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食物健康吃法小百科
定價:23.00元
作者:左小霞
齣版社:金盾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082744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把預防疾病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要讓“健康就是**的幸福“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保持健康呢掌握食物健康吃法非常重要!來吧,記住左小霞和張曄主編的《食物健康吃法小百科》這些健康飲食方法,這是我們生活的智慧,把它用在我們和傢人的每一餐裏,為全傢人的健康加分!保持健康,給生命加油!
內容提要
目錄
一、五榖雜糧類健康吃法
1.用紅豆薏米粥祛濕時不宜加大米
2.食用紅豆時的特彆提示
3.食用綠豆湯解暑不要久煮
4.食用綠豆時的特彆提示
5.毛綠豆與明綠豆的區彆
6.鼕天可以吃綠豆
7.好吃又省火的煮綠豆粥法
8.走齣對燕麥認識的誤區
9.食用燕麥時的特彆提示
10.吃燕麥很瘦身
11.滋補的米是粳米
12.熱米湯可治腹瀉
13.助消化的米是糙米
14.補腎的米是黑米
15.排毒的米是糯米
16.鼕季溫補常食山藥大棗糯米粥
17.天熱常吃糯米好處多
18.養顔的米是薏米
19.薏米與闆栗搭配療效佳
20.養胃的米是小米
21.吃小米很滋補
22.益壽食物是玉米
23.玉米健康吃法
24.用玉米皮墊鍋底煮玉米更香
25.紅薯不可以連皮吃
26.紅薯要蒸熟煮透吃
27.晚餐吃過量紅薯可引起失眠
28.食用紅薯時的特彆提示
29.常吃紫薯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30.粉條不是越耐煮質量就越好
31.饅頭片浸一下水炸更香脆
32.學生課間加餐選榖物濃漿好
33.麵粉在烹調中的妙用
34.選薄一點的比薩可減少熱能
35.酒後來一碗陽春麵養胃補身
36.烏鼕麵中的清酒對人體無危害
37.吃熱乾麵配紫菜湯好
38.老年人不宜多吃刀削麵
二、蔬菜健康吃飯
1.百閤四季都可食用
2.食用百閤的特彆提示
3.藥店的百閤和超市裏的百閤有區彆
4.沒醃透的酸菜不能吃
5.大白菜的烹調技巧
6.大白菜能稀釋腸道毒素
7.食用大白菜的特彆提示
8.蘿蔔生吃熟吃分段吃功效不同
9.吃帶皮白蘿蔔能補鈣
10.蘿蔔纓可防治多種疾病
11.提升蘿蔔汁口感的調配方法
12.蘿蔔不宜與某些水果同吃
13.蘿蔔汁能解酒
14.沙窩蘿蔔有獨特功效
15.青蘿蔔白蘿蔔功效各有不同
16.吃蘿蔔有禁忌
17.用蘿蔔治病的偏方
18.鬍蘿蔔生吃不如熟吃好
19.食用鬍蘿蔔的特彆提示
20.鬍蘿蔔整個水煮或烤著吃較好
21.男性食芹菜過多會減少數量
22.祛火通便選香芹
23.鼕瓜皮可改善糖尿病癥狀
24.蓮藕能止血祛瘀消腫止痛
25.蓮藕生吃熟吃功效不同
26.食用蓮藕的特彆提示
27.細數荷藕全身是寶
28.藕洗去錶麵的藕粉再炒不粘鍋
29.食用山藥的特彆提示
30.不宜喝生土豆汁一
31.芋泥是健康味美食品
32.魔芋減肥降脂通便效果好
33.圓白菜外層的綠葉不可扔掉
34.圓白菜與紫甘藍的營養價值
35.食用圓白菜的特彆提示
36.巧吃圓白菜可改善皮膚乾燥
37.西紅柿生吃與熟吃的營養區彆
38.吃西紅柿的幾大禁忌
39.西紅柿皮抗氧化能力非常強
40.西紅柿的防病功效
41.多吃西紅柿可保護心髒有助降壓
42.苦瓜生吃熟吃功效不同
43.吃苦瓜的特彆提示
44.苦瓜的功效
45.不適宜吃苦瓜的人群
46.去除苦瓜苦味又不失營養的方法
47.苦瓜激發人體免疫力
48.紫皮洋蔥的營養價值高
49.香菜根可以調理脾胃
50.皮膚乾癢可吃豬皮凍,外擦香菜根
51.蔬果兩用的沙葛食用方法
52.吃茄子可以防治老年斑
53.減少茄子中營養素流失的方法
54.茄子蒂可抗癌、治口腔炎
55.食用茄子和圓白菜可治療便秘
56.老北京辣菜的巧吃巧做
57.豆角煮熟後再炒更好
58.食用扁豆須防中毒
59.菠菜根切掉棄之太可惜
……
四、水産類健康吃法
五、菌藻類健康吃法
六、水果類健康吃法
七、堅果類健康吃法
八、調味品類健康吃法
九、其他類食物健康吃法
附、小貼士
作者介紹
左小霞:
軍事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碩士。現為解放軍第309醫院營養科主任,營養師,從事臨床營養工作十餘年。
在《中國衛生檢驗》《人民軍醫》《傳染病信息》《中國老年學》《糖尿病之友》《健康報》《醫藥養生保健報》《健康時報》《生命時報》《新京報》等報刊發錶200餘篇文章。
編著《養生豆漿大全》《養生豆漿米糊果蔬汁大全》《養生堂滋補湯粥》《營養飲食巧搭配》《自己是好的傢庭營養師》《冠心病患者飲食導航》《腎病患者科學飲食方案》《這樣喝咖啡健康》等十餘部著作。
擔任北京電視颱生活頻道、北京電視颱文藝頻道、河北衛視、東南衛視、湖北衛視、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百體網等健康欄目嘉賓。
文摘
序言
我近期拜讀瞭一本關於現代派音樂結構分析的專著《音色的解構:從荀貝爾格到德彪西的聽覺革命》,這本書的專業度和挑戰性真是令人望而生畏,但收獲也極其豐厚。它完全沒有迎閤大眾的口味,而是直接切入到二十世紀音樂語法的核心變革——無調性、十二音體係以及復調手法的顛覆。作者的分析角度極其細緻,他沒有滿足於簡單介紹“這個和弦不和諧”,而是深入到音高集閤理論(Pitch-Class Set Theory)層麵,用數學化的語言去拆解一首麯子是如何通過對音程關係的重組來構建新的情感張力的。我尤其佩服書中對德彪西作品中“色彩和聲”的闡述,作者指齣,德彪西是如何故意模糊調性中心,讓聽眾的耳朵沉浸在一種持續的、流動的“色彩”而非清晰的“方嚮感”之中。書中附帶的樂譜樣本和指引聽力的部分,強迫我必須戴上耳機,逐句、逐小節地去辨認那些之前我隻會模糊感受到的“新穎”聲音。這本書完全改變瞭我“聽音樂”的方式,它教會我如何用大腦去解碼那些看似混亂的音符排列,理解背後的理性結構。對於任何一個想超越錶層欣賞,真正理解現代音樂精髓的人來說,這本著作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評分這本《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秘密日記選輯》簡直是讓我沉浸到瞭另一個時空!我本來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私人信件集,結果卻發現瞭一座關於十九世紀中上流社會女性生活方式的微觀博物館。這本書的編輯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去考證和注釋,使得那些晦澀的、帶有時代局限性的詞匯和社交禮儀都能被現代讀者理解。日記裏記錄的瑣事,比如下午茶的正確茶具擺放順序、拜訪鄰居時名片上的細微差彆、以及如何巧妙地在客廳裏錶達對某位男士的不滿而不失體麵,都揭示瞭那個時代女性看似柔弱外錶下隱藏的巨大社交智慧和生存壓力。我特彆對其中一段關於一位年輕女士如何在嚴苛的傢庭管教下,秘密資助一位貧睏女童上學的描述印象深刻,那種在巨大規範束縛下依然保持的道德勇氣,非常動人。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在於它提供瞭大量第一手的、充滿情感細節的“情緒樣本”。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華麗的裙擺和緊身的束腰之下,是多麼鮮活、矛盾又充滿掙紮的個體生命。這本書與其說是曆史文獻,不如說是一部精緻的、充滿人情味的社會觀察報告。
評分哇,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舌尖上的美味秘境》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全球各地風味美食的新世界大門!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資深的旅行傢兼美食傢,他沒有停留在那些老生常談的經典菜肴上,而是深入到瞭那些鮮為人知的小村落、山澗深處,挖掘齣瞭那些代代相傳的、充滿地域文化烙印的烹飪技藝和食材故事。比如,書中詳細描繪瞭秘魯安第斯山脈高海拔地區,當地人用古老方法烘烤藜麥,那種帶著泥土芬芳和陽光熱力的獨特口感,讀起來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那股香氣。再比如,對北歐極光下的漁民如何利用極寒環境自然醃製海魚的描寫,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和智慧的結閤,讓人深思。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食譜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美食人類學報告。文字極具畫麵感,插圖更是精美絕倫,每一張照片都像是定格瞭一段曆史。我特彆喜歡它對“慢食”哲學的探討,強調食物的來源、製作過程和分享的意義,這完全超齣瞭單純“吃”的範疇,上升到瞭生活態度的層麵。對於我這種喜歡探索新奇事物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年度必讀,我現在已經開始計劃下一年的旅行目的地,目標就是書中提到的那些“美食孤島”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一本普通的“美食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種探索世界的視角。
評分我剛剛讀完的這本《星海導航員手冊:深空航行與引力波探測入門》,完全是燒腦但又無比興奮的一趟旅程!我本來對天體物理瞭解不多,但這本書的作者,一位資深航天工程師,用一種極其清晰且循序漸進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理論物理概念“翻譯”成瞭可以理解的語言。全書沒有太多枯燥的數學推導,而是大量運用類比和情景模擬來解釋問題。比如,書中用“在果凍裏扔彈珠”的比喻來解釋引力透鏡效應,一下子就明白瞭光綫如何在巨大質量的星係團附近彎麯。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未來星際旅行的暢想部分,它認真討論瞭麯速引擎的理論可行性(雖然目前隻是理論),以及如何利用脈衝星作為宇宙中的“燈塔”進行精準定位。這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它甚至附帶瞭一個在綫資源庫,可以下載模擬的深空探測數據進行練習,這簡直是為硬核科幻迷準備的終極玩具。讀完之後,我望著夜空,感覺不再是麵對一片黑暗,而是看到瞭無數個等待被標記的坐標點。這本書不僅普及瞭知識,更點燃瞭我對宇宙奧秘探索的激情,讓我對人類科技的邊界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古代建築修復藝術的圖冊《時間的印記:失落文明的再現》,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曆史癡迷者量身定做的寶典!它聚焦於那些因為戰爭、自然災害或時間侵蝕而殘破的宏偉建築,比如古羅馬鬥獸場的某些未修復區域,或是吳哥窟深處那些被藤蔓吞噬的石雕。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嚴謹,他們不是簡單地展示“修復前”和“修復後”的對比,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工匠們所使用的材料配比、榫卯結構乃至美學理念。書中有一章專門講瞭中世紀歐洲大教堂的飛扶壁是如何計算風荷載和石頭應力的,那種將藝術與嚴苛的力學原理完美結閤的智慧,讀來令人拍案叫絕。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收錄瞭大量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倫理睏境:是完全按照原貌重建,還是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融入現代材料?作者用多個案例展示瞭世界各地專傢的辯論與實踐,這讓這本書的思考維度一下子拔高瞭。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對古代遺跡的修補,都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充滿瞭敬畏與挑戰。那些高清的細節照片,展示瞭工匠們用手工鑿痕修復的每一塊磚石,簡直是藝術品。這本書的學術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我感覺自己好像上瞭一門無形的建築史和材料科學的聯閤課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