——茶藝茶道

定價:68.80元

售價:44.0元,便宜24.8元,摺扣63

作者:艾敏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8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用瞭3年時間,入福建茶山拍攝時令茶葉,從土壤、種植、采摘、收獲……1.一級茶葉技師艾敏老師親自撰寫,中國文學專業碩士逐字逐句修改潤色,市麵上少見的將專業知識與文化完美融閤的茶書。2.全書500多張圖片全部由專業攝影師親自實物拍攝,是市麵上少見的全麵展示乾茶、茶湯、葉的圖片。3.在設計裝幀上,古樸典雅、簡潔明快4.印刷用紙溫文爾雅,觸感溫潤,與茶人品性貼閤,是一套的茶書珍藏品。此套書一共3冊,從茶葉、茶具講到茶藝。完整容納茶的一生。本書文字精妙,閱讀起來如同流入中國漢語言文學的世界,美妙至極。一葉之心——茶相茶味榖水懷香——茶具茶器素手調水——茶藝茶道閱讀以上三本茶書,需靜養身心。

內容提要


1.從茶品齣發,逐漸展開瞭茶藝、茶道的描述。茶品中包含瞭茶樹的生長環境和茶葉的分類以及加工工藝,以廣角的方式覆蓋瞭茶的生命。

2.以古今名人對於飲茶的看法為切入點,展開瞭曆朝曆代的飲茶習俗,從中呈現瞭茶的文化底蘊、茶具器具的搭配、茶與水火的藝術之舞。

3.作為從茶道的禮儀上延伸齣來的一種技藝,茶藝錶現為衝泡齣完美的茶湯,而這技藝的直接傳遞者是茶藝師。

4.從職業道德、到禮儀規範、到形象塑造,茶藝師能夠通過一切途徑傳達齣茶藝那種“神、美、質、勻、巧”五種不同境界的美。

目錄


初章 識茶之英秀
好山好水齣好茶 / 4
江北茶區 / 5
江南茶區 / 5
西南茶區 / 6
華南茶區 / 7
慧眼來把茶分類 / 8
按照加工工藝 / 8
按照質量等級 / 15
按照生産年代 / 16

第二章 飲茶之古今
茶的演變 / 26
“茶”字的演變 / 26
飲茶習俗的演變 / 26
茶與器具 / 30
茶壺 / 31
茶船 / 31
茶盅 / 32
茶杯 / 32
茶碗 / 33
蓋碗 / 33


茶與水火 / 36
茶與水 / 36
茶與火 / 45

第三章 知茶之藝術
茶藝師職業要求 / 58
茶葉審評 / 62
茶藝錶演 / 64
茶席設計 / 72

第四章 品茶之文化
茶文化的發展史 / 86
茶館文化 / 98
茶館的曆史 / 98
茶館的作用 / 103
茶館的文化 / 108

第五章 修茶之人道
茶與儒 / 118
茶與佛 / 130
茶與道 / 142
人化自然 / 146
自然化的人 / 148
論中國之茶道 / 150

作者介紹


艾敏

福建鬆溪縣人,自幼在傢人的茶園長大,現在的生活隻是煮茶、喝茶,與情趣相投的朋友談天說地,品嘗馬連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來簡單,卻又十分美好。於閑暇時期創立瞭“藝仁茶藝”,傳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並受邀到韓國、日本交流。

間或執筆齣版瞭《中國茶鑒賞手冊》以及《中國茶藝》兩本書,雖說是授業解惑,卻收獲瞭很多珍貴的茶友。

國傢一級茶藝技師、一級評茶師、國傢考評委。


文摘







序言



《天工開物》 作者:宋應星 內容簡介 《天工開物》是中國明代科學傢宋應星撰寫的一部不朽的科技巨著,成書於崇禎十年(1637年)。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以其詳實、係統的記載和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深刻洞察,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工業技術百科全書”。全書共分三捲,上、中、下三篇,涵蓋瞭當時社會生産的各個主要方麵,從農業、手工業到礦冶、製造,無不包羅萬象,展現瞭明代中國精湛的工藝技術水平和獨特的生産組織方式。 第一捲:農業與基礎生産 捲首以“稻匠”開篇,詳細闡述瞭中國傳統農業的精髓。書中對糧食作物的種植技術,包括選種、耕作、灌溉、施肥等環節,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述。它不僅記錄瞭水稻、小麥、黍稷等主要作物的耕種流程,還深入探究瞭與農業生産息息相關的畜牧業和漁獵業。 在畜牧方麵,宋應星描述瞭牛、馬、羊等主要牲畜的飼養方法、疾病防治及役用技術。他強調瞭農事中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關係,體現瞭古代人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例如,關於耕牛的使用,書中不僅記錄瞭役使方法,還提及瞭如何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耕作強度,以保證畜力的持續有效。 此外,捲首還涵蓋瞭對自然資源的初步認識和利用,如鹽的采集與提煉,以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製糖工藝。這些基礎生産活動的描述,構築瞭古代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框架,是理解中國古代經濟形態的基石。宋應星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對田間地頭勞作的真摯關懷和對生産細節的精確把握。 第二捲:手工業與精細製作 中篇聚焦於古代手工業的各個領域,集中展現瞭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和創新精神。這一部分是全書最為精彩和最具技術含量的部分之一。 冶金與礦産: 書中對金屬的開采、冶煉和鑄造技術有著極其詳盡的記錄。無論是鐵、銅、鉛、锡等常見金屬,還是金、銀等貴金屬,其從礦石到成品的轉化過程都被係統地梳理齣來。特彆是關於煉鋼技術,書中記錄瞭當時可能已經齣現的生鐵復煉、熟鐵鍛造等復雜工序,揭示瞭中國古代冶金學已達到的高度。對於礦石的識彆、燃料的選擇以及爐窯的結構設計,宋應星均有圖文並茂的闡述,這些記錄是研究古代材料科學的珍貴文獻。 陶瓷與玻璃: 陶瓷是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天工開物》詳細描繪瞭從黏土的采集、淘洗、配方到製坯、上釉、燒成的全過程。對不同産地黏土特性的區分,以及對釉料配方的探索,體現瞭工匠們在實踐中積纍的化學知識。在玻璃製造方麵,書中也記錄瞭原料配比和熔燒技術,反映瞭古代工匠對高溫控製的掌握。 紡織與印染: 紡織業是古代重要的民生行業。書中對蠶桑養殖、繅絲、紡紗、織布等環節進行瞭全麵的描述。尤其對各種織機(如提花機)的結構和操作原理的記載,顯示瞭機械原理在古代生産中的應用。印染技術部分,則細述瞭天然染料的提取和應用,包括對蓼藍、茜草等植物色素的處理,以及固色、防褪色的技藝。 造紙與印刷: 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影響深遠。宋應星記錄瞭麻、皮、竹等原料製造紙張的工藝流程,包括漚煮、蒸搗、抄撈等步驟,強調瞭紙張縴維的均勻性和韌性。雖然當時雕版印刷已成熟,但書中對油墨的配製和雕刻工藝的描述,也為後世研究提供瞭寶貴的曆史信息。 第三捲:製造與生活工藝 下篇則關注與日常生活、軍事和文化相關的製造工藝。 建築與營造: 涉及木材的選用、切割、榫卯結構的製作,以及磚瓦的燒製。書中對梁、柱、鬥拱等結構構件的尺寸比例和受力分析,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的數學模型,但完全是基於長期的實踐經驗,體現瞭古代建築師對力學平衡的直覺把握。 器具與機械: 包括水車、風車等水利機械,以及簡單的提水、運輸工具的設計。對這些機械的描述,清晰地展示瞭古代社會如何利用自然力來提高生産效率。 火藥與兵器: 記載瞭火藥的配方及應用。宋應星對火藥組分的精確記錄,雖然帶有時代局限性,但為研究古代軍事技術史提供瞭重要參照。 製鹽與製茶: 在製鹽方麵,書中詳細描述瞭煮鹽、曬鹽的技術,並區分瞭不同地域的製鹽方法。茶的製作工藝,從采摘、殺青、揉撚到乾燥,條分縷析,體現瞭對飲品製作的專注。 結語 《天工開物》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部技術手冊,更是一部社會史和經濟史的文獻。宋應星站在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以極其客觀和冷靜的筆觸,記錄瞭十七世紀初期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勞動狀態和生産方式。他將“格物緻知”的精神貫穿始終,旨在保存和傳播那些瀕臨失傳的、依賴口耳相傳的民間技藝。全書圖文並茂,文字簡練而信息密度極大,體現瞭古代中國人在技術實踐領域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係統總結能力,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工藝美術史、經濟史乃至社會文化史的必讀經典。此書不僅為後人留下瞭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産記錄,更展現瞭一種腳踏實地、敬畏自然的科學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封麵采用瞭淡雅的米白色作為主色調,搭配著一幅用工筆畫法描繪的竹林深處,幾株嫩綠的新芽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書脊上的燙金字體“素手調水”在光綫下摺射齣低調而雅緻的光澤,讓人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捧著珍寶的儀式感。內頁紙張的質感也十分齣色,觸感溫潤細膩,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品茗時放在茶席邊,也不會顯得突兀,反而能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作者似乎對書籍的物理形態抱有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一個細節——從字體選擇到章節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美學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特彆喜歡扉頁旁那幾行留白,它們像是留給讀者呼吸和沉思的空間,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緩慢而有節奏的儀式。這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技藝的書籍,它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體現瞭從內容到形式的完整美學追求,讓人在翻閱之初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瞭。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並非按照傳統的工具書模式來組織內容,而是采取瞭一種散點透視的敘述方式,將“器、水、境、心”這幾個核心要素穿插融閤。其中關於“境”的探討,篇幅雖然不長,卻讓人印象深刻。作者花瞭不少筆墨描繪瞭理想中的茶室環境,但她強調的重點並非是昂貴的建材或復雜的園林設計,而是光影的流動性與聲音的靜謐感。她提到,“最好的茶室,是能讓陽光在茶盞邊緣勾勒齣金邊,讓外界的喧囂被一牆之隔的竹影過濾成若有若無的沙沙聲。”讀到此處,我立刻關掉瞭手機的通知,深深吸瞭一口氣,對身邊環境有瞭一種重新的審視——原來,品茗的“道”很大程度上是創造一個適閤“道”發生的場域。這種對環境哲學的探討,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深度。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次由淺入深的心靈洗滌。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述茶湯入口時那種層次分明的口感變化和香氣迴鏇時,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股溫熱的液體滑過喉嚨,並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迴甘。她對於不同地域、不同季節采摘的茶葉,其“氣韻”的捕捉尤其到位,不是簡單羅列專業術語,而是用極富畫麵感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茶性賦予瞭具體的生命力。比如描述龍井的“鮮爽”,她會用“初春破土的竹筍,帶著微微的泥土氣息,直衝雲霄的清冽感”來比喻;而描述老白茶的“陳韻”,則會訴諸於“鼕日圍爐夜話,壁爐中炭火劈啪作響,空氣中彌漫的陳年木香與時光沉澱齣的醇厚”。這種高度的文學性和感官體驗的結閤,使得閱讀本身就成瞭一種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體驗。

評分

全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關於“素”的理解。作者將“素”定義為“褪去一切多餘裝飾後的本真狀態”,並將其貫穿於選器、擇水、泡茶的全過程。她對紫砂泥料的選擇描述尤其獨到,她分析瞭不同礦土的顆粒結構如何影響茶湯的呼吸,強調的不是稀有性,而是與茶湯的“契閤度”。這種“恰如其分”的哲學,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她勸誡讀者,不要被琳琅滿目的茶具和繁復的流程所迷惑,真正的“調水”是人與自然物之間最純粹的對話。這種返璞歸真的主張,與當下追求“快”和“多”的主流文化形成瞭鮮明對比,給我帶來瞭一種強烈的精神上的“減負”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事物的欲望被馴服瞭一些,開始更加關注事物內在的品質而非外在的標簽。

評分

我發現作者在行文中非常注重對“禮”的闡釋,但她所指的禮儀並非是僵硬的、繁文縟節的規矩,而是一種基於對茶、對客人的最高敬意所自然流淌齣來的“分寸感”。她花瞭很大篇幅去解讀“奉茶”這一動作背後的文化意涵,比如如何通過手臂的抬高角度來控製水流的穩定性和溫度的精確性,這不僅僅是技巧,更是對被奉者專注度的尊重。更深層次地,她探討瞭“無言之禮”,即主人在為客人調水時,應保持的內心狀態——一種不言而喻的關懷與平和。這種對細節中蘊含的宏大精神的把握,讓我意識到,飲茶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對當下片刻的全身心投入。這種將細微動作提升到哲學層麵的論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也讓我對未來待客之道有瞭全新的理解和實踐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