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中国 : 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
定价:29.80元
作者:李春梅,刘佳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13221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以“美食大国”享誉世界。不仅各种美昧佳肴遍布全国各地。中国菜品更是风行海外。然而,美食一事,除品味之外,更有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融会其中。每一个中国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在这种文化中,传统美食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
李春梅等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带你从纸上认识、回昧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中从中华饮食的起源和发展、历代名宴、主要菜系和菜品、小吃、主要烹饪技法、饮食礼仪等方面入手。收录了有关中国美食的传说、典故、趣闻、轶事。系统介绍了众多中华经典美食的历史渊源、风味和鲜明特色,折射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形态与时代风貌。
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昧道。
目录
章 光阴中的烟火气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中国人的饮食
群芳吐蕊,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食典载春秋——历代饮食专著与饮食理论
至善至美,中华佳馔——历代名宴
八珍百馐,皇歆帝飨——宫廷御膳
深宅大院中的珍馐美味——官府菜
五彩缤纷华夏菜——中国的菜系
中华美味,异域扬名——走向世界的中国菜
名家论吃
中国人的饮食——林语堂
谈吃——夏丏尊
民食天地——舒婷
第二章 岁月积淀的沉香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鲁菜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
典雅细腻,本色——苏菜
选料博杂,生猛时尚——粤菜
湘味隽永,热辣风情——湘菜
新鲜活嫩,原汁原味——徽菜
文人气质,淡雅宜人——浙菜
一汤十变,醇和鲜嫩——闽菜
荟萃百家,兼收并蓄——北京菜
名家论吃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狮子头——梁实秋
拌鸭掌——梁实秋
第三章 中国人的主食故事
制作精致,品类丰富——中国面点
纵有珍肴万席,不如饺子一垫_——饺子文化
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中国的面条
农耕文化的精髓——米文化
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悠久的汤文化
名家论吃
饺子——梁实秋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
八宝饭——梁实秋
第四章 厨房里藏匿的秘密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中国美食的色香味
五味杂陈,菜肴之魂——调味的艺术
有肴皆艺,无馔不工——中国菜的工艺
五花八门,各显身手——中国菜的烹饪技法
三分技术七分火——重火功的中国菜
名家论吃
“五荤伐性”——李庆西
“原汁原味”——李庆西
两做鱼——梁实秋
第五章 口腹之欲中的人文情怀
美食应配美器——闲话餐具
室雅客来勤——美食与环境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饮食礼仪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席间雅兴
名扬四海——有雅有俗的佳肴美名
亘古于今,名垂文史——文学名著中的饮食文化
岁时的寄托——四时八节话饮食
流觞曲水,野于饮食——野餐史话
各族肴馔,异彩纷呈——少数民族食俗
信仰孕育,自觉神秘——宗教与饮食
名家论吃
论吃饭——朱自清
劝菜——王了一
说吃——李广田
第六章 历史与文化的馈赠
菜以人传,人因菜扬——名人与名菜
庖丁解牛,各有千秋——历代名厨趣事
品味古老的饮食文化——餐饮
内涵丰富,美食之源——菜单源流
精致新奇,妙趣横生——饮食楹联赏析
食出有典——中国传统美食典故
名家论吃
“涮庐”闲话——陈建功
火腿——梁实秋
烧鸭——梁实秋
第七章 三餐之外的饕餮盛宴
天南地北,千滋百味——中国小吃
新颖奇特,超乎想象——中华怪吃
奇珍异馔,适可而吃——虫餐
异材适用,美味神奇——茶餐与花餐
新秦淮八绝——秦淮河畔的美味
名家论吃
豆汁儿——梁实秋
北平的零食小贩——梁实秋
奇特的食物——王了一
第八章 清茶老酒的醇芳
茶者,乃养生之道——茶的功用
中国十大名茶——十大名茶
各地茶馆风情——茶馆
泡茶“四要素”——泡茶要点
品茗比赛——斗茶
弃“浓”择“淡”——饮茶学问
相映成趣,锦上添花——美酒与美食
养生酒文化
名家论吃
喝茶——梁实秋
泡茶馆——汪曾祺
饮酒——梁实秋
第九章 对健康的永恒追求
崇尚健康,回归自然——食素有理
医食同源之妙——巧用药膳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科学饮食与养生保健
食物搭配的讲究——饮食宜忌
名家论吃
豆腐——梁实秋
辣椒——王了一
戒酒——老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高得惊人,但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晦涩感,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知识整合能力。它巧妙地将地理学、人类学、农耕文明史,甚至古代的礼仪制度,都编织进了对食物的描述之中。随便翻开一章,无论是讲述南方米食文化的变迁,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对肉食加工的精妙处理,都展现出一种体系化的梳理脉络。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读一本浓缩版的中国饮食社会史,而且是用最生动、最可口的方式呈现的。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文化有兴趣但又害怕枯燥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完美的“下饭读物”。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胃”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多么复杂的文化交织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几张高清的美食图片,就已经让人食指大动,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印刷的色彩饱满而真实,特别是那些关于传统烹饪技法的插图,线条清晰,细节考究,看得出编辑和设计师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图文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食物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也成了一种享受。装帧的用心程度,足以体现出对中华美食文化应有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仪式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美食爱好者,我原以为市面上关于中国美食的书籍我已经看过不少,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洞察力。作者似乎走遍了中华大地,不仅记录了那些光彩夺目的宫廷菜系和精致的八大菜系,更关注了那些隐藏在偏远山村、街头巷尾的“非物质食谱”。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它对“失传手艺”的抢救性记录,那些用最朴素原料做出的、却凝聚了地方智慧的食物,被作者用充满敬意的文字描绘出来。这种对“本真味道”的追寻,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它不仅仅是一本案头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催促着我去亲身体验和探索那些尚未被主流视野完全捕捉到的中国味道。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那种娓娓道来、充满人情味的笔调。它不像某些美食书籍那样,一味地堆砌菜谱和烹饪步骤,而是将每一道菜肴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甚至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阅读时,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端着热茶,微笑着在你面前讲述着那些关于食物的传奇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和温度,读到某个地方,我会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场景:清晨的集市上摊贩的吆喝声,灶膛里火焰的噼啪声,以及食物在锅中翻滚时发出的诱人声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和薪火相传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对“前世今生”的探讨角度非常新颖和深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典名菜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食材的演变、烹饪工具的迭代,乃至特定风俗习惯如何影响了食物的形态和味道。比如,它对古代盐贸对川菜口味形成的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对麻辣的理解上升到了社会经济层面。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看似简单的“吃”的行为,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维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态度,许多引用的史料都标注清晰,使得论证过程显得非常扎实可信,完全避免了泛泛而谈的弊病。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品尝的每一口食物,都承载着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让人在品味美味的同时,更生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